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生物数码分类鉴定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数码分类鉴定的基本原理

时间:2022-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系统将最后一次判读的结果所得到的生物数码,与菌种数据库中标准生物模型比较,得出鉴定结果及可能性(ID%)。如果一个编码只对应一种细菌,无论几率大小,该种细菌的可能性(ID%)均为99%。如果一个编码对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种类的细菌,应计算每种细菌出现的几率所占的百分比ID%。

一、微生物数码分类鉴定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鉴定系统的生化反应主要包括鉴定细菌对碳水化合物(多种糖或醇)、氨基酸(赖氨酸、鸟氨酸、精氨酸等)、蛋白质(靛基质试验、硫化氢利用等试验)、无机盐类(硝酸盐还原试验、枸橼酸盐试验、丙二酸盐试验等)的代谢能力以及多种酶类(尿素酶试验、淀粉酶试验等)的存在与否等特性。上述反应常导致反应体系的pH值变化或产生显色物质,放入合适的酸碱指示剂或显示剂可显示结果的阳性或阴性。

常规各项生化反应结果(阴性或阳性)的判定是根据比色法的原理 。将菌种接种到鉴定板后进行培养,由于细菌各自的酶系统不同,新陈代谢的产物也有所不同,而这些产物又具有不同的生化特性,因此各生化反应的颜色变化各不相同。仪器每隔1 h自动测定每一生化反应孔的透光度,当生长对照孔的透光度达到终点阈值时,指示已完成反应。部分仪器在生化反应的底物上标记荧光物质,生化反应如为阳性,则可激发荧光,通过检测荧光强度的变化,可以更快速地得到生化反应的结果。肠杆菌科等生长快速的细菌常在4~6 h内得出鉴定结果,其他临床常见细菌也常在6~10 h内得出鉴定结果。

数据库中的生化反应被分为多组,一般3个生化反应为1组,每种生化反应只有“阳性”或“阴性”结果,计算机识别为“1”或“0”二进制数字。每组第1、2和3位的生化反应如为阳性,则分别计为4、2、1,若为阴性则记为0。将3个反应的值相加,得到O~7之间的1个数值。如选用30个生化反应,共10组,得到10位数的生物数码;有时还需增加补充试验即获得11位生物数码。系统将最后一次判读的结果所得到的生物数码,与菌种数据库中标准生物模型比较,得出鉴定结果及可能性(ID%)。

每种细菌对不同生化反应为阳性结果的几率可能不同,某种细菌可能出现的各种编码的相应几率之和等于l。如果一个编码只对应一种细菌,无论几率大小,该种细菌的可能性(ID%)均为99%。如果一个编码对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种类的细菌,应计算每种细菌出现的几率所占的百分比ID%。如ID%≥99%,为该种菌的可能性非常大;如ID%≥90%,为该种菌的可能性较大;如ID%≥80%,该种菌的可能性也较大,但需做补充试验进一步确证;如ID%<80%,则一般无法准确区分菌种,必须增加多个补充试验才可得出准确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