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未病不能少了中医传统功法

治未病不能少了中医传统功法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医治未病领域,中医气功是唯一的主动疗法,是主动开发人体内在防病治病潜能的技术,中医治未病不能少了中医气功。气功古称导引,作为中国古代医学五大体系之一,历来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气功“治未病”,是中医气功临床应用与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向。郭林气功的功理和功法,是根据病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病症而设计的,它已超出传统养生气功的范畴,发展成为现代临床医疗康复气功。

在中医治未病领域,中医气功是唯一的主动疗法,是主动开发人体内在防病治病潜能的技术,中医治未病不能少了中医气功。气功的实质是体育,可以强身健体,对疾病痊愈有辅助作用。

气功古称导引,作为中国古代医学五大体系之一,历来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中记载:“帝曰∶医之治病,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不同,谓针、石(砭)、灸、毒药、导引按跷之不同。地势有高下燥湿之势也。”

《庄子·刻意篇》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晋代的李颐在其《庄子集解》中进一步解释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意思就是通过形体的针对性疏导,配合呼吸、意念调摄和手法调理等方法,达到舒筋通络,外壮筋骨,内养脏腑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当今西方医学界对医学目的、医学模式进行反思,传统中医文化中“身心调整、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气功以东方传统文化为底蕴,有着完善的理论体系,强调自身与外界的相应,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中将其概括为“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即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正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力和道德“四者合一”的健康概念。

中医气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内容涵盖预防、治疗、康复和养生保健等各方面。现代社会尤其是大中城市,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生活使人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就要求我们除了研究专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外,还要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优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中医气功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人们一旦正确掌握了中医气功功法,就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治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进行,人们面对疾病的心态和行为会发生根本转变,这对于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预防与治疗效果。气功疗法极具“主动健康”的特色,顺应了医学发展的总体趋势。中医气功“治未病”,是中医气功临床应用与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向。

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为一体的心身锻炼技能。在医学领域,气功疗法是中医药学重要组成部分。从东汉张仲景到民国张锡纯,历代大医家几乎都精通气功。作为一种疗法,气功与针灸、推拿在中医学中的学术地位相当。

在中医抗癌的应用上,现在流行的中医气功有两种。一是注重于“动”的郭林气功,二是相对于“静”的真气运行法。身体虚弱阶段的患者可以自练静功,身体相对强健之后,可以参与集体练习的动功。

郭林气功包括五种导引法——即意念导引、呼吸导引、势子导引、吐音导引、按摩导引,通过患者自身的意、气、形的锻炼,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气化功能。有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育真气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改善人体得病的内环境。郭林气功的功理和功法,是根据病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病症而设计的,它已超出传统养生气功的范畴,发展成为现代临床医疗康复气功。以该气功为主成立的抗癌康复乐园遍及全国,会员上万。在改变患者心态、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开发人体潜能及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真气运行法是一种静功,也有五步功法。是根据《黄帝内经》“全真导气”理论和古代各家行气养生要旨,结合临床观察和科学实验所创编的一种自练自养的医疗保健养生方法。它主要通过调息凝神,培养真气,贯通经络,燮理阴阳,调和气血,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强大脑皮质保护性的抑制力量,从而使身体内部的固有潜能得以挖掘,发挥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治疗,自我重建等一系列方法,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良好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