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质疏松疼痛症状和体征

骨质疏松疼痛症状和体征

时间:2022-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腰背部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再发加重伴全身骨痛2周,10多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在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予对症处理,具体不详。中医学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骨痿”范畴。腹针治疗骨质疏松症,通过调整患者激素水平及垂体、肾上腺的功能,达到补肾壮骨之目的。诸穴合用扶正固本,脏腑和调,气血生化调节有度,标本兼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验案】

陈某,女,79岁,2006年10月19日初诊。

腰背部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再发加重伴全身骨痛2周,10多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在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予对症处理,具体不详。疼痛时有反复。诸症逐渐加重。2周前出现全身骨痛,持续性存在,不能碰触。夜间更因疼痛剧烈而彻夜难眠,翻身、起坐受限。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查体:神清,脊柱后凸畸形,骨关节广泛压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胸椎X线片示:T12椎体陈旧性压缩性骨折。骨密度检测: T-Score<-2.5SD。

中医诊断:骨痿(脾肾亏虚)。西医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治则:补益脾肾,行气止痛。

处方: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气穴(双)。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滑肉门、外陵、气穴中刺。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导气1次。

经1次治疗后,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可进行缓慢翻身。左胸胁部疼痛仍较甚。前方基础上加用双侧大横中刺和患侧天枢浅刺。三诊时疼痛有较大缓解。夜寐亦改善,精神转佳。效不更方。共治10次,患者疼痛基本消失,生活基本可自理。

【按语】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退行性改变为特征,骨脆性增加、易发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中医学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骨痿”范畴。而“腰为肾之府”,所以大多数慢性腰背痛与肾虚有关。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不坚;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四肢与肌肉不养。故本病主要与脾肾亏虚有关,当肾阳不足以温煦脾阳,而脾气虚弱进而使运化乏力,先天之精无以充养,势必精亏髓空而百骸痿废。那么通过补先天以促后天,养后天以滋先天,脾肾两脏互相促进,则气血盛、阳气复、筋骨壮。因此,临床上治疗以腰背部疼痛为主症的骨痿多从治虚入手。

腹针疗法从调理脏腑的主层次到疏通经脉的辅层次,再到治疗局部的层次,从而使疾病得到整体的调整。腹针治疗骨质疏松症,通过调整患者激素水平及垂体、肾上腺的功能,达到补肾壮骨之目的。通过改善机体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性激素水平,改善胃肠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提高了对钙、磷等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抑制骨吸收和刺激骨的形成。其中中脘是胃之募穴,脾胃相为表里,胃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效,中脘、关元合用,具有益气血、壮筋骨、调补先天和后天之本的作用。下脘和中脘相伍,增强了中焦之功;气海为气之海,肾主先天之元气,故针刺气海有补肾益气壮骨之功效气海与关元同用有增效作用。此四穴深刺合用,为腹针疗法中的“引气归元”,可通调脾胃、固肾培元。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主治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患,外陵位于神阙之下,主治下腹部及下肢的疾患,腹四关中刺通调气血、疏理经气,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具有上输下达,推动气血运行的作用。气穴位于足少阴肾经上,中刺调理下焦,补益肝肾。也能增强补益脾肾之经气。诸穴合用扶正固本,脏腑和调,气血生化调节有度,标本兼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