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物的爱一样让人感动,

动物的爱一样让人感动,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把动物宝宝和妈妈分开,所有的宝宝都会发出尖利的求救信号。可见动物之间是有爱存在的。动物和人一样,对朋友和陌生人有明确的区分。许多专家认为动物之所以能够被驯化,就是因为它们有很强的社会性。与生俱来的社会性促使它们和人类交流并最终接受人类的驯养和管理。在陌生情景的试验中,宠物狗和小孩的行为完全相同。在对五十一条狗和其主人的试验中,狗的反应和小孩如出一辙。

如果把动物宝宝和妈妈分开,所有的宝宝都会发出尖利的求救信号。我不知道山区田鼠是否有这种求救呼叫,但我猜想它们可能也有,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动物宝宝对它们的妈妈会非常依恋,许多动物长大后还会对某一个伙伴或群落里的成员充满依恋之情。可见动物之间是有爱存在的。

动物和人一样,对朋友和陌生人有明确的区分。前些日子我听过一个关于偷猪贼的故事。养猪者通常会把他们的猪带到牲畜拍卖会上,在那里再卖给肉类加工场。这种拍卖会往往会持续几天,有上万头猪的交易量,因此要想趁人不注意每天从其中偷走一两头并不困难,偷猪贼就是这么做的。参会的卡车一般能装约两百头猪,养猪者把一车猪运到载货站,再由那里的负责人员清点猪的数量,只有当人们发现卡车上猪的数量少了时,才意识到有人偷猪。

后来有人注意到有一个圈里的猪不像其他的圈里的那样依偎在一起,而是互相之间保持着距离,就像素不相识一样。于是那人马上意识到,这个圈里的猪一定来自不同的养殖场,就这样偷猪贼露出了马脚。

原来偷猪贼是内部的一个员工,他每天都从拍卖会上万头猪中偷出一两头,先把它们转移到后面的一个猪圈里,准备以后再弄回家。这个猪圈和其他的猪圈没有什么两样,要不是那里的猪行为反常,谁也不会看出里面的猪是偷的,是猪的行为使窃贼原形毕露。因为是否和自己的伙伴在一起,决定了猪不同的表现行为。

人们常常低估家畜对于伙伴关系的需求,要想理解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社会性,只要考虑一下人类起初是怎样驯化马、牛、猪、羊、狗,甚至还有猫的就可以了。想一想,为什么野生的马会乖乖地让人骑到它背上,脚蹬马鞍,手执缰绳呢?这是不可思议的。

许多专家认为动物之所以能够被驯化,就是因为它们有很强的社会性。与生俱来的社会性促使它们和人类交流并最终接受人类的驯养和管理。这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社会性,它在所有家畜身上延续至今,甚至连猫的社会性也比人们想象的要强得多,母猫之间会在生产幼崽时互相帮助。所有的家畜都需要友谊,它就像食物和水一样是家畜最基本的需求。

现在有些饲养场已经开始考虑到这个问题。大学期间我见到过牛犊被迫和母牛分开进行断奶的情景,那些牛犊的年龄一般在三到六个月之间。不同的牛犊和母牛之间反应也各不相同,有的表现出强烈的烦躁和不安。我见过一头母牛疯一样地哞哞叫着,一心想着要跳过围栏,回到孩子身边,而牛犊的反应也同样强烈。

现在人们开始努力减少断奶过程给母子双方带来的痛苦,母牛和小牛之间有一个栅栏,母子双方可以用鼻子进行接触。对这个年龄段的小牛来说,吃奶已经不怎么重要,只要能够和妈妈在一起就够了。如果你不强行把它们分开,而是顺其自然,雌性牛犊可能会终生和牛妈妈在一起,在野外经常可以见到这种情况。雄性牛犊也会和其兄弟们在一起,有些其他物种的雄性也会和雄性伙伴建立非常友好的关系。

狗对主人的依恋就像是小动物对动物妈妈的依恋,或者说像是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一样。在陌生情景的试验中,宠物狗和小孩的行为完全相同。研究者会观察妈妈在旁边和妈妈不在旁边时,小孩对新环境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只要有妈妈在,多数小孩都会自信地探索周围的新环境,但只要妈妈一离开,他们马上就会停止探索活动,不安地等着妈妈回来。在对五十一条狗和其主人的试验中,狗的反应和小孩如出一辙。只要主人一离开房间,许多狗马上停止探索,变得焦虑起来;而主人一回来,它们就松了一口气,重新开始探索活动。因此,如果说狗是人类的孩子,这是很有道理的。

研究者通过脑的电刺激试验对社会依恋进行了研究,他们记录下大脑受到电极刺激时使动物发出分离焦虑呼叫的区域。利用这种方法,他们已经找到了这些大脑回路的位置和这个过程涉及的化学物质。从演化的角度看,社会性焦虑和大脑内部三个古老的原始系统有关,它们是:

1.痛苦反应。

2.地点依恋:动物对其巢穴、成长地和家的依恋。所有动物的幼仔被单独留在一个地方时都会感到焦虑,但如果被独自留在家里,而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其焦虑就没有那么严重。

3.体温调节:对身体温度的调节。

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谈论社会依恋的语言对上述三点都有所体现。

也许社会分离和痛苦系统的关系在语言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我们用同样的词语来描写身体上的痛苦和社会分离所带来的痛苦,如 “苦恼”“悲痛” “痛苦”,甚至“折磨”。

地点依恋也可以从一些谚语中看出来,例如“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人们谈论人际关系时总会涉及体温调节,例如我们会说“母爱的温暖”,还会说某人比较“热情”,或者某人比较“冷淡”。“热情”的人充满爱心,为人友善,爱和人相处,而“冷淡”的人则与其相反。此外,人和动物在感到孤独时,常常会希望能够和人接触,也是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在野外幼儿一般会通过紧靠父母亲的身体来取暖。

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但研究人员相信社会性的温暖是由负责身体温度的大脑系统演化而来,由此你也许就可以认识到社会依恋对动物是多么重要了。对于所有的哺乳动物来说,小宝宝只有对父母有强烈的依恋感才能生存下去,例如幼狼需要身体接触来维持身体的温暖,同样它也需要社会接触来获得情感上的温暖。社会依恋是一个生存机制,它的一部分是由保持身体温暖的生存机制演化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