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视网膜母细胞瘤
【概述】
视网膜母细胞瘤在婴幼儿眼病中,是性质最严重、危害性最大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生于视网膜核层,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多发生于5岁以下,可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本病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常危及患儿生命,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临床表现】
根据肿瘤的表现和发展过程一般可分4期。
1.眼内生长期 开始在眼内生长时外眼正常,因患儿年龄小,不能自述有无视力障碍,因此本病早期一般不易被家长发现。当肿瘤增殖突入到玻璃体或接近晶状体时,瞳孔区将出现黄光反射,此时常因视力障碍而瞳孔散大、白瞳症或斜视而被家长发现。
眼底改变: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单发或多发,白色或黄色结节状隆起,表面不平,大小不一,有新生血管或出血点。
2.青光眼期 由于肿瘤逐渐生长体积增大,眼内容物增加,使眼压升高,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出现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眼红等。儿童眼球壁弹性较大,长期的高眼压可使球壁扩张,眼球膨大,形成特殊的所谓“牛眼”外观,大角膜,角巩膜葡萄肿等,所以应与先天性青光眼等鉴别。
3.眼外期
(1)最早发生的是瘤细胞沿视神经向颅内蔓延,由于瘤组织的侵蚀使视神经变粗,如破坏了视神经孔骨质则视神经孔扩大,但在X射线片上即使视神经孔大小正常,也不能除外球后及颅内转移的可能性。
(2)肿瘤穿破巩膜进入眶内,导致眼球突出;也可向前引起角膜葡萄肿或穿破角膜在球外生长,甚至可突出于睑裂之外,生长成巨大肿瘤。
4.全身转移期 转移可发生于任何一期,例如发生于视神经乳头附近肿瘤,即使很小,在青光眼期之前就可能有视神经转移。转移途径:①多数经视神经或眶裂进入颅内;②经血行转移至骨及肝脏或全身其他器官;③部分是经淋巴管转移到附近淋巴结。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根据病史,年龄和临床症状。
(2)X射线片:可见到钙化点,或视神经孔扩大。
(3)B超检查:可分为实质性和囊性两种图形,前者可能为早期肿瘤,后者代表晚期肿瘤。
(4)CT检查:①眼内高密度肿块;②肿块内钙化斑, 30%~90%病例有此发现可作为诊断根据;③视神经增粗,视神经孔扩大,说明肿瘤向颅内蔓延。
(5)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早期即动脉期,肿瘤即显荧光,静脉期增强,且可渗入瘤组织内,因荧光消退延迟,在诊断上颇有价值。
2.鉴别诊断 渗出性视网膜炎(Coats病):发生于7~8岁以上男性青少年,多为单眼,病程进展缓慢。眼部检查,玻璃体很少有浑浊,视网膜呈白色渗出性脱离,广泛的毛细血管扩张及出血点和胆固醇结晶。而视网膜母细胞瘤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玻璃体浑浊较多见,视网膜脱离为实性,血管怒张及新血管多限于肿瘤区。此外,从X射线照片、CT及超声诊断均有明显不同。
【治疗】
首先考虑控制肿瘤生长、转移,挽救患儿生命,其次考虑能否保留眼球及有用视力。
1.眼内生长期 可用激光或冷冻治疗。
2.青光眼期 患侧眼球摘除,另眼观察。
3.眼外期 眼球摘除,如扩散到眶内行眶内容物剜除术。
4.全身转移期 行眶内容物剜除术,术后放疗、全身化疗或姑息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