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阴病和太少两感

少阴病和太少两感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脉微细,但欲寐”这样的脉象和病情,常贯彻于少阴病的始终。不要把少阴表证的“反发热、脉沉”理解为太少合病,这更不是太少两感。因为少阴发病的内在因素,虽然多由于年老体弱,或久患消耗性疾病心肾两虚者,但要促使其发作,总是先由感受外邪所引起。热病是“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而本条的少阴病初期表热,则绝不是死证,所以,把少阴病早期的发热脉沉说成太少两感是不妥当的。

少阴病提纲是“脉微细,但欲寐”。这和太阴病提纲比较起来,太阴病提纲仅仅表现为肠胃局部虚寒,而少阴病提纲则表现为全身性衰竭,所以太阴病没有死证,而少阴病提纲则是六经病中最严重的一个。因为脉微是心阳衰微,鼓动无力,脉细是肾精不足,脉道不能充实,“但欲寐”若改用现代语汇,就是精神萎靡,体力疲惫,重病体征。这比太阴病仅仅吐泻几次,严重多了。

“脉微细,但欲寐”,既然表示全身性精力衰竭,所以作为少阴病的提纲就最有代表性。有了脉微细但欲寐这样的病情表现,就不管吐不吐,泻不泻,都叫少阴病,而不是太阴病。

“脉微细,但欲寐”这样的脉象和病情,常贯彻于少阴病的始终。譬如“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脉沉是概括了微细,这说明少阴病的早期,当少阴病的典型症状尚未出现之前,脉象上就已经反映出来。

又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条的脉沉,证明在少阴病的表证发热期,就有相同于“脉微细”的病情暴露。

不要把少阴表证的“反发热、脉沉”理解为太少合病,这更不是太少两感。因为少阴发病的内在因素,虽然多由于年老体弱,或久患消耗性疾病心肾两虚者,但要促使其发作,总是先由感受外邪所引起。“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外邪总是首先中于肤表,中于肤表就会郁闭肤表之阳——即使是很不充实的阳也罢。所以,就一般情况说,少阴病是不当发热的,但在个别情况下,也会发热。不过少阴病的发热,由于虚在心肾,没有充分的水火支援,就和太阳病的发热不同,它不但发热的程度轻,而且持续的时间也很短暂,常于二三日后热即消失而出现少阴里证。尤其明显和太阳病不同的是,头不痛,项不强,脉搏也不浮而沉,早期就露出少阴病的本脉。所以这个发热,不是太阳病,而是少阴病的初期表现,也就是少阴表证。

这也不是太阳病加少阴病。本条条文明明标的是“少阴病”,不是太少合病;明明说“反发热”,如果是太阳病发热,还能叫“反”吗?明明说“始得之”,意味着发热只是初期的暂时现象,不会持久;明明是“脉沉者”,不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全条文的整个精神,都证明这个发热,是少阴病早期的一个症状,部位在太阳所主之肤表,但不是太阳病。

有的注家把这说成是太少两感,对吗?太少两感这个词,来源于《素问·热论》,原文是:“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可是本条不是头痛、口干、烦满,而是发热、脉沉,所以称本条为太少两感,实是张冠李戴。何况“热论”的六经,包括三阴病在内,都是热病,而《伤寒论》的三阴病,却主要是寒性病。热病是“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而本条的少阴病初期表热,则绝不是死证,所以,把少阴病早期的发热脉沉说成太少两感是不妥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