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层传导阻滞

分层传导阻滞

时间:2022-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层传导阻滞现象是近年来心电图的研究的进展之一,可发生在心脏传导系统的各个部分,但以房室交界区最为多见。分层传导阻滞可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现象,如隐匿性传导、交替性文氏现象、空隙现象等。同时利用分层传导阻滞现象可使一些反常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此外,束支、分支、异—室交界区均可发生双层或多层传导阻滞。多层传导阻滞现象可以是功能性的,亦可是病理性的,应结合临床资料和心电图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第十节 分层传导阻滞

传导系统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不应期和传导性。传导系统的不同层次,可同时存在程度和方式不同的传导障碍,称为分层传导阻滞(Hierarchical block)。分层传导阻滞现象是近年来心电图的研究的进展之一,可发生在心脏传导系统的各个部分,但以房室交界区最为多见。分层传导阻滞可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现象,如隐匿性传导、交替性文氏现象、空隙现象等。同时利用分层传导阻滞现象可使一些反常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

一、房室交界区的多层传导阻滞

房室交界区多层传导阻滞现象(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block phenomenon ofmulti-junction),最常见的为房室结双层传导阻滞(指交替性文氏周期,AW)亦可为三层传导阻滞。前者通常分为二型:

1.A型 房室结上层为2∶1传导阻滞,下层为文氏周期,长间歇中有3个P波受阻未下传。

2.B型 房室结上层文氏周期的心动次数N为奇数(例如3∶2),下层为2∶1,长间歇中有两个P波受阻未下传。如上层文氏周期的心动次数N次偶数(例如4∶3),下层为2∶1,则长间歇中仅有一个P波受阻未下传。

房室结的传导阻滞程度可以单层的文氏周期发展为双层文氏周期。除前述A型和B型外尚有混合型,即A、B型或B、A型。三层传导阻滞常由双层传导阻滞(房室传导4∶1)发展而言,如中层为文氏周期,上下两层为2∶1称为A/B混合型,如上下两层为文氏周期,中层为2∶1传导,则称为B/A混合型。其演变及发展过程归纳如下:

单层的文氏周期(文)或2∶1传导阻滞

img808B/A)

以上为典型的房室交界区多层传导阻滞现象,由于房室交界区常夹杂有超常传导现象,故临床上多层传导阻滞现象多不典型。

房室交界区多层传导阻滞部位通常为房室结,确切定位需依赖希氏束电图(HBE),如在A-H内(房室结)、H-V内(希—浦)或近端位于A-H内,远端位于H-V内(图43-58)。

img809

图43-58 房室结(A-H)内三层阻滞1例

AW B/A型,长间歇内脱漏4次

二、房室旁路的双层传导阻滞

房室旁路内双层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block within the double)与房室交界区相似亦可分为A型和B型。

三、折返径路中的多层传导阻滞

折返径路中亦可发生双层及多层传导阻滞,最常见的是室性期前收缩的折返径路(R-P)内双层或三层传导阻滞。

1.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缩 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多层传导阻滞与房室交界区相同,图43-59为插入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AW B型示意图,上行R-P内呈5∶2(2∶1及3∶1)传导阻滞,分析其近端为5∶4,远端为2∶1传导阻滞,长间歇内心室脱漏2次;下行R-P内呈4∶2(2∶1及2∶1)传导阻滞,分析其近端为4∶3,远端为2∶1传导阻滞,长间歇内心室脱漏1次。图43-60系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AW A/B混合型三层传导阻滞。R-P内呈6∶1(2∶1及4∶0)传导阻滞,分析其为从近端到远端,分别为2∶1、3∶2及2∶1传导阻滞,长间歇内心室脱漏5次。

img810

图43-59 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AWB型示意图

img811

图43-60 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AWA/ B混合型三层传导阻滞示意图

2.非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缩 1980年Kinoshita等报道1例非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缩的R-P内存在AW A及间歇性三层传导阻滞。图43-61为非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缩V1导联的连续记录,示室性期前收缩R-P存在AW A型及间歇性三层传导阻滞。从上行E1~E3分析,其R-P内呈6∶2、2∶1及4∶1传导阻滞,近端与远端两层分别是2∶1及3∶2传导阻滞,可见异搏周期(E2~E3)内有3个下传心室的窦性搏动(异—室4∶1传导阻滞),表示长间歇内心室脱漏3次,长间歇未的配对间距最短为0.48s。如有2个窦性下传搏动则为0.52s(异—室3∶1),表明长间歇内心室脱漏2次;如有1个下传窦性激动则为0.56s、0.57s或0.58s(异—室2∶1),表明长间歇内心室脱漏1次,也即分别呈四联律(三窦一室),三联律(二窦一室)及二联律(一窦一室)。

窦性激动导向折返径路的室内传导。图43-62为同1例患者另一项V1导联的连续记录。中行前部E3~E4间期中的R-P近于2∶1,远端2∶1,即异—室4∶1传导阻滞。中行中部转为三联律(3∶1),下行E8配对间距最长(应为0.52s,而为0.57s)。这说明S2、7能通过近端及远端之间传导时间较通常明显延长,在E5后三联律消失而转为五联律,E8~E9之间有4个下传的窦性搏动(异—室5∶1传导阻滞),E9的配对间距又缩短为0.48s,则推测S31必受阻于近端,S29仍受阻于远端,因而S30必受阻于近端与远端之间形成三层传导阻滞。

此外,束支、分支、异—室交界区均可发生双层或多层传导阻滞。多层传导阻滞现象可以是功能性的,亦可是病理性的,应结合临床资料和心电图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img812

图43-61 非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缩V 1导联的连续记录

img813

图43-62 同一例患者另一次V 1导联的连续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