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皮肤病的治疗原则

皮肤病的治疗原则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皮肤病的全身治疗是指内用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类药、糖皮质激素、抗真菌药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免疫抑制剂和维生素类药物等。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复杂,与皮肤病有关的主要药理作用有免疫抑制、抗炎、抗休克和抗增生等作用。急性、亚急性皮炎,湿疹及糜烂渗出性皮损禁用,有毛发部位不宜应用。

任务三 皮肤病的治疗原则

皮肤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全身治疗、局部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全身治疗】

皮肤病的全身治疗是指内用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类药、糖皮质激素、抗真菌药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免疫抑制剂和维生素类药物等。

1.抗组胺类药 通过竞争性地与效应细胞上的组胺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根据效应细胞上受体的不同分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两大类。

(1)H1受体拮抗剂:可与组胺竞争H1受体,拮抗组胺具有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加和血压下降等作用。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多有中枢镇静作用,可导致头晕、瞌睡、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又因有抗胆碱作用,会出现黏膜干燥、瞳孔散大等副作用,故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机器操作者禁用或慎用,主要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小,而且作用时间长,临床上较常使用。

(2)H2受体拮抗剂:与H2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具有收缩血管、减少炎性渗出及抑制胃酸分泌等作用,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等。

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复杂,与皮肤病有关的主要药理作用有免疫抑制、抗炎、抗休克和抗增生等作用。

3.其他内用药 根据不同的皮肤病选择应用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维A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

【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作用取决于外用药物的种类和剂型。

1.外用药物的种类

(1)清洁剂:其用来清除皮损处的浆液、脓液、污物、鳞屑、痂皮和残留的药物等,常用的有3%硼酸溶液、生理盐水植物油和液体石蜡等。

(2)保护剂:其具有减少摩擦、保护皮肤和防止外来刺激的作用,常用的有植物油、氧化锌粉、滑石粉和凡士林等。

(3)止痒药:其主要通过表面麻醉作用和对皮肤的清凉作用而止痒,常用的有1%~2%盐酸达克罗宁液、1%~2%樟脑、0.5%~2%薄荷脑、0.2%~2%苯酚(石碳酸)、3%~5%苯佐卡因等。

(4)抗菌剂:其具有杀菌和抑菌作用,常用的有3%硼酸、1∶5 000高锰酸钾、0.1%~0.5%依沙吖啶等。

(5)抗真菌药和抗寄生虫药:其具有杀灭或抑制真菌或寄生虫的作用,常用的有咪康唑霜、联苯苄唑霜、克霉唑霜及6%~12%苯甲酸、10%~30%冰醋酸、5%~10%硫黄等。

(6)外用糖皮质激素:各种糖皮质激素外用时多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按其作用的强弱可分为低效、中效和强效三类。低效的包括1%醋酸氢化可的松、0.25%醋酸甲泼尼龙;中效的包括0.1%曲安奈德、0.05%氟轻松;强效的包括0.05%丙酸氯倍他索、0.1%戊酸倍他米松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痤疮等,故面部、腋下腹股沟处及婴儿不宜长期使用,尤其是含氟的强效糖皮质激素,一般不用于面部和婴儿,更不应大面积长期外用,以免大量吸收引起全身不良反应

(7)角质促成剂:其具有促进表皮正常角化的作用,常用的有3%水杨酸、2%~5%焦油(如黑豆馏油、煤焦油等)、3%~5%硫黄、0.1%~0.5%地蒽芬等。

(8)其他外用药:根据不同的皮肤病选择应用角质剥离剂、腐蚀剂、收敛药、脱色剂、遮光剂等。

2.外用药物的剂型及使用方法

(1)溶液:其有散热、消炎及清洁作用,主要作湿敷用,临床上常用开放性冷湿敷,用4~6层纱布浸湿溶液以不滴水为度,紧贴皮损处或以绷带包扎。常用的有3%硼酸溶液、0.2%~0.5%醋酸铅溶液、1∶5 000高锰酸钾溶液等。

(2)粉剂:其有干燥、保护及散热等作用,适用于急性或亚急性皮炎而无渗液者。把粉剂直接撒在皮损处,可每日多次,不宜在糜烂有渗出液的皮损和毛发部位使用,常用的有滑石粉、氧化锌粉、炉甘石粉和淀粉等。

(3)洗剂:其又称振荡剂,有收敛、消炎、杀菌、保护及止痒等作用,适用于急性皮炎无渗出液者,常用的有炉甘石洗剂、复方硫黄洗剂,不宜在糜烂有渗出液的皮损和毛发部位使用。

(4)油剂:其作用是清洁、保护、润滑皮肤和消炎止痒等,如液体石蜡、麻油、花生油、氧化锌油等。

(5)酊剂和醑剂:其有消炎、杀菌、止痒等作用,使用时可用棉球蘸液体后直接擦拭患处,适用于慢性皮炎和瘙痒症等,常用的有碘酊、补骨脂酊、樟脑醑等,皮肤破损处及口腔部位慎用。

(6)乳膏:其俗称霜剂,有保护、润滑皮肤,软化痂皮和消炎等作用,适用于亚急性及慢性皮炎或瘙痒症等。常用的有皮质激素类乳膏,可直接涂抹于患处或封包,以提高疗效。

(7)软膏:其有保护、润滑皮肤和软化痂皮等作用,穿透作用较乳膏强,适用于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可直接涂抹于患处或封包。

(8)糊剂:其有保护、软化痂皮和收敛、消炎等作用,适用于有轻度渗出的亚急性皮炎和湿疹等。使用前应先将皮损处原有的药物擦净,然后将糊剂直接外擦于皮损处,皮损较厚时,可将糊剂涂在纱布上,然后将纱布贴于患处,外用绷带包扎固定。该剂型不宜在有毛发处使用,如必须使用时,应将毛发剪除,常用的有氧化锌糊。

(9)硬膏:其适用于慢性局限性浸润肥厚性皮损。常用的有醋酸曲安奈德硬膏、氧化锌硬膏及中药硬膏等,1~2d更换1次。急性、亚急性皮炎,湿疹及糜烂渗出性皮损禁用,有毛发部位不宜应用。

(10)涂膜剂:其有防护、止痒和消炎等作用,适用于慢性无渗出皮损,如神经性皮炎、鸡眼、胼胝等,也可用于职业性皮肤病的防护,常用的有哈西奈德涂膜剂等。

(11)气雾剂:通常内含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可治疗感染性或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12)凝胶剂:无刺激性,急性、慢性皮炎均可使用,常用的有过氧苯甲酰凝胶、阿达帕林凝胶等。

3.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1)正确选择药物:根据病因、病理、皮损特点、症状、病人年龄、用药时间的长短、有无过敏史或继发感染等,选择或更换药物。如瘙痒性皮肤病选用止痒剂;真菌性皮肤病选用抗真菌药;化脓性皮肤病选用抗菌剂;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选用糖皮质激素等。

(2)正确选用剂型:根据皮损特点及发病季节等,选择不同的剂型。如以红斑、丘疹和水疱为主的无渗出液急性期皮损,应选用洗剂或粉剂;糜烂有渗出液的急性期皮损,则用溶液冷湿敷,外用氧化锌油;若炎症趋向消退,皮肤呈少量渗出液的亚急性期皮损可用油剂或糊剂;如皮损无糜烂而呈干燥脱屑者,可用乳膏或软膏;对于皮肤以增厚、角化、干燥、浸润和苔藓样变为特点的慢性损害,可选用乳膏、软膏、酊剂或硬膏;单纯瘙痒而无皮损者,可选用酊剂、醑剂、乳膏或洗剂。

(3)注意事项:①指导病人正确掌握外用药物的使用方法,按时用药;②外用药物的浓度要适当,不同浓度的药物作用也不同,应由低到高逐渐增加浓度;③用药时要考虑病人的性别、年龄和病损部位,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用于婴幼儿、妇女,以及面部、口腔周围黏膜;④随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有刺激、过敏或吸收中毒现象,应立即停药并做相应处理。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指应用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以治疗或防治某些疾病。常用物理治疗方法如下。

1.电疗法 电疗法包括电解术、电烙术、电凝固术和电干燥术等。用于寻常疣、良性肿瘤和增生物的治疗。

2.光疗法

(1)紫外线:常采用中波紫外线(波长280~320nm)和长波紫外线(波长320~420 nm)。紫外线具有杀菌、镇痛、止痒、促进色素形成和上皮再生作用,适用于斑秃、慢性溃疡、银屑病、带状疱疹、玫瑰糠疹、毛囊炎等的治疗。

(2)光化学疗法(PUVA疗法):可抑制细胞DNA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增生和炎症,还可以刺激表皮黑色素的形成,适用于银屑病、白癜风、斑秃等。

(3)红外线:主要产生热效应,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解痉镇痛等作用,适用于皮肤溃疡、冻疮、带状疱疹等。

(4)激光:有促进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带状疱疹、慢性溃疡等。新型脉冲激光是近年来激光治疗的新进展。根据选择性光热解理论,激光治疗的选择性作用有了明显提高。

3.放射疗法 放射线通过破坏细胞,阻止细胞分裂增生,达到治疗目的。治疗皮肤病的放射源常用浅层X线、B射线和电子束。放射疗法适用于皮肤癌、血管瘤、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的治疗。

4.冷冻疗法 常用的制冷剂是液氮或二氧化碳雪。低温可使病变细胞坏死以达到治疗目的。冷冻疗法适用于各种疣、血管瘤、黏膜白斑、雀斑等的治疗。

5.水疗法 利用水的温热和清洁作用,结合加入药物的药效治疗皮肤病。常用的有淀粉浴、温泉浴、人工海水浴、高锰酸钾浴、中药浴等,适用于银屑病、慢性湿疹、瘙痒症、红皮病等。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用于皮肤肿瘤的切除、皮肤移植、腋臭手术疗法等,还可用于活检、脓肿切开引流、拔甲、外伤清创、活体组织取材、改善和恢复皮肤异常结构及美容手术,从而达到药物治疗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