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又称Buerger病,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2.营养障碍期 除血管痉挛继续加重外,还有明显的血管壁增厚及血栓形成,即使在休息时也不能满足局部组织的血液需求,间歇性跛行更加明显,足趾持续性疼痛,病人彻夜不眠。中、晚期病人应遵医嘱应用麻醉性镇痛药物,必要时可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止痛。

任务二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TAO)简称脉管炎,又称Buerger病,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本病好发于男性青壮年,我国北方发病率较高。

【病因】

本病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外来因素 外来因素主要有吸烟、寒冷与潮湿的生活环境,以及慢性损伤和感染。

2.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及遗传因素。

【病理生理】

本病主要侵及四肢中小动、静脉,以动脉为主,伴行静脉也可累及,但程度较轻,由远端向近端发展。早期病变为节段性,主要是血管内膜增厚、发硬,血管管腔内逐渐有血栓形成,使血管管腔变窄,甚至闭塞。晚期血管壁和血管周围组织广泛纤维化,从而引起剧烈疼痛,侧支循环建立后,则疼痛可暂时缓解。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患肢将明显缺血,出现剧烈疼痛,并发肢体远端坏疽或溃疡。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开始时常表现在一侧下肢,以后累及对侧,上肢受累罕见。脉管炎在临床上按缺血程度,可分为三期。

1.局部缺血期 以血管痉挛为主,因患肢供血不足,表现为肢端发凉,小腿酸痛,足趾有麻木感。行走一段路后患肢小腿疼痛、肌肉抽搐,病人常因疼痛而被迫停止行走,休息几分钟后疼痛可缓解,但行走后又可发生疼痛,这种现象称为间歇性跛行。40%的病人可伴有下肢游走性静脉炎,表现为浅小静脉条索状炎性栓塞,局部皮肤出现红肿、压痛,并出现条索状硬块,约两周后逐渐消失,但又在别处发生。此期患肢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皮肤温度低于正常。

2.营养障碍期 除血管痉挛继续加重外,还有明显的血管壁增厚及血栓形成,即使在休息时也不能满足局部组织的血液需求,间歇性跛行更加明显,足趾持续性疼痛,病人彻夜不眠。为减轻疼痛,病人常喜屈膝抱足而坐或将患肢垂于床旁,以增加血供,从而缓解疼痛,这种现象称为静息痛。此期患肢表现为皮肤苍白或皮肤温度降低明显,肌肉萎缩,趾甲生长缓慢、增厚变形,患肢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3.坏死期 此期患肢动脉完全闭塞,肢体自远端逐渐向上发生干性坏疽,皮肤呈暗红色或黑褐色,坏死组织可自行脱落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当继发感染时,成为湿性坏疽,患肢出现红、肿、热、痛,流出恶臭性脓液。全身可有高热、畏寒等脓毒症症状。

【辅助检查】

1.测定皮肤温度 双侧肢体对应部位皮肤温度相差2℃以上,提示皮肤温度降低,动脉血流减少。

2.跛行距离和跛行时间试验 嘱病人行走一段距离,待患肢疼痛,病人被迫停下来后,测量行走距离并计算行走时间。

3.肢体抬高试验(Buerger试验) 试验方法为病人平卧,患肢抬高45°,3min后观察足部皮肤色泽变化。若出现足趾皮肤呈苍白色或蜡黄色,自觉麻木疼痛时,让病人坐起,下肢自然下垂于床沿,足部皮肤出现潮红或发绀者为阳性。

4.解张试验 通过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对比阻滞前后下肢的温度变化。阻滞麻醉后皮肤温度升高明显,动脉痉挛因素占主要因素;若无明显改变,说明病变动脉已处于严重狭窄或已完全闭塞。

5.特殊检查 通过肢体血流图检查、多普勒超声检查、动脉造影等,可以确定患肢动脉阻塞的部位、范围、程度及侧支循环的情况。

【治疗原则】

着重防止病变进展,改善和增进下肢血液循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及防治局部感染,尽可能保全肢体,减少伤残程度。

1.药物治疗 ①中药:主要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类药物。②血管扩张剂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前列腺素E1、妥拉苏林、低分子右旋糖酐等。③抗生素:溃疡并发感染者,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

2.高压氧疗法 高压氧疗法能提高血氧的浓度,减轻患肢疼痛。

3.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有多种,可根据病情选用,包括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动脉重建术、游离血管蒂大网膜移植术、分期动静脉转流术、截肢(趾)术等。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病人的年龄、性别,有无长期吸烟嗜好,有无感染、受寒及外伤史。

2.身体状况 了解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感觉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了解患肢疼痛的程度、性质、持续时间,有无采取相应的止痛措施及止痛效果,患肢有无坏疽、溃疡与感染;通过辅助检查了解动脉闭塞的部位、范围、性质、程度及侧支循环等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了解病人对患肢反复出现的疼痛、肢端坏死与感染产生的痛苦、焦虑和悲观程度;家庭成员是否给予病人足够的支持;病人对预防本病发生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护理诊断】

(1)疼痛:与患肢缺血、组织坏死有关。

(2)焦虑:与患肢疼痛、久治不愈有关。

(3)活动无耐力:与患肢远端供血不足有关。

(4)皮肤完整性受损:与患肢远端供血不足有关。

(5)潜在并发症:溃疡与感染。

(6)知识缺乏:缺乏本病的预防知识及患肢锻炼方法的知识。

【护理目标】

(1)减轻缺血性疼痛。

(2)减轻病人的焦虑。

(3)改善四肢血液循环。

(4)促进溃疡愈合。

(5)满足病人的需求。

(6)病人能叙述本病的预防知识及学会正确的患肢锻炼方法。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对由于肢端坏死刺激或疼痛造成异常焦虑和痛苦的病人,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与体贴,耐心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使其配合治疗与护理,保持稳定的情绪。

(2)肢体保暖:避免肢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以免使血管收缩。保暖可促使血管扩张,但应避免使用热水袋、热垫或热水给患肢直接加温,因热疗使组织耗氧量增加,会加重肢体病变程度。

(3)体位:病人睡觉或休息时取头高脚低位,使血液容易流至腿和足部。告知病人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不变,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坐时应避免将一只腿放在另一只腿膝盖上,防止因腘动、静脉受压而阻碍血流。

(4)适当的休息和运动。

①鼓励病人步行,以疼痛的出现作为活动量的指标。

②Buerger运动:指导病人进行Buerger运动,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具体运动方法:病人取平卧位,将患肢抬高45°以上,维持2~3min;嘱病人坐在床沿或椅子上,双足自然下垂,足跟踏在地面上,进行足背曲与跖曲、左右摇摆,然后嘱病人将足趾向上翘并尽量伸开,再往下收拢,每一组动作要持续3min;病人恢复平卧位,双腿平放,并盖被保暖,卧床休息5min;抬高足趾、足跟运动10次,完成运动(图7-33)。

③有以下情况时不宜运动:当腿部发生溃疡及坏死时,绝对不能运动,因为运动会增加组织的耗氧,故宜卧床休息;当动脉或静脉发生血栓时,绝对不能运动,因为运动时血栓可能脱落而造成栓塞。

img132

图7-33 Buerger运动

(5)缓解疼痛:早期病人可遵医嘱应用血管扩张药物、中药等进行治疗,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减少血液黏稠度和改善微循环。中、晚期病人应遵医嘱应用麻醉性镇痛药物,必要时可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止痛。

(6)预防组织损伤与感染。

①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洗脚,告诉病人用手试水温,勿用足趾去试水温,以免烫伤

②避免用手搔痒,以免造成开放性伤口,可使用止痒药膏。

③保持溃疡部位清洁,避免受压及刺激。

④创面加强换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湿敷。

⑤卧床休息,减少损伤部位的耗氧量。

⑥遵医嘱给予抗感染药物。

(7)术前准备:做好手术前的皮肤准备,如需植皮,注意供皮区的皮肤准备。

2.术后护理

(1)体位:静脉血管重建术后,抬高患肢30°,有利于静脉的回流,并卧床制动1周;动脉血管重建术后,平放患肢,并卧床制动2周。

(2)病情观察。

①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及切口渗血等情况。

②动脉血管重建术后及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后,需通过观察患肢远端的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及脉搏强度来判断血管通畅度。若动脉血管重建术后出现肢体肿胀、皮肤颜色发紫、皮肤温度降低,应考虑重建部位的血管发生痉挛或继发性血栓形成,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或做好再次手术探查。

(3)活动:对卧床制动的病人,应鼓励其做足背伸屈活动,以利于小腿深静脉血液反流。

(4)防止感染: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和伤口情况,如果体温增高和伤口有红、肿、热、痛时,应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及早进行理疗,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护理评价】

(1)疼痛是否得到缓解或减轻。

(2)焦虑是否减轻,病人能否配合治疗及护理。

(3)病人是否能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4)病人能否执行良好的足部护理。

(5)病人是否掌握本病的预防知识,是否学会正确的患肢锻炼方法。

【健康教育】

(1)病人应绝对戒烟。

(2)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久坐或久站),病人睡觉或休息时取头高脚低位,使血液容易灌流至下肢。

(3)保护患肢,切勿赤足行走,避免足部损伤;鞋子必须合适,不穿高跟鞋;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受寒;穿棉制或羊毛制的袜子,每天勤换袜子,预防真菌感染。

(4)合理使用止痛药物。

(5)指导病人进行患肢功能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局部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