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耳廓的生理作用

耳廓的生理作用

时间:2022-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人的耳廓仍然具有一个向内凹陷的形状,因此有一定的集音作用。

2.2.1 耳廓的生理作用

人的耳廓不同于某些动物的喇叭状耳廓,其形态相对较小,也不能随意转动方向。但人的耳廓仍然具有一个向内凹陷的形状,因此有一定的集音作用。耳廓对声压的增益效应大约在3~10dB,且对不同频率的声波产生的增益效应有所不同。

由于人类的耳朵位于头颅的两侧,因此即使不能随意转动,也能进行声源的定位。第一,由于头颅对某些频率的声波具有阻挡作用,这些声波就会经反射作用产生反射波并在声源侧聚集增强,称为障碍效应(baffle effect);而在对侧耳,由于头颅的阻隔会造成声压减少的现象,因此又称为阴影效应(shadow effect)。这样就出现两侧耳的声音强度不同的现象,被称为耳间强度差(interaural intensity difference,IID),如图2-3B所示,为中枢判断声源方位提供重要线索。这种差异与头围、波长、声波入射方位角有关,障碍效应造成的声压增益的大小范围在3~6dB。由于高频声的波长较短,容易受阻挡,即容易产生阴影效应,所以在两耳间产生的耳间强度差也更大。第二,当声源偏向于头颅一侧时,由于声波到达两耳的时间不同从而产生了耳间时间差(interaural time difference,ITD),如图2-3A所示,这种时间上的差异与IID一样可以被听觉中枢所感知,从而使人们可以正确定声源方位。第三,当声源位于头颅矢状位时,虽然此时的ITD和IID无法提供有助于判断声源方向的信息,但由于耳廓前后面对声波的反射作用不同,即来自于耳后方的声音会因耳廓的平滑面而衰减,而来自前方的声音会因耳廓凹面的集音作用而增强,因此人耳仍然能判断声源是来自矢状位的前方还是后方。

img35

图2-3 耳间时间差(ITD)和耳间强度差(IID)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