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

时间:2022-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其病变性质又可分为急性假膜型念球菌病、急性萎缩型念球菌病、慢性萎缩型念球菌病、慢性增殖型念球菌病4种。①急性假膜型念球菌病,又称新生儿鹅口疮和雪口病。假膜涂片检查可见大量白色念球菌。②急性萎缩型念球菌病,又称急性红斑型念球菌病或抗生素性口炎。④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又称慢性肥厚型念珠菌病。多发内分泌型CMC,常在青春期前后发病,早期表现为念珠菌性口炎、肾上腺皮质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

(六)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

1.病因

(1)白色念珠菌感染。

(2)机体抵抗力下降为诱发因素(如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缺陷,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2.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病依其发病部位可分为念球菌口炎、念球菌性唇炎、念球菌口角炎、慢性黏膜皮肤念球菌病4种。

(1)念球菌性口炎(candidal stomatitis)

依其病变性质又可分为急性假膜型念球菌病、急性萎缩型念球菌病、慢性萎缩型念球菌病、慢性增殖型念球菌病4种。

①急性假膜型念球菌病,又称新生儿鹅口疮和雪口病。好发于新生儿、婴儿,长期使用激素、抗生素的患者以及长期卧床的患者。好发部位多为颊、舌、唇及软腭,患者口干,有烧灼感。黏膜充血,表面有白色乳凝状或淡黄色假膜。假膜涂片检查可见大量白色念球菌。

②急性萎缩型念球菌病,又称急性红斑型念球菌病或抗生素性口炎。患者多有长期服用激素,抗生素类药物史,好发于舌、颊、腭部位,黏膜充血,形成广泛的红色斑块,边缘不整齐,丝状乳头萎缩,疼痛并有烧灼感,严重时,萎缩红斑区出现溃疡。

③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又称义齿性口炎,多见于常戴上颌义齿和正畸矫治器的女性患者,好发部位多为上颌义齿腭侧的腭,龈黏膜上,有轻度口干、烧灼感,有点片状或大片状充血发红,病损区有颗粒状增生。常伴有口角炎。病程长,可达数月至半年。可复发。

④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又称慢性肥厚型念珠菌病。多见于吸烟及口腔不洁的患者,好发部位为舌背、颊腭部黏膜和口角联合区。黏膜充血,形成不规则的红白相间的斑块和小溃疡,出现小的圆形结节和颗粒。

(2)念珠菌性唇炎(candidal cheilitis)

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下唇,常伴有口炎、口角炎。下唇中部发红,肿胀,溃烂,周围呈白色角化,表面脱屑,唇的红皮与黏膜的交界处有散在的小颗粒,镜检可见病原菌。

(3)念珠菌性口角炎(candidal angular cheilitis)

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常为双侧罹患是其特征,口角区皮肤塌陷呈沟槽状皱裂,有渗出物或薄痂,邻近皮肤黏膜充血,张口时疼痛或溢血。

(4)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chronicmuco-derma candidiasis,CMC)

多从幼年发病,病程达数年数十年,常伴有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减退。家族性早发型CMC,主要病损为黏膜,出现质地较硬的白斑。弥漫型CMC病损可扩展到咽喉、胃肠道、面部皮肤、头皮、指甲、睑缘等部位,病程稍久,出现肥厚增殖性病损。迟发型CMC,多发于中老年女性,首先表现为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的鹅口疮和口角炎,继而出现头面部和四肢皮肤的红斑状脱屑皮疹、甲板增厚、秃发、前额和鼻部皮角样损害,常与铁吸收,代谢异常有关。多发内分泌型CMC,常在青春期前后发病,早期表现为念珠菌性口炎、肾上腺皮质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

3.治疗

(1)局部病变用2%~4% NaHCO3溶液,0.2%洗必泰,2%普鲁卡因液,制霉菌素甘油液,龙胆紫,西地碘涂擦。

(2)全身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片、克霉唑、酮康唑、氟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

(3)全身支持治疗,补充维生素、铁剂等营养物质。

(4)对颗粒性增生病变手术切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