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生儿和老年人用药

新生儿和老年人用药

时间:2022-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新生儿用药时,应注意品种和剂量的选择,以防药物蓄积中毒。新生儿较成年人不仅有代谢程度的差别,还有质的差别。临床研究表明,药物的不良反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心脏对儿茶酚胺的最大效应降低,对β受体阻滞药作用增强。总之,新生儿、老年人有不同于一般成年人的生理特点,临床应用应根据各自的特点谨慎选择,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经济为目的。

(一)新生儿用药

小儿,尤其是新生儿身体构成成分和生理功能等都处于不断变化过程,这些变化通过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使药效和不良反应与成人有显著差异,小儿用药不是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而有其特殊性。

1.新生儿药动学特点

(1)吸收:影响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有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和机体本身的特点。对于所给的药物,其理化性质一般稳定。组织灌流与给药途径紧密相关,如果组织灌流充分,则新生儿和成年人吸收相似。新生儿消化系统有明显不同于成年人的特点,对口服用药产生显著影响:①新生儿胃排空时间长,可使一些药物吸收减少;肠壁相对长而薄,通透性高,可使一些药物的吸收增加;②各种消化液分泌量少、胃液及酶的浓度低,消化能力弱;③胃液pH较高,对酸不稳定的青霉素分解少,吸收好;对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解离增加,吸收少。

(2)分布:①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体脂含量低,脂溶性药物不能充分与之结合,因而分布容积小,游离药物浓度高,易出现中毒。同时,新生儿脑组织占身体比重较大,血-脑脊液屏障发育不完善,使脂溶性药易进入大脑,出现神经系统反应。②极性药物由于不易通过细胞膜而局限于细胞外液中,小儿生理性水分含量比成年人多得多,分布容积相对较大,使药物代谢和排泄减慢,延长药物作用时间。③新生儿血浆蛋白浓度较低,且性质不同于成年人,结合能力也低,加之血内存在胆红素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的竞争性物质,血液pH较低,新生儿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均降低,尤其是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的新生儿降低更加显著。

(3)代谢:肝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新生儿肝容积同体重的比例较成年人大得多,部分酶类较成年人多,一些完全在肝代谢的药物血浆半衰期减少,如苯妥英,小儿的半衰期仅为成年人的1/3。但新生儿肝内混合功能氧化酶和化合酶代谢药物的活性比成年人低得多,使很多药物代谢缓慢、血中半衰期延长。所以在新生儿用药时,应注意品种和剂量的选择,以防药物蓄积中毒。新生儿较成年人不仅有代谢程度的差别,还有质的差别。如新生儿应用茶碱,相当部分代谢为咖啡因,所以除了考虑茶碱的药理作用外,还要考虑咖啡因的作用,而成年人不会有此结果。

(4)排泄:肾是药物排泄的器官。新生儿的肾血流量按体表面积换算只是成年人的20%~40%,组织结构不成熟,肾小球滤过率低,对主要在肾排泄的药物消除慢,对仍有药理作用的代谢产物易在体内蓄积,有引起中毒的危险,应特别注意减量。

2.新生儿用药的特殊反应

(1)药物敏感性改变:新生儿对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能力差。过量水杨酸类可致酸中毒,利尿药可致缺钠或缺钾,口服铁剂引起呕吐,氯丙嗪易引起麻痹性肠梗阻,氯霉素致灰婴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易引起胰腺炎等。

(2)溶血反应:主要发生在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新生儿。因还原型辅酶Ⅱ生成不足,使红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低下,使用水溶性维生素K及磺胺类、噻嗪类、利尿药、萘啶酸、呋喃唑酮等药物时,可使红细胞膜发生破裂,引起溶血。

(3)核黄疸:新生儿本来就有黄疸的因素,在使用一些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的药物时,血中游离的胆红素升高,进入脑内与基底核结合导致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

(4)神经系统反应:新生儿血-脑脊液屏障发育不成熟、药物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脆弱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反应。如阿片类药物易引起呼吸抑制,抗组胺药物、苯丙胺、氨茶碱、阿托品可致昏迷及惊厥;皮质激素易引起手足抽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易引起视神经损伤等。

(5)牙色素沉着: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可沉积于胃组织和牙齿,引起永久性色素沉着,牙齿发黄。四环素还可以抑制骨的生长发育。故妊娠4个月后,哺乳期妇女和8岁以下儿童除眼科局部用药外,不得应用四环素。

(二)老年人用药

临床研究表明,药物的不良反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主要原因是:①老年人用药品种较多,有35%的老年人每日用药达3~4种,而且用药时间长;②药动学特点随年龄而改变,血药浓度常保持在较高水平,不良反应增加;③随年龄增加,体内稳态机制变差,药物效应相对增强;④老年人各系统,尤其中枢神经系统对多种药物敏感性增高;⑤人体的免疫机制随年龄增加而降低,易出现变态反应。

1.老年人药动学特点

(1)吸收:尽管老年人胃肠活动减弱,胃酸、胆汁分泌减少,胃、肠血流量降低,张力减退,但对绝大多数口服后以简单扩散方式吸收的药物没特别影响,而以主动转运方式吸收的药物、营养素等吸收减少。

(2)分布:人的有效组织体积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脂肪和体重的比例逐年增大,使脂溶性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增加,极性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减少。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使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药效增强,如华法林、苯妥英等。

(3)代谢:老年人由于肝重量、肝细胞和肝血流量下降,酶的合成减少,活性降低,药物代谢减慢,半衰期显著延长。

(4)排泄:由于肾血管硬化,血流减少,老年人的肾功能比青年人下降50%左右。当老年人应用经肾排泄的常量药物时,易发生蓄积中毒,对地高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苯巴比妥、锂盐、普萘洛尔、头孢菌素和磺胺类等药物特别应注意。

2.老年人药效学改变

(1)神经系统用药:老年人的脑血流量少,酶活性减弱或靶组织中受体数目和结合力改变,神经递质代谢和功能变化,均可影响药效,如巴比妥类和地西泮在老年人易引起精神错乱和共济失调。

(2)心血管用药: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功能减弱,压力感受器的反射调节功能降低,心脏和自主神经系统反应障碍,因此利尿药、亚硝酸类、抗高血压药等在正常血药浓度上即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老年人心脏对儿茶酚胺的最大效应降低,对β受体阻滞药作用增强。另外老年人凝血能力减弱,对洋地黄类强心苷十分敏感,应用这两类药物时应密切观察。

3.老年人用药的基本原则

(1)正确诊断,明确治疗目的。对能通过改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解除的疾病,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药。

(2)用药剂量个体化。一般老年人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达到个体的最适量。通常主张为成年人用量的1/2或3/4。有条件的,可开展治疗药物监测,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3)选用老年人易记的给药方法,易用的药物剂型。

总之,新生儿、老年人有不同于一般成年人的生理特点,临床应用应根据各自的特点谨慎选择,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经济为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