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皮肤癣真菌
(一)种类
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表皮癣菌属(Epidermohyton)和小孢子癣菌属(Microsporum)。
1.毛癣菌属 毛癣菌属有20余个种,其中有14种对人有致病作用。临床常见的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许兰毛癣菌、紫色毛癣菌和断发毛癣菌。镜下可见细长棒状的薄壁大分生孢子或葡萄状、梨状的小分生孢子。菌丝可有螺旋状、球拍状和鹿角状等。各种毛癣菌的菌落形态及色泽相异,外观分别可呈颗粒状、粉末状、绒毛状或羊毛状等,颜色可为红、白、黄、棕等色。
2.表皮癣菌属 包括絮状表皮癣菌和斯托克表皮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是属内唯一致病菌表皮癣菌属。镜下可见典型的椭圆形大分生孢子,有很多厚膜孢子,菌丝较少,可见球拍和螺旋状菌丝。其菌落特点是开始如蜡状,日久变为羊毛状,呈绿色。
3.小孢子癣菌属 小孢子癣菌属有17个种,对人致病的有8种。我国常见的有铁锈色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犬小孢子菌等。镜下可见厚壁梭形大分生孢子和卵圆形小分生孢子。菌丝有结节状、梳状和球拍状等。菌落由绒毛状逐渐变至粉末状,颜色有灰、橘红或棕黄色。
(二)临床意义
三种皮肤癣菌的关节孢子能与人体表角质细胞黏附,并在一定条件(如潮湿)下发芽而形成菌丝,穿入角层,还能分泌多种蛋白酶、脂酶和核酸酶等,其中角蛋白酶可能有助于菌丝对角层、指(趾)甲和毛发的侵入。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引起的反应。三种癣菌均可侵犯皮肤,引起手癣、足癣、股癣、体癣和叠瓦癣等。毛癣菌和表皮癣菌可侵犯指(趾)甲,引起甲癣(俗称灰指甲)。毛癣菌和小孢子癣菌尚能侵犯毛发,引起头癣、黄癣和须癣。
目前我国从患者体表分离出的皮肤癣菌最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占浅表真菌培养阳性的50%以上,其次是紫色毛癣菌、须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主要引起手足癣、甲癣和体癣。在所有皮肤癣菌皮肤病中,足癣的发病率最高。足癣还是甲癣、手癣和体癣的传染源。头癣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癣三种,黄癣主要由许兰毛癣菌引起,白癣主要由铁锈色小孢子癣菌引起,黑癣常由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或红色毛癣菌引起。头癣现在我国除个别地区外,已很少见。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采集皮屑前先用70%乙醇消毒,取新发生的皮肤损害边缘皮屑;指(趾)甲近尖端下面或背面外表用刀刮去再采集甲屑;头发标本用消毒镊子拔取无光泽病发,有些断发要用无菌刀尖掘出;黄癣采集黄癣痂。将采集标本盛于清洁纸袋,鳞屑要用黑纸包好。
2.显微镜检查 皮屑、毛发、甲屑标本用10% KOH处理后镜检。皮屑和甲屑中见到菌丝(彩图39),病发内、外见到菌丝和孢子,可初步诊断为皮肤癣菌感染。
3.分离培养与鉴定标本先用70%乙醇或在青、链霉素混合液内处理5 min,再用生理盐水洗3次,然后接种沙氏琼脂斜面或平皿(培养基中加入0.05%氯霉素,加或不加0.05%放线菌酮),25℃培养,每周观察菌落形态及颜色,直至第4周。
挑取菌落镜检菌丝和孢子,可做棉蓝染色后镜检或做小培养后镜检。必要时做其他鉴定如毛发穿孔试验、脲酶试验和特殊营养需要试验等来鉴定皮肤癣菌。毛发穿孔试验是将人的若干头发剪成1 cm长,置于已加入25 mL蒸馏水和2~3滴10%酵母浸膏液的平皿内,高压灭菌。将待检皮肤真菌接种于平皿内,置25℃孵育4周,每周检查1次,每次取数根毛发置载玻片上,经乳酚棉蓝染色后,置低倍镜下观察。若毛发有裂口或陷凹者为阳性,否则为阴性。每次同时用已知石膏样毛癣菌和红色癣菌作阳性和阴性对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