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下瘀血汤加麝香

下瘀血汤加麝香

时间:2022-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胡先生判为干血停聚少腹,治当急下其瘀,予以下瘀血汤加麝香:大黄15g,桃仁9g,土鳖虫6g,麝香少许。服1剂,大便泻下黑紫粪便及黑水一大盆,腹痛减,饮食进,继服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加减,1个月后面色变白、变胖,如换一人。后人认为瘀血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同时它又是导致疾病的一种因素。下瘀血汤化裁有很多名方名案,晚近负有盛名者,为沪上大家姜春华公的软肝汤。

【组成】 大黄15g,桃仁9g,土鳖虫6g,麝香少许。

【功用】 攻逐通下,破血逐瘀,缓中破结。

【适应证】 腹中癥块,产妇瘀阻腹痛及瘀血阻滞,经水不利等。

【胡氏临证心得】 杨某,女,30岁。时因久病卧床不起,家中一贫如洗。邻人怜之,请胡先生义诊之。望其骨瘦如柴,面色黧黑,扪其腹,少腹硬满而痛,大便1周末行,舌紫暗,苔黄褐,脉沉弦。胡先生判为干血停聚少腹,治当急下其瘀,予以下瘀血汤加麝香:大黄15g,桃仁9g,土鳖虫6g,麝香少许。

结果:因其家境贫寒,麝香只找来一点点,令其用纱布包裹,汤药煎成,把布包在汤中一蘸,仍留下煎再用。服1剂,大便泻下黑紫粪便及黑水一大盆,腹痛减,饮食进,继服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加减,1个月后面色变白、变胖,如换一人。

【解读赏析】 《金匮玉函经二注》谓:“血之干燥凝着者,非润燥荡涤不能去也。芍药、枳实不能治,须用大黄荡逐之。桃仁润燥,缓中破结;()虫下血;用蜜补不足,止血,和药,缓大黄之急,尤为润也。”《金匮要略心典》谓:大黄、桃仁、虫下血之力颇猛,用蜜丸者,缓其性不使骤发,恐伤上二焦也。酒煎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且去疾唯恐不尽也。”活血化瘀法应用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就记载了有关现代要用“化瘀”法治疗的“蛊”证。

《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对气血的重量、病理及治则方面的论述也较为详细,提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缪刺论》:“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在治疗疾病的总则中提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可见《内经》《难经》为活血化瘀的理论奠定了基础。汉代张仲景遵《内经》和《难经》的理论,并总结了汉以前医家的临床经验,对活血化瘀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更趋系统和完整,他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有21首属活血化瘀类的方剂。

临床瘀血的脉症大抵是脉象:脉微大来迟。陈修园注作“脉涩不利”。证候:①疼痛;②发热,《伤寒论》的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均有发热的症状;③腹满,应是外形不满,病人自觉胀满;④精神症状如其人如狂,发狂;⑤唇痿舌青;⑥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为瘀阻郁热,病在血分的见证;⑦两目黯黑;⑧肌肤甲错、不仁;⑨癥瘕积聚;⑩小便白,大便黑;痈脓;妇人月经不调、产后诸症。

有人提出从现代病理学的概念,瘀血与下列病理过程有关。①局部缺血: 如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脑血栓形成等;②循环障碍郁血: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瘀血肿大等;③出血后的瘀血:如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出血后的积血,以及毛细血管脆性增高、血小板减少等所致的皮肤、黏膜的出血;④组织增生及变性:如乳腺增生、骨质增生病、肝硬化、肠粘连等;⑤肿瘤:如肝癌、子宫肌瘤、脑瘤等;⑥炎症、溃疡、组织糜烂:如痈疖、盆腔炎等;⑦局部水肿:如输卵管积水、淋巴管梗阻等。

瘀血证可见于多个系统的多种病证,但总的病机是血液运行失常,出现瘀滞流通不畅,滞寒不通、癥积不散或与其他病邪痼结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其他病理损害。造成瘀血的病因也比较复杂,在临床上必须细辨。如有因气虚血运无力所致者,有因气郁血滞者,有因血虚所致者,有因痰饮、水湿致血液运行受阻,有因六淫之邪所致者,在六淫邪气中,寒邪、火邪最为多见,因寒邪能使“血脉凝泣”,热邪、火邪可煎熬血液并血液妄行,而瘀血又可产生郁热造成病理性恶性循环。

何为瘀血,其说,如《素问·缪刺论》说:“恶血留肉,腹中满胀之前后。”《素问·调经论》曰:“孙络外溢,则经有恶血。”《灵枢·水胀篇》云:“恶血当泻不泻,血不以留止。”同时《内经》也提出了“血脉凝滞”的概念,可见《内经》瘀血已有所认识。但首次明确提出瘀血这一名称的,则是张仲景首次把瘀血作为一个病证,列《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并在该篇中提出瘀血的主要脉证:“病人胸满,唇痿,舌青苔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腹满,为有瘀血。”在《伤寒论》237条指出:“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另外张仲景还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还有“干血”“蓄血”“癥瘕”的记载。后人认为瘀血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同时它又是导致疾病的一种因素。有的认为瘀血的概念应包括:①离经之血瘀滞于一病所;②指血液运行不畅,郁滞或阻积于脉管之内;③血液流变学改变,致循环障碍;④与痰、外邪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病理血块。总之血液必须运行于脉管之内,其在脉管之内必须是畅流的,不得停滞,即“营周不休”“如环无端”。如果这种生理性受到破坏,则血液“以奉生身”的功能就受到影响,进而产生瘀血。

至于讲到本方之用,“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血故也,抵当汤主之”(《伤寒论》124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伤寒论》125条);“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伤寒论》126条);“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金匮要略·妇人杂病》)。

下瘀血汤化裁有很多名方名案,晚近负有盛名者,为沪上大家姜春华公的软肝汤。其组方:生大黄6~9g,桃仁9g,土鳖虫3~9g,丹参9g,鳖甲9g,炮山甲(代)9g,黄芪9~30g,白术15~60g,党参9~15g。活血化瘀,软肝散结,益气健脾。主治:癥瘕、积聚、胁痛、臌胀(早期肝硬化,轻度腹水)。本方乃张仲景《金匮要略》“下瘀血汤”加味而成,方中大黄荡涤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土鳖虫逐瘀破结,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颇猛;丹参苦、微寒,入心肝二经血分,有活血祛瘀,凉血消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可促进肝生理功能好转,并能使肝脾大缩小变软;炮山甲(代)咸能软坚,性善走窜,鳖甲味咸气寒,入肝脾血分,既能滋阴退热,又可软坚散结,两药均对肝硬化肝脾大有较好治疗效果;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佐以黄芪、白术、党参健脾益气之品,符合张仲景“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旨”,且根据患者体质虚实调整贴量,此乃扶正祛邪之意。上药共具攻补兼施,活血化瘀,软肝散结之功。

湿热内蕴者可选加茵陈、栀子、茯苓、黄柏、龙胆草、垂盆草、平地木等;脾虚气滞者可选加砂仁、陈皮、枳壳、藿香、紫苏梗等;肝气郁滞者可选加柴胡、郁金、枳壳、青皮、木香、绿萼梅等;肝络血瘀者可选加乳香、五灵脂、赤芍、红花、九香虫等;肝经郁热者可选加生栀子、牡丹皮、连翘、龙胆草等。

肝肾阴虚者可选加生地黄、玄参、麦冬、石斛、女贞子、地骨皮等;阴虚火旺者用上药再加龙胆草、白蒺藜、栀子等;脾肾阳虚者可选加炮附子、桂枝、干姜、益智仁、砂仁等;凡肝病见阳痿者不可壮阳,壮阳则相火动而伤肝阴,病愈重。

营热络伤症见鼻衄、齿衄、目赤或皮下出血者,可选加广犀角、生地黄、牡丹皮、连翘、赤芍、玄参、茅花、栀子、蒲黄、羊蹄根、小蓟草,上药对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面额瘰疬、血小板偏低亦有改善作用;周身水肿有轻度腹水者,可选加防己、冬瓜皮、玉米须、薏苡仁、茯苓、黑大豆泽泻、猪苓等。

如出血较多,症状较重可暂停用活血化瘀法,也可不用止血药,用益气健脾法加大剂量可止衄;大便次数多而溏薄者,大黄减量或改用制大黄先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