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净空法师:苦的介绍心经

净空法师:苦的介绍心经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中,《心经》属般若系经典。《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将这段经文称为“标宗”,即标明一经的宗旨。可见,这句经文是《心经》的关键所在。《心经》告诉我们,世间一切生灭现象并非实有,其本质是空无自性的。《心经》却指出有与空不是两个,而是一个的道理。历代翻译《心经》有十数次,常见的有七个版本。
《心经》_阅古拾珍:大学生必读的36部国学经典

经典介绍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教中,《心经》属般若系经典。般若学是大乘佛教理论的基础,认为世界万法缘起性空,是由缘而生的假有,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修行者只有把握性空之理,才能证悟佛智。据说,佛陀来到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有二十二年,接近一半的时间都在讲《般若经》,可见“般若”的重要性。《大般若经》卷帙浩繁,是《藏经》中最大一部,有六百卷之多,要想深入了解,实在有诸多困难,好在有一部佛经里最短的经文,二百六十字的《心经》很好地代表了《大般若经》的旨要。

《心经》中的“心”字,主要含义有两种,一是指“精要、精华、核心”,即二百六十字的《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要,可以传达般若法门的精髓;另一义的“心”指人人本有的实相般若之心,此心亦叫如来藏心、涅宴妙心,乃是众生的佛心。

佛教的解脱讲究戒、定、慧三学并举,中国佛教尤其推崇“慧”,禅宗南宗的顿悟法就是建立在修行者具有足够的根器,因为有智慧才有可能在刹那间寻得解脱。佛陀为宣扬这个法门,在诸弟子中特别选择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1],因为没有大智慧的人很难接受这个法门。

《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一经题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采用的是梵语的音译,没有翻译为中文,一是“般若”(读音bōrě),一是“波罗蜜多”。佛经翻译有所谓“五不翻”的原则,即尊重不翻、顺古不翻、多义不翻、秘密不翻、中国无不翻。“般若”不翻译在于尊重和中国无两个原因。般若一般被理解为智慧,可它显然不同于世间通常所指的智慧。世间智慧是有限的,有缺陷的,更是夹杂烦恼的,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时甚至会成为横亘在我们与真相间的阻碍。而般若智慧则不同,它无限、圆满而清净,能使我们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从而彻底超越生命中的无明烦恼。“波罗蜜多”中“波罗”为“彼岸”,“蜜多”为“到”,合之即为“到彼岸”。此岸,是凡夫生死轮回之地;彼岸,是圣人涅宴安乐之所。一切众生,无般若智慧观照,心迷时居此岸,此心开悟,即到彼岸。迷就是痴愚,悟则为般若智慧照耀。将该经的题目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一部以般若智慧为舟,教授我们从无明此岸到达解脱彼岸的最核心的佛经”。

《心经》开篇之句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将这段经文称为“标宗”,即标明一经的宗旨。可见,这句经文是《心经》的关键所在。经文大意“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时,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之法均空无自性。照见蕴空,自可到达彼岸,自可度脱一切烦恼生死之苦厄”。这句话一语道出佛教最重要的两大关键词“空”与“苦”,人生是苦的体会,是人们修行佛法的起点,佛陀当年出世无非是想帮助有情众生脱离苦海,佛弟子修佛法也是为了离苦得乐。如何摆脱苦,用“空”化解掉构筑世间一切的五蕴显然是佛教找到的终极方法。由于世人将世间一切视为“有”,执“有”为实在,进而产生各种欲望,对欲望的过度追逐自然导致痛苦的结果。《心经》告诉我们,世间一切生灭现象并非实有,其本质是空无自性的。这里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事物没有自性,但它还有“相”,是“性空相不空”,即“假有”。认识到一切事物本为“空”,并不必然导致看破红尘、万念俱灰,因为它能破除我们对“有”的错误执着,进而,由此而生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认识上的提升最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心灵的极度平静。

《心经》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应该是这十六个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常人的概念中,有与空似乎是对立的,有就是不空,空即非有。《心经》却指出有与空不是两个,而是一个的道理。假如空是什么都没有,就不难懂,也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解释。难的是不离色相来理解空义,色从空中而生,例如水中月,不是水中月灭了才空,而是水中月本身就是空,可它又不能离相。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

《金刚经》的主旨是讨论“空”,所以里面与佛陀对话的是佛弟子中素有“解空第一”之称的须菩提。王骧陆大居士说,《心经》比《金刚经》更深,因为它有空双破。我以为《心经》的核心要旨是强调般若智慧的重要性,所以它说“菩提萨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告诉我们,所有菩萨、三世十方诸佛都是依般若成佛的,般若实在是重要。所以《大般若经》里有许多类似的说法:“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历代翻译《心经》有十数次,常见的有七个版本。各个译本中以玄奘大师的译本流传最广,其原因在于玄奘大师的译本文辞简洁、容易读诵。传说当年玄奘法师准备西行印度求取真经,在四川遇到一位老和尚,全身疥癞,人们都不敢靠近,唯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同情心侍奉,为他擦洗涂药。不久,老和尚痊愈,口传佛经给他,就是这部一共260字的《心经》。[2]玄奘法师只念诵了一遍便记在心内,后来译出时只字未改。那位老和尚据说就是观世音菩萨。法师后来到印度,经过沙漠,遇到种种困难时,念任何经也无法顺利渡过,便一心念诵《心经》,仗着《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抵达印度。

译者简历

玄奘(602—664年),俗名陈伟,洛川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唐朝高僧,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玄奘少时出家,因惑于老师们讨论的经义往往冲突,用典籍验证也有异,无可适从,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问惑辨疑。629年从长安出发,历尽磨难,抵达印度,求学那烂陀寺,645年回到长安,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五万里,带回经书657部。归朝后,法师深受太宗、高宗钦佩倚重,两位帝王为他的译经事业提供最大支持,建长安译经院。十年间玄奘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佛经,所译佛经数量居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其译文尊重原本,语言华美、不厌繁复,被称为新译。此外,还著有《大唐西域记》12卷,记述他西游亲历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精彩片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延伸阅读

《般若心经》讲的是每一个人最切身紧要的一部经,要认识自己,就要用《般若心经》。我们听过很多道理,拥有很多常识,但是曾深入了解“讲自己的经”吗?曾深入了解自己的心吗?

般若就是让我们在这个人间更自在的法门!吃饭有了般若,饭的味道就不一样;睡觉有了般若,睡觉的味道就不一样。大家都在求功名富贵,但是有了般若,即使是求功名富贵,境界、看法却会不一样。有了般若,人的生活、思想、境界都会跟着改观。有了般若,不要说证悟到般若可以成佛作祖,哪怕有一点般若的气息,人生的情况就会改变。

我不想讲深奥的妙理,我只想传达般若如何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之间。般若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思想,净化我们的人生境界。有一首诗说:“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平常时,我们每天看月亮,看惯了,就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有了梅花点缀,意境就不一样了。所以说,一样的生活,有了般若就有不同的体会。

——星云法师:《般若般若处处在》

《心经》是我们汉语系佛教或者说汉文化圈的佛教信众读诵最广的一部经典。我所说的汉文化佛教圈,包括一切以汉字来书写佛经的国家和地区,如越南韩国、日本、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佛弟子,读诵的经典是以汉文为主,而《心经》是每天必读的一部经。在我们中国本土,读诵《心经》的频率最高。

——净慧:《心经禅解》

【注释】

[1]按照宋施护译本的序言部分所述(通常佛经多由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组成,《心经》的绝大部分译本基本上直入主题,并无序言),舍利子向观自在菩萨问:“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

[2]日本通行的汉译本共262字,比中国通行本多了2字,即“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中的“一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