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

时间:2022-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体素质和人格特征与某些精神障碍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较多的人内向人格特征比较突出。生活事件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因素中起的作用尚不肯定。家庭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较正常父母表现更多的关心和保护。

三、社会心理因素

(一)素质因素

包括心理素质(气质)和躯体素质(体质)。心理素质(气质)是指个体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生化等特点所形成的不同信息容量与综合分析等功能,因此构成了特有的神经系统兴奋性与稳定性,表现为不同反应强度、速度、觉醒程度和情绪。人格(个性)指先天素质和后天习得性综合形成的个体精神活动模式。躯体素质(体质)指个体以遗传为基础,在发育过程中受内外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整体功能状态。这是个体反应潜力和决定个体精神活动方式的生物学基础。个体素质和人格特征与某些精神障碍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较多的人内向人格特征比较突出。又如敏感、脆弱的性格,在外界不良因素刺激下,容易罹患应激相关障碍或神经症等精神障碍。癔症性人格特征的人,容易罹患癔症等。

(二)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也称精神刺激或精神创伤,通常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重大事件。引起心理应激的生活事件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①对接受者有重要的利害关系,关系越密切,应激越强烈。②达到足以激发喜、怒、忧、惊、恐等剧烈情绪反应的强度或频度。心理应激对于健康人并非都是有害的,适当的心理应激具有激发机体潜能以应付各种困难及鼓舞旺盛斗志。但对于心理素质不健全的人,过度强烈的应激常导致急性应激反应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生活事件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因素中起的作用尚不肯定。研究生活事件最常用的方法由Brown与Birley首创(1968),他们研究了精神分裂症发病或复发前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结果显示,46%的患者在发病前3周有明显独立的生活事件。但要确立生活事件在精神分裂症致病因素中的作用还存在一些问题:①缺乏有效评估方法:每一个体所经历的生活事件可能不同,类似的事件对不同的个体也可能有不同的意义。而且,患者或其家属往往夸大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及应激强度。②回忆偏倚:当对患者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时,往往需要回忆生活事件,在这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偏倚。③因果关系:精神分裂症可导致诸如失业、失恋、无家可归等生活事件,有可能会将这些后果被认为是原因。④生活事件发生时间与发病时间的关系。⑤生活事件的应激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人们较多关注生活事件在诱发抑郁发作中的作用。有调查显示抑郁症者与正常对照相比,在病前6个月经历了更多的生活事件。而具有自杀倾向的患者与抑郁症患者相比有更多的病前生活事件。抑郁症患者的生活事件多趋于具有分离或失去的性质,患者经历丧亲事件与抑郁症有很高的相关性。有一项研究显示,42%经历丧偶事件的个体在配偶死亡1个月后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另外,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的预后有关,急性期治疗过程中的负性生活事件可使抑郁症状恶化,维持治疗阶段的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复燃、复发有关。

(三)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例如有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与正常儿童的父母相比,有更多精神异常的倾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较正常父母表现更多的关心和保护。然而,缺乏结论非常令人信服的研究,也没有研究能提供父母异常对疾病的发生具有明确影响的证据。目前,人们关注家庭中“交流偏差”及“情感表达”的作用。交流偏差指家庭成员之间片断、散漫的交流方式,包括在交谈中不能保持中心主题,这种交流偏差可能导致有易感性的子女信息处理及思维障碍。有关情感表达的研究不少,多集中于情感表达对预测复发的作用。有研究提示,亲属高情感表达的患者其复发率为50%,而低情感表达为21%。情感表达的预测作用无男女之别,通过心理生理机制促使疾病复发。

(四)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指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良好的或不良的社会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产生保护作用,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则对心理健康产生致病作用或为致病因素发挥作用提供有利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心理健康均可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恐缩症(koro)流行于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地区。阿尔茨海默病在文化程度低的人群中患病率高于文化程度高的人群。社会的发展,如城市化、工业化、生活习惯的改变、寿命的延长等都会对精神障碍的疾病谱产生影响。社会压力,如就业、竞争、升学、贫困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比较大。

(五)应激的生理及情绪反应

研究显示当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神经系统、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均会变化,影响机体的内环境平衡,引起功能障碍,进而产生结构上的改变。紧张的情绪可导致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在神经内分泌方面,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对CNS神经递质系统的影响也较广泛,应激会引起神经递质的改变,在中等程度应激状态下,可见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在严重应激时,则可能会出现NE的耗竭。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当处于应激状态时,对病毒的敏感性增加,对急性过敏性反应的易感性增高,提示免疫功能下降。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及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反馈调节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常见的应激情绪反应有:恐惧、焦虑、过度依赖和无助感、抑郁、愤怒、敌意、自怜等。情绪反应的强度与应激强弱和持续时间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