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北化学制药厂试制氯霉素的故事

东北化学制药厂试制氯霉素的故事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北化学制药厂创建于1946年,是中国化学制药工业的摇篮,解放后是国内最重要的制药基地。该厂现在叫东北制药总厂。沈家祥到东北化学制药厂后,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西方对我实施封锁禁运,一切化工原料和试剂的供应都必须立足于国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低收入的国家将氯霉素油剂作为脑膜炎的一线治疗,且亦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清单之内。

有备无患:东北化学制药厂试制氯霉素的故事

一、鸭绿江边急需氯霉素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的歌词。

鸭绿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江,跨过鸭绿江,那边就是朝鲜。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那场战争中,随着军歌的传唱,这条江亦随之闻名天下。

战争异常残酷,中国军队几乎凭血肉之躯体抵挡着装备极为精良的美军,中美军队逐渐陷入苦战。美军发现,仅靠常规武器已无法迅速取胜,于是,1952年初,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使用了反人类的细菌武器,细菌战靠勇气和血肉之躯是无法抵挡的,这需要有专门的抗细菌战的药物。

当时,最有效的抗感染药物(主要是伤寒杆菌)是氯霉素。

当时,鸭绿江边没有氯霉素,中国也没有能力生产可以满足需要的氯霉素。

资料显示,解放前,我国只有上海、天津等地有几家规模很小的药厂,除此就是解放区的小药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而最为迫切的就是医药工业的振兴。解放初期,我国原料药年产量不足百吨,即使经过3年调整后的1952年,全国也仅能生产输液2亿支、片剂49亿片,大部分药品依赖进口。可以说,当时中国医药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

当时,还有一个问题是西方对我国实施封锁禁运,从国外运进来的路也是不通的。

怎么办?

二、氯霉素是什么

这救命的氯霉素,究竟有怎样的神奇?

氯霉素是一种抑菌类抗生素,它的历史并不长,在1952年,氯霉素也只不过刚刚面世5年。

氯霉素是世界上首种完全由合成方法大量制造的广谱抗生素,对很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均有显著作用。它因价钱低廉的关系,现时仍然盛行于一些低收入国家。

要想得到氯霉素,只有一条路——自力更生。

我们不乏自力更生的传统。

很显然,氯霉素的自力更生首先需要一个制药的专家和一家制药的工厂。

三、沈家祥与东北化学制药厂

要得到氯霉素,沈家祥是当时最合适的人。

首先,他从小就与药结缘。

沈家祥

沈家祥,1921年11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商人家庭,由于其父任南京张泰和堂药店经理,他日常接触到不少中药知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父母迁至重庆,次年考入当时迁至重庆的国立药学科学校(今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受老师雷兴翰教授的影响,对药物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国难当头,市场上的医药几乎都是舶来品。就连从茶叶末提取咖啡因和从麻黄草提取麻黄碱,也只能进行初级加工,生产出来的粗产品以低价卖给外商,成药则要以高价重新进口。这种情况,激发了他学习科学技术、建设中国自己医药工业的愿望。

其次,他有当时先进的药学知识。

1942年,沈家祥从国立药专毕业后,曾先后在当时的陆军制药研究所和大众药厂任职。1945年,他考取公费出国,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1947年,获药学学士学位。随后留在该院做研究生,1949年7月,获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在英国学习期间,他十分重视基本操作,并经常利用假期到工厂实习,深入了解生产工艺过程,在掌握制药科技前沿知识的同时,还积累了丰富的一线生产经验。

最重要的是,他有合成氯霉素的经验。

沈家祥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大连科学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在选定科研课题时,他从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的需要出发,选择了氯霉素的化学合成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并于1951年在大连召开的全国学术会议上作了研究结果报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赞许。

可以说,沈家祥是最合适的人选。

有了人,下一步便是工厂的选择,与战场的距离也成了考虑因素之一,于是,位于沈阳的东北化学制药厂入选。其前身是延安八路军卫生材料厂,也就是上文所谓的解放区的小药厂。东北化学制药厂创建于1946年,是中国化学制药工业的摇篮,解放后是国内最重要的制药基地。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以化学合成为主、兼有生物发酵和制剂产品的综合性制药工业企业之一,是中国医药产品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该厂现在叫东北制药总厂。

1952年3月上旬,沈家祥被调到沈阳东北化学制药厂。

四、困难重重的氯霉素合成之路

氯霉素全合成研究的初期条件是极其艰苦的。

沈家祥去沈阳之前,他和同事在大连科学研究所当时极其有限的实验条件下摸索和比较了不同的合成路线,最后是利用库房里仅存的一小瓶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对硝基甲苯为起始原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十余步反应,打通了氯霉素混旋体的合成路线,这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可以说是一项突破。

沈家祥到东北化学制药厂后,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西方对我实施封锁禁运,一切化工原料和试剂的供应都必须立足于国内。那时鞍钢恢复生产不久,炼焦厂的分馏设备尚未全部就绪,只能供应苯而不能供应甲苯。另一方面,从对硝基甲苯出发的路线也过繁。在此情况下,沈家祥和厂研究室主任郭丰文一起,大胆制订了通过对硝基乙苯合成关键中间体对硝基苯乙酮的方案。

实施这一方案还必须克服重重的困难。

沈家祥组织了一个30人的实验队伍,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工作。

困难之后还是困难,但沈家祥说:“没有困难,还要我们做什么!经验总是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一步步克服困难才取得的。”

整个工作从1952年4月份开始,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打通了一条新工艺路线,得到了混旋氯霉素样品,为下一步氯霉素的顺利投产奠定了基础。

由于战场的紧急需要,当时他们没有等待光学异构体分拆工艺的成熟就决定以混旋体(疗效为氯霉素之半)先行投产,定名为“合霉素”。沈家祥接着负责年产量为6吨的车间的设计和施工,1955年4月,沈家祥课题小组获得成功,氯霉素在东北化学制药厂投产。

一个复杂的化学合成方法的开发,一切从原料开始,包括建立全新的氧化反应,到车间投产,整个历程不过花了3年工夫,这个速度应该说是难得的。1955年夏天,沈家祥重新回到厂里筹建中心实验室时,对氯霉素的合成工艺又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改造,使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得到了很大改善。这个氯霉素生产新流程(包括后来操作上的改进和提高),竟经受住了30多年的时间考验,迄今仍然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生产流程。

氯霉素是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向工业推广的第一个研究成果。

五、氯霉素的现在

氯霉素是世界上首种完全由合成方法大量制造的广谱抗生素。氯霉素油剂于1954年首次引入,原先用作治疗伤寒。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低收入的国家将氯霉素油剂作为脑膜炎的一线治疗,且亦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清单之内。1975年,它首次用于治疗脑膜炎,因其效用而被多次当作研究的对象。现时氯霉素油剂是最便宜的脑膜炎治疗方法。它的好处是只需一次注射。

由于氯霉素副作用的关系:会引起致命的再生不良性贫血。现时,氯霉素主要是用在医治细菌性结膜炎的眼药水或药膏上。普通民众最为熟悉的当是氯霉素眼药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