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乳癌病人的护理

乳癌病人的护理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乳癌的发病有上升趋势。部分大城市报道乳癌的发病率已超过宫颈癌,上升为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乳癌的病因未完全明了,其高发年龄在40~60岁,尤其以更年期和绝经前后的妇女为多见。目前,一般认为乳癌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③有乳癌家族史特别是一级亲属中有乳癌病史者,其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2~3倍。其中,硬癌最常见,约占乳癌的60%。少数晚期病人可发生对侧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生物治疗被誉为治疗乳癌的曙光。

任务三 乳癌病人的护理

乳癌(mammary cancer)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仅次于宫颈癌。近年来,乳癌的发病有上升趋势。部分大城市报道乳癌的发病率已超过宫颈癌,上升为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

【病因】

乳癌的病因未完全明了,其高发年龄在40~60岁,尤其以更年期和绝经前后的妇女为多见。目前,一般认为乳癌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内分泌因素:主要是雌激素、孕激素分泌紊乱和水平的失衡,在各种雌激素中,有人认为雌酮(E1)具有明显的致癌作用,而雌二酮(E2)和雌三酮(E3)则没有致癌作用;老龄妇女雌激素中E1的含量提高而E2、E3含量相对下降,故乳癌发病率随之增高。②月经初潮年龄早于12岁者,绝经年龄迟于55岁者,不孕或第一胎足月产年龄在35岁以上者,以及未哺乳者发病率较高。③有乳癌家族史特别是一级亲属中有乳癌病史者,其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2~3倍。④饮食与肥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脂肪的摄取与乳癌之间有相关性,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⑤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低发地区居民移至高发区后,第二、三代移民的乳癌发病率逐渐升高,提示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与乳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病理】

乳癌95%起源于腺管上皮,5%起源于腺泡上皮。其分型方法有多种,目前,国内多采用以下病理分型。

(1)非浸润性癌,包括原位癌(导管内癌和小叶原位癌,癌细胞均未突破基底膜)和不伴浸润的乳头湿疹样乳癌,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内癌和早期浸润性小叶原位癌,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小管癌、腺样囊性癌、黏液腺癌、乳头状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的髓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的髓样癌、单纯癌、腺癌等,此型多分化低而预后差。其中,硬癌最常见,约占乳癌的60%。

(5)其他罕见癌。

乳癌的转移途径包括:①直接浸润,直接侵及皮肤与Cooper韧带,也可向深部侵及胸筋膜、胸肌等周围组织;②淋巴转移,癌细胞沿乳房的淋巴输出途径转移,60%~70%经腋窝途径转移,原发灶多在乳房外侧及乳头、乳晕部,20%~30%经内乳途径转移,原发灶大多在乳房内侧部;③血行转移,以前认为血行转移多发生在晚期,这一概念已被否定,研究发现有些乳癌可早期发生血行转移,癌细胞可经淋巴途径进入静脉,也可直接侵入血液循环向远处转移,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依次为肺、骨、肝。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是患侧乳房出现无痛、单发的小肿块,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外形不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活动度小且不易被推动,常由病人无意中发现或经普查发现。肿块好发于乳房的外上象限,其次是乳头、乳晕和乳房的内上象限。肿块生长较快,若累及Cooper韧带,可使韧带缩短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即所谓的“酒窝征”。若癌肿侵及乳头、乳晕处乳管,可使乳管缩短,将乳头牵向癌肿一侧,使乳头扁平、回缩、凹陷,两侧乳头位置不对称。当皮下淋巴管、皮内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时,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皮肤呈“橘皮样”改变。

乳癌晚期,癌肿可侵入胸筋膜、胸肌,以至于癌块固定于胸壁,活动度减少而不易推动。如癌肿向外生长侵及皮肤,可致皮肤破溃形成菜花状溃疡,癌肿周围出现多数小结节,甚至彼此融合。

乳癌淋巴结转移最初多见于腋窝。开始为散在、肿大、质硬、尚可活动的淋巴结,以后数目增多,并相互融合,甚至与皮肤或深部组织粘连。如腋神经受累及,则出现患侧上肢疼痛麻木;如患侧腋窝淋巴管广泛受累及,可因淋巴管堵塞而出现上肢淋巴水肿;一旦腋静脉受压回流受阻,患侧上肢可出现青紫肿胀。当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时,已属乳癌晚期。少数晚期病人可发生对侧腋窝淋巴结的转移。乳癌发生远处转移至肺、骨、肝时,可出现相应的表现,如胸痛、咯血、病理性骨折、肝肿大和黄疸等症状。

【课堂互动】

你认为如何能够早期发现乳癌呢?

有些乳癌的临床表现与一般乳癌的不同。主要有炎性乳癌和乳头湿疹样乳癌(Paget癌)。炎性乳癌并不多见,其特点是:发病年龄较轻,发展迅速,很快累及整个乳房,并出现皮肤红、热、充血和疼痛等急性炎症表现;整个乳房肿胀发硬,无明显局限性肿块;发生远处转移早,预后极差,常在发病后数月死亡。乳头湿疹样乳癌少见,其特点是:恶性程度低,发展慢;乳头、乳晕有瘙痒感、烧灼感,随后局部皮肤变粗糙、糜烂,渗液如湿疹样,并伴有黄褐色鳞屑样痂皮和乳头内陷;部分病例可在乳晕处扪及肿块;转移较晚,预后较好。

【诊断要点】

1.乳癌的临床表现 患侧乳房出现肿块、疼痛和外形异常,以及检查出现区域淋巴结肿大和远处器官转移。

2.乳癌国内临床分期

0期:原位癌。

Ⅰ期:癌肿完全位于乳腺组织内,直径不超过2.0cm,与皮肤无粘连,无腋窝淋巴结转移。

Ⅱ期:癌肿直径不超过5.0cm,尚能活动,与皮肤粘连,同侧腋窝有数个散在而能活动的淋巴结。

Ⅲ期:癌肿直径大于5.0cm,与皮肤广泛粘连,且常形成溃疡,或癌肿底部与筋膜、胸肌有粘连,同侧腋窝有一连串融合成块的淋巴结,但尚能活动,或胸骨旁有淋巴结转移。

Ⅳ期:癌肿广泛扩散至皮肤,或与胸肌、胸壁固定,同侧腋窝淋巴结已经固定,或呈广泛的淋巴结转移(锁骨上侧或对侧腋窝),常伴远处转移。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X线检查:常用方法是钼钯X线摄片和干板照相,乳癌的X线表现为密度增高的肿块影,边界不规则,或呈毛刺样,有时可见钙化点。

(2)肿瘤针吸检查:目前常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80%~90%的病例可获得较肯定的细胞学诊断。

(3)活组织切片检查:手术中切取一小块肿瘤或完整切除肿瘤做冰冻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即刻决定手术方式。

(4)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gR)检查:用穿刺抽吸所得的肿瘤组织或手术切除的乳房肿块进行ER和PgR检查,对帮助选择辅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作用。

【处理原则】

以手术治疗为主,并辅以化疗、放疗、激素与免疫治疗等措施,以及近年来使用较多的生物治疗。生物治疗被誉为治疗乳癌的曙光

1.手术治疗 手术是乳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1)根治术是常用的一种手术方法。它是将整个患病乳腺连同癌肿周围至少3~5cm宽的皮肤、乳腺周围脂肪组织、胸肌及其筋膜整块切除,同时清扫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适用于Ⅰ期、Ⅱ期乳癌。

(2)扩大根治术是指在乳癌根治术的基础上,同时切除第2~4肋软骨和相应肋间肌甚至相应胸膜,包括胸廓内动脉、静脉及其周围的淋巴结,适用于Ⅱ期、Ⅲ期乳癌,尤其是乳房内侧的乳癌。

(3)改良根治术(又称简化根治术)是指在术中保留胸肌,切除乳腺并清扫腋窝与锁骨下淋巴结。根据大量病例观察,认为Ⅰ期、Ⅱ期乳癌应用根治术及改良根治术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别,且改良根治术保留了胸肌,术后外观效果较好,已成为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

(4)单纯乳腺切除术在手术过程中仅切除整个乳腺,包括腋尾部与胸肌筋膜,它适用于:①原位癌和微小癌病人;②年迈体弱者;③病变广泛,仅做姑息性切除者。

2.化疗 大量病例观察证明,乳癌术后应用化疗可以改善生存率,一般认为化疗应于术后早期应用,联合化疗的效果优于单药化疗的,治疗期不宜过长,以6个月左右为宜。常用CMF方案或CAF方案(C表示环磷酰胺,M表示氨甲蝶呤,A表示阿霉素,F表示氟尿嘧啶)。

3.放疗 放疗是乳癌局部治疗的手段之一,常用60Co和深部X线治疗。

(1)术前放疗可使癌肿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适用于:原发灶大,估计直接手术有困难者;②癌肿生长快者;③腋淋巴结大或明显粘连者;④原发灶小但与胸壁粘连或皮肤水肿,且有卫星结节者。

(2)术后放疗对提高生存率有肯定疗效,适用于:①行单纯乳腺切除手术者;②根治术后腋窝出现淋巴结转移者;③根治术切除淋巴结阳性超过3个或占淋巴结总数一半以上者;④内乳淋巴结有转移者;⑤病变位于中央部或内侧未行扩大根治术者。

(3)姑息性放疗仅用于晚期病例。

4.内分泌治疗 目前认为,癌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R)含量高者用内分泌治疗有效,而ER含量低者用内分泌治疗效果差。

(1)卵巢去势:用手术切除卵巢或X线照射卵巢,以达到抑制乳癌和其转移灶生长的目的,常用于绝经前病人。

(2)用雄激素丙酸睾丸酮治疗。

(3)三苯氧胺(TAM)的应用是近年来内分泌治疗的一个进展,它可在靶器官内与雌二酮(E2)争夺ER,能影响DNA基因转录,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临床应用表明,该药可降低乳癌术后复发和转移,对ER、PgR阳性的绝经后妇女效果尤为明显。TAM的用量为每天20mg,至少服用3年,一般服用5年。

5.其他疗法 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对治疗乳癌有一定疗效,特别是生物治疗,它将是乳癌治疗的发展方向。

【护理诊断、问题及相应护理措施】

1.知识缺乏 缺乏乳房预防保健知识,与文化程度、经济条件、职业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2.乳房感染 乳房感染与产后全身抗感染能力下降、乳汁淤积、乳头或乳晕破损、护理不当等因素有关。

3.有切口愈合延迟的危险 切口愈合延迟与营养不良、切口长、创面大、皮瓣游离、切口引流不畅、积血、积液、感染等因素有关。其护理措施如下。

(1)术前常规检查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以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增强病人抵抗力,同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和支持治疗。术后6 h无麻醉反应时可给予正常饮食,继续加强营养,提高机体防御能力。

(2)术前认真备皮,上至锁骨上部,下至脐水平,两侧至腋后线,包括同侧上臂上1/3和腋窝部。如需植皮,应备好供皮区皮肤,备皮时应仔细操作,避免割伤。

(3)病人术后清醒且脉搏血压稳定后改取半卧位,患肢抬高平肩,使其既舒适又利于引流。

(4)根治术后的病人,伤口须用沙袋压迫(900g,2~3个)或用绷带、胸带加压包扎48~72h,减少创腔积液,使皮瓣与胸壁贴紧以利于愈合。压力去除后,应注意皮瓣或植皮区皮肤的血供情况。随时观察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浸湿后应及时更换,以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术后创腔常规放置引流管是为了防止术后创腔积液、皮瓣坏死而引起感染。应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滑脱、扭曲及堵塞,保持持续性负压吸引状态和管腔通畅,有效清除积血、积液,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与渗液,一般术后4~5d,创腔无积液、创面皮肤紧贴即可拔管。如拔管后出现皮下积液,则应在严格消毒后抽液,并加压包扎。病人术后3d患侧上肢应制动,避免外展上臂,下床活动时应用吊带将患肢托扶,需他人扶持时只能扶健侧,以免腋窝皮瓣滑动而影响愈合。

4.潜在并发症——患侧上肢水肿 患侧上肢水肿与乳癌根治术后患肢静脉、淋巴回流受阻有关。其护理措施如下。

(1)术后前3d,密切观察患侧肢体远端的血供情况(脉搏、皮肤颜色和温度等),如皮肤发绀伴皮肤温度低,脉搏扪不清,提示腋部血管受压,应及时调整绷带或胸带的松紧度,以利于患侧上肢血运恢复正常。

(2)乳癌根治术切除腋窝淋巴结后使臂部的淋巴回流不畅,或头静脉被结扎、腋静脉栓塞、感染、放疗、积液、局部复发等因素均可使淋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加重。术后应使病人取舒适卧位,抬高患侧上肢,并使用弹力绷带包扎,结合按摩,促进淋巴、血液回流。应注意保护患侧上肢,防止破损而致感染,加重水肿。不选择在患侧上肢测血压或穿刺注射,局部感染应及时加用抗生素治疗。正确指导和协助病人患侧上肢的功能锻炼,有助于肢体消肿和功能的恢复。术后第2日鼓励病人进行床上活动,第3日病人可离床活动,第4、5日患侧上肢开始活动,先从肘部开始,术后1周做肩部活动,以后逐步增加肩部活动的范围,指导病人练习手指配合肘肩做爬墙运动,直至患肢手指能高举过头,自行梳理头发。

5.潜在并发症——气胸、血胸、肺不张及肺部感染 气胸、血胸、肺不张及肺部感染与胸膜破损、止血不严、疼痛、无效咳嗽和排痰等因素有关。其护理措施如下。

(1)术后病人血压、脉搏稳定后改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病人常因伤口疼痛不敢咳嗽和排痰,应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鼓励和帮助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必要时用药物镇痛。

(2)做乳癌扩大根治术的病人,可能因胸膜破损出现气胸和血胸。术后应注意病人呼吸情况,如病人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进行肺部听诊、叩诊,酌情给氧;行胸部X线检查,并报告医生,必要时行胸膜腔闭式引流。

(3)遵医嘱给予抗生素以加强抗感染治疗。

【健康指导】

乳癌为浅表肿瘤,易发现,早期治疗能得到较好的疗效。为了早期发现乳癌,必须加强卫生宣教,对30岁以上妇女定期进行普查,并指导进行自我检查,有助于乳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自查最好选择在月经后一周进行,此时乳房是在最松弛的状态,容易检查,可每月检查一次,疑有异常即到医院就诊。

妊娠期及哺乳期发生乳癌的病人,应及时终止妊娠和哺乳,以免因激素作用而加快乳癌的发展。

术前应让病人了解有效咳嗽、排痰对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作用,教会病人有效咳嗽、排痰的方法。告诫病人术后加压包扎、置管负压引流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争取病人的理解与配合。

创面愈合后,因粗暴的擦洗易损伤新愈合的组织,局部清洗应轻柔,然后用柔软的毛巾吸干,并用冷霜涂在皮肤上以防干燥、脱屑,以促进皮肤尽快恢复正常外观,瘢痕发痒可用滑石粉外擦。

病人出院后,不宜在患侧上肢测血压、进行穿刺注射及避免用患侧上肢搬动、提拉过重物体,防止皮肤损伤、感染及肢体肿胀。嘱咐病人坚持放疗和化疗,并定期到医院检查,5年内避免妊娠,以免促使乳癌复发。

能力检测

1.简答题

(1)怎样进行乳房检查?

(2)试述急性乳腺炎的病因、处理原则、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3)试述乳癌的诊断要点和处理原则。

2.病例分析

某病人,女,52岁,工人,一周前洗澡时无意发现左乳外上方有一蚕豆大小的肿块,无任何自觉症状,也未经处理即来院就诊。检查发现:两侧乳房大小对称,无外形改变,无乳头溢液,于左乳外上象限触及一个2.5cm×3cm质硬肿块,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尚可,同侧腋窝可触及两粒散在可推动的淋巴结,其他检查未见特殊情况。请问:

(1)初步医疗诊断及处理原则是什么?

(2)制订围手术期的护理计划。

(陈学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