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组织结构热态变化规律

组织结构热态变化规律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核部分的温度称为体核温度。体核温度比体表温度高、稳定,不同部位虽然有差异,但都维持在一个较恒定的范围。因此,在测量热态变化时,如果我们仅测量它的绝对温度,较难推断来自深部热态变化,只有将局部异常热态(温度)变化与整体平均热态变化进行差值比较,才能求解表层温度与体核温度两种叠加热态的变化规律,它是相对恒定的,因此,我们在测量热态变化时,一定要取相对热态差值(ΔT),这是诊断标准化最基本的测量方法。

2.1.2 组织结构热态变化规律

组织结构热态变化规律为:脂肪组织呈低温区;肌肉组织越厚温度越低;表浅脏器热态分布(温度)高于深层器官,大血管通过区热态(温度)增高;动脉高于静脉;体壳部分(包括皮肤)的热态分布(温度)为体表温度,其最外层是皮肤温度。体核部分(包括心、肺、腹腔器官、脑)的温度称为体核温度。表层温度是不稳定的,特别是皮肤的温度,容易受环境温度、衣着等条件的影响,温度波动的幅度也大,不同部位存在差异。体核温度比体表温度高、稳定,不同部位虽然有差异,但都维持在一个较恒定的范围(参见附录)。在体表温度到体核温度之间,存在着温度梯度(temperature gradient),当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时,两者间也会出现微妙的变化。因此,在测量热态变化时,如果我们仅测量它的绝对温度(一般被认为是体表绝对温度),较难推断来自深部热态变化,只有将局部异常热态(温度)变化与整体平均热态变化进行差值比较,才能求解表层温度与体核温度两种叠加热态的变化规律,它是相对恒定的(受外界影响小、变化慢),因此,我们在测量热态变化时,一定要取相对热态差值(ΔT),这是诊断标准化最基本的测量方法。其次是对来自不同深度热源的判断,在人工阅图分析情况下需要应用“步进”的动态分析方法,通过观察形态的变化来判断它的深度,如表浅热源步进2~3次显现片状或团块状的形态变化,即见“白”,多为表层组织的热态变化,如皮肤炎症、过敏、经络穴位阻滞等;当步进到某个温度梯次(有的学者称为深度)出现突然放大的“变白”的形态变化,即称“倍增”现象,再根据组织器官对应投影区热态分布和ΔT变化,结合临床以判断功能或病理性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