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梦的“跨界”实践

产业梦的“跨界”实践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围绕这个目标,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试水“产业梦”实践:一是对周三刊《双流》增加刊期,加大信息容量。截至2011年,双流新闻中心从单一办报,发展成为集一报、一刊、一网、一栏、一频为一体的县域综合传媒,产业基础、产业体量及发展潜力大大增加,“打造与中西部第一县相匹配的每日出版的县域传媒”目标基本实现。2012年3月,本人调任双流电视台台长,正式成为电视人,被电视媒体激发的“产业梦”竟得以在电视媒体延续。
产业梦的“跨界”实践_相伴二十年

2005年,全国上下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县委要求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让我有机会着手“产业梦”的实践。在充分征求职工意见后,双流新闻中心(原双流报社)提出了“用三至五年打造与中西部第一县相匹配的每日出版的县域传媒”的目标。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冬云私下悄悄问我:“目标是不是太高了?完得成不?”面对领导的疑虑,我压力陡增。围绕这个目标,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试水“产业梦”实践:

一是对周三刊《双流》增加刊期,加大信息容量。对县级平面媒体来说,办到周五刊,就算是日报了,但在县委常委会上,县委政府领导要求一步到位。于是,2011年年初,《双流》从周三刊改为周五刊,7月1日起增出周六刊,10月起增出周日刊,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日报了。

二是积极争取,解决办公场地。从县幼儿园旧址,到县审计局旧楼,再到租赁商厦,数易方案,几经周折,终于争取到县职中原校址作为双流新闻中心办公场地。2011年,县财政投入300多万元将县职中原校址两栋教学楼装修后行政划拨给我们使用。至此,双流新闻中心办公区面积达到3850平方米,是过去的三倍,软硬件设施更加健全,办公条件大为改观。

三是跳出局限,拓展传媒载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重要的社会传播平台。2010年9月,经两次申报,双流新闻中心正式开通双流权威门户网站——双流网,全新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手段,真正实现了“世界一点不远,双流一网搜尽”。2011年10月,定位为“国际视野、双流品味、实用时尚、高端推广”的航空高端杂志《空港双流》正式试刊,成为我们在拓展平面媒体传播深度上的又一尝试。

四是挖掘地域优势,打造全新产业推广平台。通过在县城中心商业繁华、人流密集的位置设置户外视频,并在东升、华阳、西航港街道等双流重要镇、街道街面设置几十个户外阅报电子显示屏,在抢占县域传播先机,扩大自身媒体影响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媒体产业经营载体,扩大了产业发展空间。

截至2011年,双流新闻中心从单一办报,发展成为集一报、一刊、一网、一栏、一频为一体的县域综合传媒,产业基础、产业体量及发展潜力大大增加,“打造与中西部第一县相匹配的每日出版的县域传媒”目标基本实现。

2012年3月,本人调任双流电视台台长,正式成为电视人,被电视媒体激发的“产业梦”竟得以在电视媒体延续。双流电视台是经广电部批准的县级新闻单位,具有合法运营资质,也有合法的广告经营资质,相比原来报社的艰辛,这里似乎更适合“甩开膀子”放手大干,然而现实却并不轻松。

初期的电视台有强大的产业支撑,光纤网络收入“扯几根汗毛”都可以抵消全年的广告,天然的“温床”让电视台与生俱来没有为生存去“挣扎”的意识。如今,光纤网络已经剥离,这种“坐商”不愿求人的惯性思维却仍在部分职工的思维中留存,加之双流地处成都近郊,媒体竞争的激烈、市场环境的严峻、发展政策的制约等一系列问题让我上任伊始便意识到产业拓展举步维艰。所处环境迫使我不得不面对现实:如何提高大家的待遇?如何激发大家的激情?如何培养大家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说到底,还得靠实力。于是,“产业梦”再次萌芽,但前提是要夯实更加坚固的基础,打造更加优质的平台。结合全县工作重点和自身实际,我们提出了“打造与天府新区建设同步推进的广播电视产业平台”这一发展目标。

一是引进人才,打造职业化队伍。传媒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引进新闻采编、节目策划、播音主持、包装制作、技术保障等各方面人才,同时积极发现现有优秀人才并着力培养,确保每个岗位都有一到两名业务尖子,在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以优秀人才的创新奉献精神激励带动全台干部职工用心干事业、谋发展。

二是设备升级,打造专业化系统。2012年以来,全台投入498万元,全面更新网络核心存储设备,完成数字电视节目平台扩容,新增制作存储盘塔,购置高清摄像机、非编系统等数字设备,完成全台设备由模拟向数字化升级。通过打造专业化的采、编、播系统,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安全、有序、高效。

三是节目扩展,打造品牌化形象。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分析,新增一档民生新闻栏目和房产汽车、休闲游乐、教育卫生等生活服务类节目,节目量增加一倍多,节目的覆盖面、影响力也大大增加。

四是机制创新,打造科学化管理。从2012年起,经反复论证并试行,全面实行绩效考评,不仅严格“打表”,职工收入完全以工作绩效衡量,而且将部门、个人工作量、工作质量纳入全年目标考核,在评优、评奖和岗位调整时作为参考依据,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有用武之地,并获得相应的回报,是“骡子”是“马”,在这公开公平的竞争中一览无余。个人的潜能发挥最大化,才能实现单位的效益最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