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严重烧伤后未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休克期治疗者称之为延迟复苏;因复苏延迟所导致的休克称之为延迟性休克。延迟性休克对机体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统计资料表明,复苏开始时间愈晚,休克纠正所需时间愈长,全身性感染及多器官衰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亦愈高。因而,延迟性休克已成为制约烧伤救治成功率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之一。
一、延迟性休克的危害及其损伤机制
(一)对器官组织的损伤效应
延迟性休克可对机体各系统脏器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程度随烧伤严重程度的增加和复苏延迟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其致病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缺血缺氧 组织细胞的生存和正常的生理活动均有赖于氧的存在,但氧并不能为组织细胞所储存。因此,任何影响组织氧供的因素均可导致细胞的功能紊乱、损伤和死亡,从而导致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同时,延迟性烧伤休克所导致的长时间的低动力循环淤滞和微血栓的形成可诱发血小板的积聚和活化,预激白细胞并促使其在缺血部位的积聚、趋化和浸润,造成组织细胞间质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通过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受累组织器官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2.氧自由基损伤 这与缺血组织的再灌注过程有关。器官在缺血状态下,组织细胞的能量储备大量消耗,主要的能量载体ATP充分降解,经AMP、腺嘌呤核苷、次黄嘌呤核苷而生成大量的次黄嘌呤;当组织血液灌流恢复后,在有氧状态下,次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的催化下,最终生成尿酸并同时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值得注意的是,烧伤后的血容量不足和组织器官缺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低灌注阶段,由于ATP降解与氧供并存,也有大量氧自由基产生。同样情况也发生在液体复苏不规范、休克纠正不理想的时候。
氧自由基除通过其特有的连锁式反应造成组织细胞广泛的氧化损伤外,还可诱导心、肝、肠黏膜等脏器的细胞凋亡。这在烧伤后器官结构和功能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延迟性休克与感染
延迟性休克的患者,由于以下3方面的原因,其发生感染和脓毒症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1.组织水肿 复苏的延迟,可不同程度地加重组织的水肿,从而增加水肿回吸收期急性感染的发生机会。
2.肠道微生态失衡和肠黏膜损伤 肠道缺血再灌注、氧自由基损伤可破坏黏膜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功能,同时还能造成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紊乱。这使肠道细菌移位和肠源性感染的发生机会增加。
3.免疫抑制 复苏的延迟可加重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影响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并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降低T辅助细胞(CD4+)/T抑制细胞(CD8+)比值,从而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这也是延迟复苏增加感染发生危险性的重要原因。
全身性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随复苏延迟时间的增长而显著增加。根据一组文献报道,烧伤8h后开始复苏的患者,全身性感染的发生率高达45%以上。
二、延迟性休克的治疗
(一)延迟性休克治疗的目标
对延迟性休克病人,首先必须实施有效的抗休克治疗。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在动物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休克防治的3个目标,应用于延迟性休克病人后,提高了延迟性休克的救治质量。这3个目标包括:
1.及时快速充分的液体复苏 要打破输液公式的限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纠正有效循环容量的不足。
病人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路,采用推注或加压的方法输液,直至休克表现改善满意为止。一般在30~60min内推注1500~3000ml液体不等,然后改用静脉滴注。当开始复苏时间在伤后6h或之后,常需在2~3h内补足第1个24h计划输液量的1/2。第1个24h补液估计量约为1.8ml/(1%TBSA·kg)。
有条件的单位,应争取血流动力学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节补液速度。当无法开展血流动力学监测时,应根据尿量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其中以尿量的变化最为可靠。要求成年患者尿量迅速达到并维持在80~100ml/h,小儿患者每小时尿量达到并维持在1~1.5ml/kg体重。
2.迅速恢复肠道血供 烧伤早期肠道血供经历着与心、脑等其他器官不同的改变。烧伤休克患者即使给予充分复苏,使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到生理值时,肠道缺血仍持续2~3d。而肠道缺血性改变势必导致需氧较高的黏膜损伤,有利于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因此以纠正组织缺血缺氧为目标的抗休克治疗,必须重视恢复肠道血供。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在适当大量补液的同时对严重大面积烧伤患者添加山莨菪碱20mg,每日3~4次。临床实践证明,山莨菪碱能充分舒张收缩的肠系膜血管,使肠道血供迅速恢复,减少内毒素吸收。
3.防治氧自由基损伤 鉴于组织血供必须恢复,而恢复血供必然会导致组织再灌注,氧自由基产生。因此,抗休克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预防伴随血供恢复而导致的氧自由基损伤。常用治疗措施包括:①维生素C和维生素E联合使用。通过其清除氧自由基和阻止氧自由基对生物膜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较好地预防组织细胞损伤,保护脏器功能,预防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用法是将维生素C加入静脉补液中,从补液开始时使用,每天总量约10g;维生素E用量为每日5mg/kg,分3次肌内注射。②甘露醇的合理应用。甘露醇不仅是一种溶质性利尿药,同时具有较好的氧自由基清除作用。在烧伤休克复苏过程中适量的应用,对肾脏功能的保护和自由基的清除均有积极意义。用法是将25%的甘露醇125ml以5%的葡萄糖液500ml稀释,每天2~4次酌情静脉输入。③有文献报道,小红参醌和丹参等中药制剂也有明显的抗自由基作用,合理的应用也可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二)注意各脏器的保护和功能支持
根据各脏器组织在延迟复苏病理过程中的特点,分别给予相应的处理。
1.肠黏膜组织的保护 在综合应用黏膜保护剂的同时,可根据病人胃肠功能情况酌情给予肠道喂养,以起到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由于此类病人胃肠功能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在实施肠道喂养时要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喂养物也应为低脂、易消化的流质食物。
2.心脏的保护 酌情应用心肌营养药物,如1,6-二磷酸果糖、参脉等。心肌损伤较重、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应给予有效的心力支持,必要时可应用毛花苷C(西地兰)使患者洋地黄化等。
3.肾脏的保护 根据烧伤创面深度,酌情应用碱性药物和利尿药以保护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4.对其他脏器组织必要的保护治疗和功能支持
另外,对于延迟复苏的病人,还要积极预防全身性感染的发生。由于延迟复苏导致机体免疫异常和造成脏器组织的广泛损伤,从而增加了创面感染、肠道细菌毒素移位等的危险性。因此,对这一类患者应在加强细菌学调查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抗生素应用的使用级别;同时使用一些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如丙种球蛋白、胸腺肽等。在上述综合处理措施的基础上,还应考虑积极的创面处理,如早期切痂等,以减少严重的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发生率。
(郭振荣 杨红明)
参考文献
[1] Evans EI,Purnell OJ,Robinett PW,et al.Fluid electrolyte requirements in severe burns.Ann Surg,1952,135(6):804-815.
[2] 许伟石.烧伤早期损害.//许伟石.现代烧伤治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3-14.
[3] 全国烧伤防治研究学习班.烧伤防治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7-51.
[4] 杨宗城,陈发明,康绍禹,等.烧伤休克期补液与内脏损害关系的实验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91,71(4):190-194.
[5] 闫柏刚,杨宗城,黄跃生,等.快速输液对烫伤后延迟复苏休克犬循环的影响.中华烧伤杂志,2000,16(5):268-271.
[6] Chai JK,Sheng ZY,Yang HM,et al.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mass burn casualties.Chin Med J(Engl),2009,122(5):525-529.
[7] Hu Q,Chai JK,Hu S,et al.Oral hypertonic electrolyte-glucose/mosapride complex solution for resuscitation of burn shock in dog.J Burn Care Res,2012,33(2):e63-69.
[8] Chai JK,Sheng ZY,Lu JY,et al.Characteristics of and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burnblast combined injury.Chin Med J(Engl),2007,120(20):1783-1787.
[9] 冯光,柴家科.烧创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研究进展.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2010,5(5):58-60.
[10] 郝岱峰,柴家科,胡泉.高渗晶胶复合液静脉补液在犬烧伤早期防治休克疗效观察.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10,5(3):7-10.
[11] 胡泉,柴家科,胡森,等.肠内输入高渗电解质葡萄糖液对犬35%体表面积烧伤复苏效果的研究.中华外科杂志,2009,47(20):1581-1584.
[12] 沈小鹏,胡森,柴家科,等.高渗氯化钠葡萄糖溶液对烧伤休克犬早期补液量及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临床军医杂志,2009,37(3):377-379.
[13] 柴家科.有关烧伤休克复苏问题的探讨.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11):943-946.
[14] 柴家科,杨红明,盛志勇,等.山莨菪碱在严重烧伤患者脓毒症防治中的作用.中华外科杂志,2000,38(9):686-689.
[15] 杨宗城,黎鳌,姜坤元,等.体表合并重度呼吸道烧伤输液问题的探讨.解放军医学杂志,1983,8(4):273-276.
[16] 张明良,李迟,马春旭,等.严重烧伤或伴吸入性损伤患者休克期输液问题及死亡原因探讨.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1):842-844.
[17] 高维谊,盛志勇,郭振荣,等.烧伤早期山莨菪碱对胃肠道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解放军医学杂志,1995,20(2):88-91.
[18] 贺立新,郭振荣,高维谊,等.严重烧伤病人休克期应用山茛菪碱的意义.解放军医学杂志,1997,22(1):43-45.
[19] 黄跃生.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损害的细胞分子机制与防治策略研究进展.中华烧伤杂志,2006,22(5):161-163.
[20] 杨宗城.加强对烧伤休克综合防治的研究.中华烧伤杂志,2006,22(5):331-332.
[21] 董方中,史济湘,朱德安,等.严重灼伤总面积超过80%的治疗问题.中华外科杂志,1963,11(9):685-692.
[22] 黎鳌.我国四十年来烧伤救治研究的主要成就.中华烧伤杂志,1999,15(5):325-327.
[23] 詹建华,钱华,严济,等.影响烧伤休克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华烧伤杂志,2006,22(5):340-342.
[24] 郭振荣.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06,1(1):55-60.
[25] 郭振荣.烧伤休克防治措施的探讨.中华烧伤杂志,2003,19(增刊):63-65.
[26] 杨宗城.改善早期补液减轻烧伤早期内脏损害.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4):1-5.
[27] 葛绳德.我国烧伤休克的回顾与展望.中华烧伤杂志,2000,16(5):261-264.
[28] 郭振荣.烧伤休克.//盛志勇,郭振荣.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6-78.
[29] 郭振荣,余百林,贾晓明,等.烧伤病人水疱液成分分析.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7,3(3):208-209.
[30] 盛志勇,赖业馥,周幼琴,等.烧伤病人血清渗透浓度和胶体渗透压的动态变化.中华外科杂志,1984,22(8):468-471.
[31] Pruitt BA Jr,Goodwin CW.Current treatment of the extensively burned patient.Surg Ann,1983,15:331-364
[32] 吴向晶,孔秋华,郭振荣,等.烧伤创面水蒸发量的测定.中华护理杂志,1987,22(1):7-9.
[33] Guo ZR,Sheng ZY,Oppenheimer L,et al.Pulmonary oedema in isolated lung lobe after inhalation injury.Burns,1991,17(6):468-472.
[34] 杨宗城,黎鳌.严重烧伤早期补液治疗.解放军医学杂志,1984,9(1):22-24.
[35] Hilton JG.Effects of fluid resuscitation on total fluid loss following thermal injury.SGO,1981,152(4):441-442.
[36] Wallner SF,Vautrin RM,Buerk C,et al.The anemia of thermal injury:studies of erythropoiesis in vitro.J Trauma,1982,22(9):774-780.
[37] Pruitt BA.The burn patient:I,Initial care.Curr Probl Surg,1979,16(4):13-27.
[38] Heideman Mats.The effect of thermal injury on hemodynamic,respiratory and hematologic variables in relation to complement activation.J Trauma,1979,19(4):239-247.
[39] 郭振荣,盛志勇,朱兆明,等.293例严重烧伤病人休克期复苏的评价.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5,1(3):194-197.
[40] 郭振荣,盛志勇.我国烧伤外科的进展与展望.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0):598-601.
[41] Baxter CR.Fluid volume and electrolyte changes in the early post-burn period.Clin Plast Surg,1974,1(4):693.
[42] Monafo WW,Chuntrasakul C,Ayvazian VH.Hypertonic sodium solu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burn shock.Am J Surg,1973,126(6):778-783.
[43] 夏照帆,方之扬.烧伤休克.//杨宗城.黎鳌烧伤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8-56.
[44] 钱琤,闻兆章.高渗/高胶液与休克复苏.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7):534-536.
[45] 郭振荣.烧伤休克.//郭振荣.烧伤学临床新视野——烧伤休克、感染、营养、修复与整复,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5-48.
[46] Swan HJC,Ganz W.Use of ball on flotation catheter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Surg Clin North Am,1975,55(3):501-519.
[47] 郭振荣.烧伤休克期补液的思考.中华烧伤杂志,2005,21(5):321-323.
[48] 贺立新,郭振荣,柴家科,等.52例严重烧伤休克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9,15(2):117-119.
[49] 孙永华.严重烧伤后液体复苏及早期救治的进展.中华外科杂志,2004,42(7):385-387.
[50] 罗茜,曹作伟.白蛋白的临床应用及在营养治疗中的意义.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7,15(5):315-318.
[51] Guo ZR,Sheng ZY,Wang DW,et al.The use of blood in burn shock,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J Burn Care Rehab,1989,10(3):226-240.
[52] 陈炯,韩春茂,夏时春,等.新型羟乙基淀粉应用于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中华烧伤杂志,2006,22(5):333-336.
[53] 黄跃生.烧伤休克的防治.//杨宗城.烧伤救治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8-45.
[54] Haglund U,Gerdin B.Oxygen-free radicals(OFR)and circulatory shock.Circ Shock,1991,34(4):405-411.
[55] 柴家科,盛志勇.建立成批烧创伤急救体系,提高平战时救治能力.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12(32):1201-1205.
[56] 郭振荣,盛志勇,贺立新,等.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时机的临床指标.中国整形外科学杂志,1998,14(3):192-195.
[57] 胡泉,胡森,柴家科,等.肠内输入与静脉输入高渗盐葡萄糖溶液复苏犬烧伤休克的疗效比较.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33(5):531-533.
[58] 胡泉,柴家科,郝岱峰.PiCCO心肺容量监护仪在危重烧伤患者血流动力学检测中的临床应用.解放军医学,2009,36(10):1245-1247.
[59] Palmieri T L.The inventors of the Swan-Ganz catheter:H.J.C Swan and William Ganz.Curr Surg,2003,60(3):351-352.
[60] Oren-Grinberg A.The PiCCO Monitor.Int Anesthesiol Clin,2010,48(1):57-85.
[61] Hadian M,Kim HK,Severyn DA,et al.Crosscomparison of cardiac output trending accuracy of LiDCO,PiCCO,FloTrac and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s.Crit Care,2010,14(6):212-215.
[62] Monnet X,Anguel N,Naudin B,et al.Arterial pressure-based cardiac output in septic patients:different accuracy of pulse contour and uncalibrated pressure waveform devices.Crit Care,2010,14(3):R109.
[63] Martin GS,Eaton S,Mealer M,et al.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Crit Care,2005,9(2):74-82.
[64] Sehmidt S,Westhoff TH,Hofmann C,et al. Effect of the venous catheter site on transpulmonary thermodilution measurement variables.Crit Care Med,2007,35(3):783-786.
[65] 王广庆,于宝军,夏照帆,等.烧伤延迟复苏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中华烧伤杂志,2000,16(1):40.
[66] 杨宗城,陈发明,康绍禹,等.烧伤休克期补液与内脏损害关系的实验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91,71:190-194.
[67] 杨红明,柴家科,盛志勇,等.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后多器官障碍综合征的早期防治.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10):610-612.
[68] 杨红明,郭振荣,盛志勇,等.严重烧伤延迟复苏与主要并发症发生发展关系的统计分析.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4,10(2):164-165.
[69] 杨红明,盛志勇,郭振荣,等.烧伤延迟复苏与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4,6(1):14-16.
[70] 杨红明,盛志勇,郭振荣,等.延迟复苏对烫伤大鼠心肝肾氧自由基生成的影响及维生素E和维生素C治疗效果评价.解放军医学杂志,1994,19(3):170-172.
[71] 阎汝蕴,陈忠,覃风均,等.烧伤延迟复苏与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7,13(5):368-372.
[72] 张诚,盛志勇,柴家科,等.氧自由基对烫伤大鼠延迟复苏后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8):488-4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