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懷和詠物

感懷和詠物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假如説上引的《無題》詩也是感懷,那它跟這樣的感懷詩確有不同。感懷不需要這種比喻。商隱在詠物詩上也有他的特點,他説:“熟寢初同鶴,含嘶欲并蟬。”實際上,這是借物喻志的詠物詩。這首詠物是白描,同《蟬》也不同,它祇是刻劃,没有什麽寓意。這裏説明體察的極爲細緻,從幾個動詞和形容詞中透露出來。像這樣詠物,語簡而精,可供仔細體會,也是他的咏物詩的一個特色。

(七)感懷和詠物

商隱的感懷有他的特點,是“作者豈皆然”的。他的感懷,最有名的是《安定城樓》:

迢遞高城百尺樓,緑楊枝外盡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假如説上引的《無題》詩也是感懷,那它跟這樣的感懷詩確有不同。《無題》是“爲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所謂“男女之情通于君臣朋友”(朱鶴齡序)。感懷不需要這種比喻。《無題》寫了固結不解之情,纏綿悱惻,像上舉的感懷詩寫他的憤慨不平,表情的手法也没有那樣蕩氣回腸。在思深意遠方面,《無題》寫得更爲含蓄隱約,幾乎不易看到,感懷寫得比較明白。當然,感懷詩也有通過《無題》詩的寫法來寫的,那就可以歸入《無題》詩,像上舉的《春雨》就是。

這首詩的思深意遠,表達得最爲突出,即“欲回天地入扁舟”,既要旋乾轉坤,使唐王朝得到中興,自己泛扁舟于江湖,即告歸隱,既有大志,又有高潔的情操。這種志趣抱負在賈生垂涕、王粲遠游裏也透露出來,賈生是要爲漢朝制定一套新的制度,爲長治久安之計的,王粲是要“假高衢而騁力”(《登樓賦》),做一番事業的。在結尾用鵷雛自比,也顯示這種抱負。在《無題》裏就没有這樣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深意遠的。其次,詩裏表達憤慨的感情也是顯露的,末聯明顯寫出,在“虚垂涕裏”也表達了,在“更遠游”裏含有《登樓賦》中的感情,也有所透露的。這種感情祇有悲憤,並不是纏綿而固結不解的。但作爲商隱的自感,除了思深意遠這點比較突出外,他的語言的凝鍊也比較突出,如“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是雖然欲回天地,而實永憶江湖,惟有髮白時纔能歸去入扁舟耳。這樣的組合,語練思深,王安石極意稱賞,紀昀却發生誤解(見該詩説明),亦見其結構之獨特。此外在用典上既是當時人所熟悉已成常識,又極貼切,商隱去涇原依王茂元,與王粲依劉表正合;商隱試博學宏辭科已録取,而被人謫落,與賈生遭際也有相似處。鵷雛、腐鼠的比喻,更顯示他的志趣,這些都顯示他用典的工巧貼切。

商隱在詠物詩上也有他的特點,他説:“熟寢初同鶴,含嘶欲并蟬。”在《酬别令狐補闕》裏説:“警露鶴辭侣,吸風蟬抱枝。”跟這裏同樣用鶴和蟬來作比。他的詠物的名篇如《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首詠物詩的特點,是物我交融與物我交錯。物我交融即寫物也是寫自己,物和己交織在一起,既是寫物,是不脫,又是寫己,不粘着在物上,即不粘不脫。物我交錯即有幾句寫物,有幾句寫己,是交錯的。如前四句寫蟬,蟬中有己,但還是詠蟬,“薄宦”兩句寫己,不關蟬了;末聯蟬和我又相對寫。物我交錯是一種寫法。這首詩還是思深意遠的,雖然“難飽”,還保持品格“高”,雖然“薄宦”又“梗猶泛”,還是“舉家清”。這首詩也像雲水空明,多用白描,祇在“梗泛”、“蕪平”裏用典,但是融化入詩,即使不知道這兩個詞語有出處,也同樣可以瞭解它們的含意。在物我交融上也寫得貼切,蟬是居高難飽,徒勞費聲,己亦清高難飽,徒費沉吟。“五更”一聯,出以映襯,聲嘶欲斷,而“一樹碧無情”,所謂“傳神空際,超超玄著”,是一篇之警策,更爲難到。

商隱的詠物詩,也有物我交融,借物抒情的,如《柳》: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這首詩句句寫柳,又句句寫己,是借物抒情。它的含意比較深沉,是概括了一生的感慨。他寫柳的變化,從春到秋。春天,柳樹在東風的吹拂裏,曾經在樂遊苑的舞筵上拂動,但對它説來,還是斷腸天氣,這個舞筵不屬于它的,它可能還是任人攀折的。到了秋天,它在斜陽中帶着蟬的嘶鳴,更爲哀苦。它怎麽肯這樣呢?一切是不由它自主的。這是完全寫柳,也完全寫自己。他在年輕時曾在祕書省作校書郎的小官,正像柳在樂游苑上拂舞筵。但校書郎祇是替人校正文字,不能分享朝廷的光榮,所以還是斷腸的。到了後來,祇在幕府裏當幕僚,雖然已到斜陽時,還發出蟬的哀鳴,怎麽肯這樣呢,也是不由自主。實際上,這是借物喻志的詠物詩。語言上也像雲水的皎潔,是白描的。但它没有像《無題》寫固結不解的愛感,也没有纏綿悱惻的情調。

商隱的詠物詩有工於用典的,在下面用典節裏談。也有刻劃形象純用白描的,如《微雨》:

初隨林靄動,稍共夜涼分。窗迥侵燈冷,庭虚近水聞。

這首詠物是白描,同《蟬》也不同,它祇是刻劃,没有什麽寓意。它的特點就在刻劃得極爲工細,這種工細從體物來的。他住在近水的樓上,遠處有林木。先看到林畔的霧氣在浮動,隔得遠,看不出有雨。接着天夜了,因爲是微雨,入夜看不見,祇感到有些涼意。本來夜裏要比白天涼些,但雨又分得了一些涼意,覺得今夜的涼意要多一些。樓高窗也高,分得的涼意侵入樓内,感到燈光缺少温暖,有冷意。庭空無聲,靠近水邊,這纔聽到雨聲。這裏説明體察的極爲細緻,從幾個動詞和形容詞中透露出來。“動”字寫黄昏時林邊霧氣的浮動,他就感覺到了;“分”字分到一分涼意,他又感覺到了;“冷”字寫這分涼意侵入燈光,他又感到了;“聞”字寫水邊微雨的聲音他聽到了,這跟“虚”有關,庭中空寂,纔能聽到,倘庭中充滿蟲聲就聽不到了;也跟“近”有關,倘離水遠,也聽不見了。這樣細緻的描繪中,又有畫意,寫出背景,如“林靄動”見得遠處有林木,有霧氣。“夜涼”、“庭虚”見得秋意已深,時令也點出來了。“迥”寫窗高,樓高也顯出來了。“虚”字點明庭院;“近”字説明樓是傍水的。文辭精練,寫出詩人的敏感。從這樣細微的體察中,也透露出詩人的寂寞,他祇有一個人在高樓上,所以會感到分涼燈冷,倘有人在一起打破岑寂,就不會感到燈冷庭虚了。像這樣詠物,語簡而精,可供仔細體會,也是他的咏物詩的一個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