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拔罐疗法及护理

拔罐疗法及护理

时间:2023-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禁忌部位包括毛发处、皮肤损伤处、骨骼凸凹处、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等,淤血较重部位不宜反复拔罐。

拔罐疗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或抽气的方法排除罐内空气,产生负压,而使其吸附于皮肤上,造成局部充血、淤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拔罐具有温经通络、祛风除湿、逐寒镇痛、行气活血等作用。

【目的】

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双向调节神经,消炎镇痛,排除体内废物、毒素等作用,故可祛病强身。

【分类】

拔罐的工具主要有玻璃罐、陶罐、竹罐。现代临床以玻璃罐最为常用,因其口面光滑、吸附力强,质地透明易于观察,便于掌握留罐时间长短,但缺点是易碎裂。

【临床应用】

1.适应证 ①疼痛性病症:颈肩背痛、腰腿痛、头痛、风寒湿痹证,急、慢性软组织扭伤引起的局部肿胀及疼痛;②内科系统病症:呼吸系统如感冒、咳嗽、哮喘;消化系统如胃痛、腹痛、消化不良、腹泻等;③其他病症:毒蛇咬伤、丹毒和疮疡早期,痛经、月经不调等。

2.禁忌证 ①高热抽搐者;②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③毛发处和皮肤损伤处;④有自发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⑤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

【康复治疗】

临床最常用拔火罐法治疗,遵循经络偱行、穴位分布特点,进行就近拔罐、强调脊椎、特殊部位拔罐、远端拔罐等。根据燃烧方法不同,常用闪火法和投火法两种,其中闪火法最为简便易行,安全可靠、不易烫伤,而且不受体位限制。投火法主要应用于身体侧面拔罐。

【护理配合】

1.拔罐前护理 ①操作前准备:检查罐具,确保口面光滑。室内需保持20℃以上的温度。②指导患者摆好舒适体位,充分显露拔罐部位。③仔细询问患者病史,排除拔罐禁忌证患者。④拔罐部位选择:一般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的部位。禁忌部位包括毛发处、皮肤损伤处、骨骼凸凹处、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等,淤血较重部位不宜反复拔罐。

2.拔罐中护理 ①燃烧乙醇棉球的乙醇量不要太多,以防滴下烫伤。②密切观察患者拔罐过程中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甚至有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使患者仰卧位,轻者给予温开水多可缓解,重者针刺人中、合谷等。③观察、保护好罐具,防止脱落。④拔多个罐时,罐间距离要适中,以免牵拉皮肤造成疼痛。⑤观察局部淤紫情况,一般10min左右起罐。起罐时,一手持罐,另一手示指轻压下罐边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然后慢慢取罐,不可强拔。

3.拔罐后护理 拔罐后局部紫红痕,数日可自行消除,如皮肤柔嫩或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水疱等烫伤情况时,可参照施灸出现水疱情况处置。

(贾爱明)

思考题

1.何为物理治疗?

2.作业治疗的种类有哪些?

3.叙述言语治疗的概念。

4.心理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5.使用轮椅代步的康复护理要点有哪些?

6.针灸治疗的禁忌证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