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护理心理学发展概况

国外护理心理学发展概况

时间:2022-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护理对象和护理人员两大部分。因此,研究护理对象的个性心理,有利于提高心理护理的成效。研究护理对象在患有不同疾病和疾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有助于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因此,护理人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护理实践时的心理变化都会影响心理护理的成效。护理心理学在护理学科的迅速发展和护理实践的变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一章 绪 论

学习目标

◆掌握 护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熟悉 护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了解 相关心理学理论及重要心理学派别。

相关链接

患者赵先生输液瓶的液体快输完了,他请一位刚要离开的患者家属带个口信给护士站的护士,请她们来接瓶。李护士闻后走进病房。李护士:谁快完了? (无人应声)谁快完了? (还是无人应声)李护士: (看到赵先生的液体快输完了)哦,是你快完了,怎么不吭声?赵先生:你这是什么话!大家都好好的,谁“快完了”?护士C:我说的是药液快输完了。赵先生:那你为什么不说清楚?有你这么说话的吗?

试分析:

1.本例护患关系冲突产生的原因。

2.假如你是当班护士,你应该怎样对待患者?

第一节 护理心理学概述

一、护理心理学的概念

护理心理学(nursing psychology)是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研究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的影响,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学科。护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的科学。因此,护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护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二、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曾经说过:“护理工作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头、木头和纸片,而是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由此可见,人类是护理工作的中心内容,同时随着现实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心理问题更是不容忽视的内容之一。而护理心理学就运用护理学与心理学的方法论原理来解决人类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门科学。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护理对象和护理人员两大部分。其中护理对象又包括患者、亚健康状态人群和健康人。不同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如下:

(一)护理对象

1.患者

(1)研究疾病对患者心理活动特征的影响。

(2)研究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康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规律。

(3)研究患者普遍的心理反应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疾病阶段、不同系统疾病、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方法。

(4)研究特殊病症和一般病症的心理特点和护理干预方法。

(5)研究建立适合现代会社会发展和现实社会需要的新型护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2.亚健康状态人群

(1)研究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心理特点。

(2)研究影响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因素种类及作用机制。

(3)研究纠正亚健康状态人群健康的护理干预方法。

3.健康人

研究心理因素对健康人群在面对正常行为方式和应激条件下对身心健康的保护作用机制及规律。

(二)护理人员

(1)研究培养护理人员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

(2)研究护理人员在特定职业环境条件下,其个体心理活动是怎样影响他人或团体及其怎样受他人或团体的影响。

三、护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护理心理学作为一门刚刚兴起的独立学科,理论体系框架还不完善,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努力完善理论体系,不断探索科学应用模式,以此来指导护理实践及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护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任务:

1.研究护理对象在护理实践中心理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个体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不同,形成的个性心理是不同的。因此,在护理实践中护理对象所表现的心理反应存在很大差异。一般而言,无论患者得了什么病,均会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患有一些急性的、严重的、难于治愈和预后不良的疾病更是如此。但不同的护理对象,因个性心理的差异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反应是不同的。如当知道自己身患癌症时,内向型性格的人常会表现出以抑郁为主的急性心理反应;外向型性格的人则表现出以愤怒为主的急性心理反应。因此,研究护理对象的个性心理,有利于提高心理护理的成效。

不同年龄段的护理对象,因他们心理成熟状况、社会经历以及充当的社会角色不同,患病时的心理变化以及对疾病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也会各有差异。如同样患癌症的儿童和成人,其心理变化和对癌症的心理反应是有差异的:儿童的心理变化多因医院环境和父母、亲人态度引发,而成人则多因对癌症的认识程度造成。因此,掌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有利于针对不同年龄段护理对象的心理特点进行护理。

不同疾病类型,相同疾病不同时期心理活动的变化常常差异也很大。如患有细菌性腹泻与患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其心理反应是不同的;手术前患者以焦虑、恐惧为主要心理反应,手术后则以疑虑、抑郁为多见。研究护理对象在患有不同疾病和疾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有助于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2.研究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举止

护理实践是护理人员与护理对象之间进行的一种互动过程。护理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前提,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基础,具有健全的个性心理是进行心理护理的保证,具有娴熟的护理技术是进行心理护理的条件。因此,护理人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护理实践时的心理变化都会影响心理护理的成效。当护理人员经常面对大、小便失禁患者或肢体残疾患者时容易产生厌恶心理;经常面对传染性很强的患者或濒死患者无奈眼神时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当认为护理就是侍候人时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些消极的心理变化都将影响心理护理的成效。

要求护理人员做几天或几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为护理对象始终如一地做好事。要做到后者,就必须将护理人员需具备的优良心理品质和高尚职业道德陶冶成人格特征的一部分,即成为对护理对象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这种稳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并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只靠严格要求就能做到的。因此,要把它作为自觉行为就必须在实践中加强培养。

3.研究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技艺

护理是以护理程序为框架针对心理问题开展的系统化护理,分为心理社会评估、心理问题诊断、心理护理计划、心理护理实施和心理护理评价五个步骤。为更好地依照护理的程序进行心理护理,应在良好的护患关系基础上,熟练掌握观察技术、沟通技术、咨询技术、心理评估和干预技术等。敏锐的观察能更准地发现护理对象的心理问题;恰当的沟通既能更多、更快地了解护理对象又能融洽护患关系;真诚的咨询既有利于改变护理对象不利于护理的认知模式又有利于激发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准确的心理评估既能对心理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为心理护理诊断提供依据,又能为护理科研提供客观资料;精湛的干预技术有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或缓解。

4.研究和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由于心理健康状况较生理健康更易受周围环境和人群的影响,同时患者生理心理方面的状态和变化对其亲属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常常较生理影响大得多,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正常人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预防某些心理问题的出现,或一旦出现心理问题能及时进行应对。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某些疾病,消除由于错误认识带来的心理恐惧等。

第二节 护理心理学的发展

一、国外护理心理学发展概况

近年来在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观逐步确立的背景下,护理心理学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将心理学融入护理实践,注重心身统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思想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新的医学模式主要是以病人为中心或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而不再是以单纯的疾病护理作为护理内容。护理心理学在护理学科的迅速发展和护理实践的变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73年美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恩格尔(Engel,G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不同,它更注重系统论和整体观,这种模式要求医学把人看成一个多层次以及完整的连续体,要考虑其他因素对其产生的综合作用。心身既是统一又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了提高护理专业人才的能力,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除了普及高等护理教育课程,在心理学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很大的比重。比如在美国,四年制专科护理教育课程中有近百学时的心理学课程,以此来培养能满足人类健康需求的专业护理人才。

2.利用心理疗法实施临床心理护理

当今国外护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将心理疗法应用于临床心理护理实践。国外应用于临床心理护理的疗法有很多种,例如:森田疗法、松弛训练法、音乐疗法等;还有一些国家采用心理量表进行的对照测验,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量性和质性研究的开展

国外护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运用量性研究揭示患者及其家属和护士自身的心理特点,心理干预策略和心理护理效果评价。此外,质性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理护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其研究方法是以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或深度访谈来收集患者资料,从患者非一般性陈述、个案中获得印象和概括的过程。这些研究的开展提高了护理心理学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对学科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二、国内护理心理学发展概况

1.学科建设日趋成熟和完善

从1981年我国学者刘素珍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提出“应当建立和研究护理心理学”以来,国内对护理心理学的研究逐步深入,其重要性和科学性得到医学领域的普遍接受和认可,学术界及卫生管理部门对此学科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恢复高等教育后,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中将《护理心理学》作为护理教育的必修课,先后在中专、大专、本科的教学中逐步展开,还专门招收了护理心理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成为系统讲授的必修课程。

在多年教学、临床实践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有关《护理心理学》的教材和学术专著陆续出版。一支心理学理论扎实、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科研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专业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1995年11月,我国护理心理学领域最高层次学术机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护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我国护理心理学的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广大临床护理人员积极开展临床心理护理的应用研究,对病人心理活动共性规律和个性特征进行探索,关于护理心理活动的开展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加强。

2.临床常用心理评定量表的应用

临床常用心理评定量表的应用是目前护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心理评定量表在心理护理评估中的广泛应用,使心理护理临床工作和理论研究更加快速和简便,研究更具有科学性,用客观量化替代主观评价并以此作为制定干预对策的依据,关注干预质量与效果,已成为我国临床心理护理的一个发展方向。

3.临床心理护理突出个性心理特征

随着临床心理护理个案研究的逐步开展,认识到突出个性心理特征在心理护理中的重要性,护士在掌握了患者一般的心理活动规律后,对不同的个体应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

第三节 与护理心理学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及重要心理学派别

一、护理心理学相关心理学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又称为心理动力学理论,于19世纪末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创立,主要包括理论有:意识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精神动力理论。

1.意识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1)意识(conscious)是与语言密切相关,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如感知觉、情绪、意志、思维等,以及可以清晰感知到的外界各种刺激等。

(2)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它通常是指不被外界现实、道德和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潜意识虽然不被意识所知觉,但它是整个心理活动中最具动力性的部分,是各种精神活动的原动力。

(3)前意识(preconscious)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的作用是阻止潜意识的本能冲动渗透到意识中,控制个体的欲望和需求,调节个体遵守现实要求和道德准则,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起到警诫作用。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在个体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自发挥着自己的功能。人的大部分行为由潜意识的动机左右着,潜意识的欲望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各种欲望或观念,若不能被允许进入到意识中,就会以各种变相的方式出现,如心理、行为或躯体的各种疾病都被认为与此有关。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1)本我(id)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本我具有要求即刻被满足的倾向,遵循所谓的“唯乐原则”,具有无意识、无理性、要求无条件满足等特性。如在婴儿及儿童的行为中,更多为本我的表现。

(2)自我(ego)是在与环境适应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出来的,属于人格中比较理性、真实的部分,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遵循着“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通过对环境的良好适应体现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代表着理性和审慎,是判断个体人格成熟水平的重要标志。

(3)超我(superego)类似于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范畴。超我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遵循“至善原则”。其特点是能按照社会法律、规范、伦理、习俗来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对个主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完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交互作用构成的。“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协调作用,使两者保持平衡,若两者之间的冲突达到无法调节的程度,就会产生各种精神障碍和病态行为。

3.精神动力理论

精神动力理论又称为性本能理论,精神动力学观点认为,个体所有的精神能量是恒定的,并动态地在人格的各个部分之间切换,驱动不同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精神能量还可以在思维、情感、行为及躯体的层次上得到释放。一种形式的释放受到过分压制,就会引起另一种形式的过度释放。如一个人的负性情绪受到过分压抑,就会出现躯体的功能性症状,这是临床上解释一些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心理理论之一。

(二)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Watson JB,1878—1958)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行为学习理论主要包括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内脏操作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理论强调环境刺激(S)对行为反应(R)的影响。任何环境刺激,都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作用机制影响行为。据此,许多正常或异常行为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作用而获得。

2.操作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来自斯金纳等人的实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类许多正常或异常的行为反应,如各种习惯或症状,都可以通过操作条件反射作用而形成或改变。

3.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类可以学会有意识地控制各种内脏活动,如临床某些心身症状的产生,像心动过速、肠蠕动增加、哮喘等可能与个体的意识性操作有关。

4.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 A)等人提出的。行为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正常行为或病态行为(包括外显的和伴随的心身反应),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学习是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对行为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干预,可以矫正不恰当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

(三)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迅速发展,代表人物是马斯洛(Maslow AH,1908—1970)和罗杰斯(Rogers C,1902—1987)。其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罗杰斯的自我论。

1.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认为,“需要”是人内心世界最核心的东西,人的一切意志、认识和活动都受其影响。他将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认为需要的性质决定着动机的性质。人本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包括完美人性的实现和个人潜能的实现两层含义。

2.自我论

罗杰斯自我论强调以人为中心,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就是“变回自己”,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使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罗杰斯的“自我论”均认为人的本质是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关注个体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关注人的潜能并为潜能开发提供条件。它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包括真诚、同情和积极关注来访者,并关心来访者的心理成长。

(四)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尔(Neisser U)的《认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这一理论的成熟。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一种心理功能,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并同其他生理适应活动一样,具有同化和顺应两个互补的方面。因此,认知理论的核心是人们将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的经历主动转入思维的过程。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主要包括艾里斯(Ellis A)的ABC理论和贝克(Beck AT)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

1.艾里斯的ABC理论

艾里斯认为在环境刺激或诱发事件(A)和情绪后果(C)之间有信念或信念系统(B)。他指出,人天生既具有歪曲现实的倾向,但也能接受理性。由于情绪来自于思考,因此改变情绪或行为要从改变思考入手。他的合理情绪疗法就是促使患者认识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及其带来的不良情绪后果,通过修正,最终作出理性的选择。

2.贝克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

贝克认为情绪障碍者有独特的认知模式,并创立了认知转变方法。他认为各种生活事件导致情绪和行为反应时要经过个人的认知中介。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知外部世界、处世的方式方法决定的。

认知理论为人类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指导个体心理发展和保持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在认知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是重要的心理干预方法,即用正确的思维模式替代患者病态的思维模式。

二、重要的心理学派别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堪称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30年代,是心理学中派别林立的时期。在心理学独立之初,心理学家们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存在着尖锐的分歧。

(一)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的奠基人是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方法。在他们看来,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依靠被试者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二)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Willian James,1842—1910),其代表人物有杜威(John Deway,1859—1952)和安吉尔(James Angell,1869—1949)等人。功能心理学也主张研究意识。但是不把意识堪称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如果说构造主义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那么功能主义则强调意识的功能与作用。以思维为例,构造主义强调什么是思维,而功能

义则关心思维在人类适应中的作用。功能主义的这一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20世纪以来,美国心理学一直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应用,这和功能主义的思潮是分不开的。

(三)行为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当构造主义和功能主义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激烈争论的时候,美国心理学界出现了另一种思潮:行为主义(behaviorism)。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Watson,1879 -1958)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特点: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②反对内省,张应用实验方法。在华生看来,意识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因而无法对它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的事件,即行为。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行为主义锐意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这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的主张过于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研究意识的重要性,因而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四)格式塔心理学

在美国出现行为主义的同时,德国也涌现出另一个心理学派别—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柯勒(Wolfgang Kolher,1887—1967)和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格式塔心理学和行为主义都靠批判传统心理学(构造主义和功能主义)起家,但在一系列基本问题上两派又有截然不同之处。

格式塔(Gestalt)在德文中译为找“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这是与构造主义和行为义大相径庭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例如,一首乐曲包含很多音符,但它不是各个音符的简单组合,因为一些相同的音符可以组成不同的乐曲,甚至可能成为噪音。因此,分析个别音符的性质,并不能了解整个乐曲的特点。格式塔心理学很重视心理学实验。他们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资料至今仍是心理学的重要财富。

(五)精神分析学派

这是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如果说构造主义、功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那么精神分析学派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是他们的贡献。但他们过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并且把它与意识的作用对立起来;他们的早期理论具有泛性欲主义的特点,把性欲夸大为支配人类一切活动的动机。这些是错误的。

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派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方法以及对心理现象的理解等方面都存在尖锐的分歧。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每个新学派都从一个侧面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学宝库。

第四节 护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确掌握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学习心理学,认识心理学,钻研心理学,从而促进心理学等的发展。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

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其心理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机体的外显行为如身体的姿势和动作、面部表情和动作、言语活动等,内隐行为如思想活动、认识、情感、面临困难或患病时的应对方式等,都可作为观察的内容。根据观察时间可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根据观察内容可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根据观察者身份可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根据观察场所可分为自然观察和情境观察。

观察法的特点是观察过程对被研究者保密,在最自然的条件下进行,因此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观察法要求将观察到的事物如实记录,不受个人偏见的影响,避免因观察者的主观因素所导致的误差,所以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对观察人员的条件要求较高。此外,观察法只能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而不能解释其发生的原因。即便如此,由于简单易行,用途广泛,观察法在研究患者的心理活动、心理评估、心理护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得到了广泛使用。

二、调查法

调查法(survey method)是通过晤谈、访问、座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如为了研究手术效果与患者术前心理反应的关系,可于术前会见患者,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调查法经常采用面对面交谈或书面问卷的方式进行,因此不仅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群体。

1.访谈法

访谈法(interviewing method)是通过与被研究者面对面交谈,获取其心理信息,同时观察在交谈过程中的行为反应,以补充和验证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记录和分析研究。访谈法通常采用一对一的访谈方式,其效果主要取决于问题的性质、研究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方法技巧的应用。此法既可用于患者,也可用于健康人群,是临床心理护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问卷法

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是将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或问卷,通过现场或信函邮寄的方式让被研究者填写,然后收回问卷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研究,适用于短时间内书面收集大范围人群的相关资料。如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护士对护理工作的观幸福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均可采用此方法。问卷调查的质量取决于研究者事先对问题的性质、内容、目的和要求的明确程度,也取决于问卷内容设计的技巧及被研究者的配合程度。问卷法优点在于简便易行,信息量大,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缺点在于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对研究结果必须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分析。问卷法目前在国内护理心理学研究工作中被广泛应用。

三、测验法

测验法(test method)又称为心理测验,是利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研究者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以此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它是在实验心理学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测量工具,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测验要求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并经过数次的修订和实际应用考验,是最常用的研究手段,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兴趣测验等。

四、实验法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科学研究中最为严谨、成效最大、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1.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使用实验室条件,通过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借助各种仪器和设备,精确观察和记录刺激变量与反应变量,从而分析其中的规律。由于心理活动作为一种变量时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这种方法在护理心理学研究中较少使用。

2.现场实验

现场实验又称自然实验,是在临床工作、日常学习和工作的自然情景中进行的研究。通过操作试验对象的某些变量,观察有关的反应,从而研究分析其中的规律。现场实验具有研究范围广泛、不受实验情境影响、接近真实生活、结果易于推广等优点,因此在护理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

思考题

1.护理心理学的概念是什么?

2.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3.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