首页 理论教育 成功的灵感最钟情于世上有心人

成功的灵感最钟情于世上有心人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9年5月20日,一位61岁的日本老人因患胃溃疡大量出血,生命垂危。主持手术的内藤良一医生当机立断,给病人注射了1 000毫升新发明的“人造血浆”,病人终于起死回生。
成功的灵感最钟情于世上有心人_心理呵护200招

(1)灵感产生的背景与环境。1966年秋天的一个上午,在美国亚拉巴马大学医学中心的实验室里,克拉克教授和他的助手们正在做一项生物化学实验。这时,一个助手一不小心,让一只实验用的小白鼠掉到了一个盛有白色溶液的玻璃缸里。没有人注意到这场小事故的发生,可能这个小东西就会因此而丧生吧!几个小时过去了,收拾仪器时,克拉克教授发现了这只倒霉的小白鼠,然而令他惊异的是小白鼠不但没有死,还淘气地游来游去。

(2)灵感触发点。这种白色的溶液是一种由极其细微的氟碳化合物颗粒组成的溶液。氟碳是制造原子弹的材料,由氟和碳两种元素组成。小白鼠掉进去应该不久就会被淹死,可它怎么还能活这么长时间呢?克拉克想着想着,猛然捕获一个灵感:或许氟碳能更好地溶解氧气也未可知。经过仔细的研究化验,克拉克发现,原来氟碳具有一种特异性能,它溶解氧气的能力比水大15倍!这就是因为这种白色的溶液具有相当丰富的含氧量,因此,小白鼠可以通过液体呼吸的方式生存下来,几个小时不被淹死。

(3)对灵感的挖掘和探索过程。这项惊人的发现,引起了内藤良一的关注,他远涉重洋,专程赶赴大洋彼岸的美国造访克拉克,向他请教这项发现的细枝末节。这次美国之行,使这位优秀的医生敏感地觉察到这种氟碳化合物溶液与人体血液有着某种相似处。于是,他马不停蹄地返回日本,致力于用氟碳化合物溶液作为具有携氧功能的人造血液的研究。

通往科学高峰的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研究中内藤良一不断遇到种种巨大的困难,然而他从未想到过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12年如一日的艰苦研究,内藤良一终于克服了化合物在人体内长期潴留所引起的中毒反应又解决了溶液中的细小微粒等种种难题。为了证明这种人造血液携带氧气和运送二氧化碳的能力和它的安全性,他竟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首先,他在自己的血管内输入了50毫升这种具备携氧能力的白色血液,没有出现任何毒性反应。紧接着,参与这项研究的其他10名同事,也都安全地接受了这种白色人造血液的注射。内藤良一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结果都非常令人满意。1979年4月,氟碳化合物开始投入临床试用,效果良好,没有任何毒性反应。1979年5月20日,一位61岁的日本老人因患胃溃疡大量出血,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必须立刻给他输血,可是,这位病人的血型极为罕见,医院里根本没有这种血型的血浆。主持手术的内藤良一医生当机立断,给病人注射了1 000毫升新发明的“人造血浆”,病人终于起死回生。后来,他又用这种人造血来保存具有生命活力的离体肾脏,然后再将这种肾脏植入人体,也取得了成功。与此同时,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所医院给一位手术后贫血的病人,输入相当于全身血液量四分之一的人造血,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由小灵感带来的大成功。人造血液在一系列的临床试用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仅仅一年时间,就有150名病危患者靠人造血液度过了险情。以氟碳化合物作原料的人造血,终于让人们看到了第二次生命的曙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