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阴阳损伤期

阴阳损伤期

时间:2022-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期为外感病后期,它包括了太阴病、少阴病、部分厥阴病和下焦肝肾病。临床可分为阴津虚损和阳气虚衰两大类证。故本方有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之功。凡阴虚内热、气弱津伤之证,均可以此方加减治之。从恶寒表证期至表里同病期至入里化热期至入营动血动风期至阴阳损伤期,这是一个顺传的次序,但不一定都要按这个次序传变。

此期为外感病后期,它包括了太阴病、少阴病、部分厥阴病和下焦肝肾病。其特点是外邪已去但正气亦伤,阴虚阳衰。所以在整个外感病的治疗过程中,要时刻制止其发展,并且要使之由深转浅,化重为轻,以减少其恶化的机会,要时时注意“护阳气、存阴液、顾及脾胃”,不使正气耗损。“留得一分正气,便有一分生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临床可分为阴津虚损和阳气虚衰两大类证。常见的病证见表3-6。

临证时阴虚者可用滋阴清热保津汤加减治之,阳虚者可用益气壮阳祛寒汤加减治之。

滋阴清热保津汤方

西洋参10g 生地15g 玄参15g 麦冬15g 五味子6g铁石斛12g 山药15g 白芍15g 甘草5g 仙灵脾15g

[加减]热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低热有汗不解,口干喜饮,气逆欲呕者,加竹叶、石膏、半夏;阴虚火炽,心烦不得卧,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者,加黄连、阿胶、鸡子黄;大便秘结,肠燥难行者,酌加麻仁、瓜蒌仁、郁李仁;邪留阴分,夜热早凉者,加青蒿、鳖甲、牡丹皮;阴虚动风者合大定风珠;大汗淋漓,汗热而黏,肢温身热,正气欲脱,将亡阴者,急加大剂量净萸肉、龙骨、牡蛎,生脉针静脉缓注或静脉滴注以救脱。

表3-6 阴阳损伤期证治简表

[方解]热病后津耗阴伤,或其人平素气阴两虚,由于阴液的不足,“阴虚则生热”,而见低热颧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心烦盗汗,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方中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名生脉饮,益气敛阴生津;生地、玄参、石斛清热养阴增液;山药益气养阴,补肺补肾兼补脾胃;白芍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而出,与甘草同用,甘酸化阴,和营缓中;仙灵脾甘温补肾壮阳,但其性温而不燥,其效补而不峻,助阳而不伤阴,能调节平衡阴阳,提高机体免疫力。此即张景岳所说的“善补阴者,阳中求阴,阴得阳助则源泉不竭”之义。故本方有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之功。凡阴虚内热、气弱津伤之证,均可以此方加减治之。

益气壮阳祛寒汤方

人参15g 黄芪30g 焦白术15g 山药15g 附子10g仙茅15g 巴戟天15g 菟丝子15g 白芍15g 炙甘草5g

[加减]脾虚中寒加桂枝、干姜;脾虚停水、心悸尿少加桂枝、茯苓;阳虚目眩、心悸下利加茯苓、生姜;心阳不振、悸动虚烦、脉结代倍用炙甘草加桂枝、生姜、大枣;四肢厥逆、神衰脉微细合四逆汤;大汗淋漓,肌肤不温,四肢逆冷,阳气欲脱,将亡阳者,急倍用附子,加大剂量的龙骨、牡蛎、山萸肉,参附注射剂静脉缓注或静脉滴注以救脱。

[方解]病后阳气耗伤,或其人平素阳气不足,由于阳气的虚衰,“阳虚则生寒”而见畏寒肢冷,疲倦乏力,动则汗出,心悸尿少,或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方中人参、焦白术、黄芪、炙甘草、山药补气升阳,健脾止汗;附子大辛大热,为补火助阳散寒之主药;仙茅、巴戟天、菟丝子助附子温肾壮阳;仍用敛阴柔肝之白芍,因其与附子同用,则善翕收元阳下归宅窟,亦“阴中求阳”之意也。故本方有益气壮阳、温肾散寒之功。凡阳虚内寒,肾气不足之证,均可以此方加减治之。

上述五个时期,是我们在两大学派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反复实践,深刻体验,根据临床实际出发提出的,足以概括外感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从而说明了寒温是可以统一的,并且处方用药亦是可以相互借鉴的。诚然,外感病从发生到痊愈,不是都要经过这五个时期,但是可以经过这五个时期。从恶寒表证期至表里同病期至入里化热期至入营动血动风期至阴阳损伤期,这是一个顺传的次序,但不一定都要按这个次序传变。恶寒表证期,可以传至入里化热期,亦可以逆传至入营动血动风期;阴阳损伤期,不一定要由入营动血动风期后传变,它可以发生在各个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