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染与免疫的相互作用

感染与免疫的相互作用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原体有引起感染致病的性能,也有引起免疫应答产生免疫的性能。如不引起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和出现临床症状的显性感染或感染性疾病。这种感染过程涉及全身或数种组织与器官,引起的是全身性感染。感染的过程与结局取决于病毒与机体间相互的作用。免疫系统在体内呈免疫网络作用。免疫细胞应答、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因子与抗体应答均可因病毒感染而影响其正常功能。

第四节 感染与免疫的相互作用

病原体有引起感染致病的性能,也有引起免疫应答产生免疫的性能。感染是一把双刃剑,免疫也是一把双刃剑。免疫力减弱是感染发生的前提,感染与免疫相伴随,感染能提升机体的免疫力,感染也可引起暂时性免疫抑制,有的直接损伤免疫细胞。不同的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不同的免疫,免疫也可成为病原体致病的帮凶。寄生虫逃避宿主免疫有方,因此宿主对寄生虫产生的特异性免疫,远不如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有效。感染是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的方法之一,不管是隐性感染还是显性感染,感染后机体都会产生特异性免疫。感染过程中产生免疫,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病原微生物具有致病性又有免疫原性,致病性与感染致病有关,免疫原性与抗感染免疫有关。

一、感染类型

机体感染病毒后,依病毒的种类、毒力强弱和机体免疫力等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类型。如不引起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和出现临床症状的显性感染或感染性疾病。根据临床症状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与慢性感染等。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是病毒感染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在这类感染中,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成为长期带病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此外也可引发自身免疫病或与肿瘤发生相关。病毒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在慢性感染全过程中病毒可被分离培养或检测,例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所致的慢性感染及慢性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

二、感染过程与结局

病毒在机体内的感染过程指的是病毒侵入部位、病毒增生的组织与细胞,是否进入血循环及最终增生并致病变的靶器官(组织与细胞)。如病毒仅局限在侵入部位增生并引起疾病,引起的是局部感染。例如,鼻病毒仅在呼吸道黏膜细胞内增生,引起普通感冒;轮状病毒在肠道黏膜内增生而引起腹泻。

多数病毒经一定途径感染机体后,常在另一种组织或细胞内增生后,病毒释放入血循环或经淋巴系统或经神经组织,再入侵靶器官中的易感细胞,在该细胞中增生,损伤细胞并引起疾病。这种感染过程涉及全身或数种组织与器官,引起的是全身性感染。如麻疹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先在黏膜上皮细胞中增生,以后进入血流在其中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增生,并随之散布到淋巴组织等细胞内增生,在其中大量增生后再次入血,并随血流播散到全身的皮肤黏膜、口腔、呼吸道及淋巴组织。由于病毒可在毛细血管内皮组织中增生,在机体的抗体参与下形成皮疹。约1/1000患者其麻疹病毒还可侵入脑组织。各种病毒在体内的感染过程与结局反映了病毒对一种或多种细胞的嗜性及细胞作为对该种病毒的容许性细胞,供病毒在其中增生并释放出有感染性的大量病毒体。一般全身性感染较局部感染会诱生更全面及巩固的免疫应答。

感染的过程与结局取决于病毒与机体间相互的作用。机体的遗传特性及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均将影响感染的结局。例如病毒是否会完成全部感染过程造成严重损伤,甚至致感染者死亡;还是仅出现隐性感染或使感染中止成为顿挫型感染,或感染者最终清除病毒而恢复健康,均由病毒与机体两方面因素所决定。

(一)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免疫系统在体内呈免疫网络作用。免疫细胞应答、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因子与抗体应答均可因病毒感染而影响其正常功能。最常见的现象是病毒感染致机体的免疫应答性降低,如早已发现麻疹患儿对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应答低下或由阳性转为阴性。免疫应答低下与病毒侵犯免疫细胞有关。有的病毒如麻疹病毒可侵入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并可致淋巴组织中出现多核巨细胞。EB病毒可侵入单核细胞,不仅使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数也显著增多,在临床上发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然而也有许多病毒(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可侵犯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后在其中潜伏存在,并不引起病变或仅影响细胞的功能,但在一定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复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侵犯巨噬细胞及辅助T细胞(CD4+)后,经过多种机制可使辅助T细胞数量大量减少而发生艾滋病。由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不全,极易合并条件微生物的感染。病毒侵入免疫细胞后,不仅因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如吞噬功能降低、抗体产生低下等),致难以清除病毒,还可在这些细胞中逃避抗体、补体等作用而受到保护,并可随免疫细胞播散至体内其他脏器。

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后还可致免疫应答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失去区别对自身与非自身抗原的识别功能,而产生对自身细胞或组织的细胞免疫或抗体,可发展为自身免疫病。这类患者常经历过病毒感染或伴有病毒持续性感染,并可检测到对自身组织(如肝细胞膜抗原、脑组织髓鞘抗原)的抗体或细胞免疫应答。

(二)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诱生的免疫应答除引起免疫保护作用外,还可引起一定的免疫病理作用。如细胞溶解性T淋巴细胞(CTL)在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同时,也造成了细胞损伤,并在感染局部引起炎症反应。抗病毒的抗体如因亲和力低或与抗原的比例不当,可在体内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而引起Ⅲ型超敏反应。有些病毒感染者可发生肾小球肾炎等就是因这一免疫病理作用所致,当病毒感染细胞后,因改变了宿主细胞膜的抗原性,或致“隐蔽抗原表位”的暴露,可诱发自身免疫病。例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存在针对肝细胞蛋白的自身抗原或细胞免疫,在麻疹、腮腺炎病毒感染后期可发生脑炎。由于脑组织中不能分离出病毒,说明发生脑炎的机制并非由病毒复制所造成的损伤,而可能因病毒改变了脑组织抗原,或因存在交叉抗原诱生了免疫应答,从而造成脑组织损伤。

(刘保池 刘 立)

【注释】

[1]I类MHC分子可写成I类分子。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