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足踝部的解剖特征

足踝部的解剖特征

时间:2022-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体在站立、行走、下蹲等动作中,足踝部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十分重要,其功能是由踝关节的骨性结构、韧带、关节囊以及通过踝关节的肌肉共同完成的。因此,充分了解足踝部的解剖特征及其功能,对认识足踝部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踝关节的运动形式主要是屈伸运动。因此,当踝关节屈伸运动时,腓恻运动的范围较胫侧长。踝关节发生在水平方向上的旋转运动形式较为复杂。

第一节 足踝部的解剖特征

人体在站立、行走、下蹲等动作中,足踝部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十分重要,其功能是由踝关节的骨性结构、韧带、关节囊以及通过踝关节的肌肉共同完成的。因此,充分了解足踝部的解剖特征及其功能,对认识足踝部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骨与关节

足踝部的骨性结构主要由胫骨、腓骨和跗骨(距骨、跟骨、骰骨、舟骨、楔骨)、跖骨和趾骨组成,足部关节由踝关节和距跗关节构成。

踝关节又名距上关节,属屈戌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及距骨组成,它只能在单一平面上进行屈伸运动。踝关节负重大,行走、跳跃时全身重量都落在踝关节上。

1.踝穴

踝穴是踝关节的近端关节面,它由胫、腓骨下端构成。外踝较内踝长1cm、并偏后方1cm左右;内踝顶端分成2个钝性突起,即前丘与后丘,有内踝韧带附着;在矢状面,胫骨下端后缘与前缘比较,更向下方延伸而形成后踝,可以防止距骨在踝穴内的后移。

2.距骨关节

距骨体滑车关节面与胫骨下端关节面相关节。在胫骨下端关节面的前后方,各有一个向上隆起的嵴,以适应距骨体滑车。距骨体前宽后窄,当踝关节伸屈运动时,踝穴可以适应距骨体前宽后窄的解剖特点,从而保持踝关节的稳定性。

二、韧带与关节囊

1.外踝韧带

自前向后又分为腓距前韧带、腓跟韧带和腓距后韧带(图16.1)。

(1)腓距前韧带韧带薄弱,起于外踝前缘,向前内侧而止于距骨的外侧面。在踝关节跖屈位时,有限制足内翻活动的作用;在踝关节中立位时,有对抗距骨向前移位的作用。当距腓前韧带断裂以后,可以出现踝关节前抽屉试验阳性。

(2)腓跟韧带位居三束之中,起于腓骨外踝尖,向后下方止于跟骨侧面的一个小隆起。该韧带宽5mm、长12mm,强度中等。该韧带还汇入足外侧韧带,向前延伸到骰骨和第5跖骨基底。在踝关节90°位时,有限制足内翻活动的作用。腓跟韧带断裂后,当被动使足内翻时,距骨在踝穴内发生向外侧倾斜。

img37

图16.1 踝关节外侧韧带

(3)腓距后韧带三束中最坚强者,起于外踝内侧面的外踝窝,经距骨后面而止于距骨的外侧结节及其附近,具有限制踝关节过度背伸的作用。

2.内踝韧带

又称三角韧带,较外侧副韧带坚厚,自前向后又分为胫距前韧带、胫跟韧带和胫距后韧带,其中胫距前韧带向足部的延续为胫舟韧带。三角韧带又可分为深、浅两部。浅层靠前起自内踝之前丘部,止于距骨上部;深层靠后主要由胫距后韧带组成,起于内踝之后丘部,止于距骨内侧结节及其前方(16.2)。

img38

图16.2 踝关节内侧韧带

三角韧带具有限制距骨向外侧移动的作用。由于韧带十分坚厚并与关节囊紧密相连,当踝关节受到外翻、外旋应力时,常常发生内踝骨折却不发生三角韧带断裂。

3.下胫腓韧带

又分为下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下胫腓后韧带和下胫腓横韧带。其中,骨间韧带是骨间膜的延续,最为坚固。骨间膜起于胫骨,斜向外下而止于腓骨。当踝关节背伸活动时,腓骨轻微上移,并向外后方旋转。

4.关节囊

踝关节的关节囊前侧由胫骨下端前缘至距骨颈,后侧由胫骨下端后缘至距骨后结节。前后关节囊松弛、薄弱,两侧关节囊由侧副韧带加强。

三、肌肉与肌腱

1.肌肉

踝关节的运动形式主要是屈伸运动。使踝关节跖屈的肌肉主要是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其次是胫后肌、拇长屈肌和腓骨长肌。踝关节背伸肌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等,它们所做的功只相当于跖屈肌的1/5~1/4。正常人的足有外翻趋势,由于踝关节跖屈肌与足的内翻肌肌力强于踝背伸肌与足外翻肌,可以达到踝与足的稳定与平衡,对抗踝背伸与足外翻的活动。

另外,起着踝关节背伸、外翻动作的趾长伸肌的力量,远不如使踝关节背伸、内翻的胫骨前肌的肌力强大,故踝关节内翻损伤占绝大多数。

2.肌腱

(1)踝前侧肌腱由内向外为胫前肌腱、拇长伸肌腱、趾总伸肌腱等组成。胫前肌腱使足背伸、内翻,其余伸趾肌腱均使足背伸。

(2)踝内侧肌腱由前向后依次为胫后肌腱、屈趾肌腱及拇长屈肌腱等组成。在屈趾肌腱与拇长屈肌腱之间,有胫后血管及神经通过。胫后肌腱能够使足跖屈、内翻;屈趾肌腱与拇长屈肌腱具有屈趾、屈拇和加强足弓的作用。

(3)踝外侧肌腱外侧为腓骨长、短肌腱共居同一鞘内,在跟骨外侧分为2条。腓骨短肌腱位于深面,止于第5跖骨粗隆;腓骨长肌腱绕过跟骨滑车突的下方至足底,止于第1楔骨和第1跖骨基底部的外侧。外侧肌腱的作用是使足外翻和跖屈。

(4)踝后侧肌腱后侧的跟腱为人体最长最坚强的肌腱,长约15cm,起于小腿中部,由腓肠肌及比目鱼肌合成,在踝的后部最窄最厚。止于跟骨结节后面的下半部。跟腱止点上方约3cm处是断裂的好发部位。

四、踝关节的运动与步态

踝关节运动的方式是由距骨体滑车关节面的形状所决定的。从侧方观察,距骨体滑车并不是圆柱体的一部分,而是圆锥体的一部分,圆锥体的基底在腓恻,腓恻的曲率半径大于胫侧。因此,当踝关节屈伸运动时,腓恻运动的范围较胫侧长。

踝关节发生在水平方向上的旋转运动形式较为复杂。当跖屈时伴有水平方向的内旋,当背伸时伴有水平方向的外旋。踝关节在矢状面屈伸运动的运动轴不是水平的,内侧恰通过内踝前丘的稍后下方,外侧通过外踝的顶端,运动轴与胫骨干纵轴相交成约80°角。也就是说,踝关节屈伸活动的运动轴是自内上向外下倾斜,水平面上与膝关节屈伸运动轴相交成20°~30°角。

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与距下关节是联合的。当踝跖屈时,足内翻、内旋;当踝背伸时,足外翻、外旋。当踝关节跖屈时,足内侧缘抬高、外侧缘降低,足尖朝内称之为旋后;当背伸时,足外侧缘抬高,内侧缘降低,足尖朝外称之为旋前。

正常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约为60°~70°,其中背伸活动约为20°,跖屈活动约为40°~50°。平地步行时,踝关节背伸10°左右,跖屈15°~20°左右,共约30°活动范围。

在步态周期中,踝关节屈伸运动的范围平均为20°~30°,年龄越大,屈伸运动范围越小。不同速度下的步态,踝关节屈伸运动范围也不相同,在快速的步态中,踝关节跖屈的程度变少。在患病的踝关节(如创伤性关节炎等)步态周期中,全部踝关节运动范围都减小,其中以背伸运动减少最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