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献里面,不仅讲煮药的文字,还有讲煮茶的文字,常常用“沸”计算时间,如“煮一二沸”“煮五六沸”等。笔者在古代医案中还看到过“五十沸”的记载。所以“沸”字也的确可以作为一个时间单位名称。
在煮药时,如何计算多少沸?没有文献讲到这个问题。笔者曾经想到可能是按药液表面起伏计算,起伏1次,即是一沸,起伏2次,即是二沸。但是如果火力稳定,药液起伏是不太区分得开来的。所以后来笔者按常理设想,提出大概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沸。第一种方法是当液面沸腾后,从炉灶下面撤火,这就是“一沸”。然后等到液面恢复平静,第二次加热至沸,第二次撤火,这是“二沸”。如此类推。第二种方法是将药液加热至沸,这时将药罐从炉灶上移开,此为“一沸”。待到液面平静以后,将药罐放回炉灶上,加热至沸后移开,此为“二沸”。如此重复第三次、第四次,即为第三沸、第四沸。
古代煮茶也讲多少沸,用多少沸控制时间长短。用多少沸控制时间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可以不让药液长时间沸腾,以减少药液挥发。其次可以大体保持药液较长时间处于沸腾临界水平,这是一个液态和气态的临界水平,可能对于提取药物某些功效成分具有特别的意义。
3.栀子大黄汤 医圣的《金匮要略》有一篇专门讲黄疸病的治疗。黄疸病的特征是“三黄”:身体皮肤发黄,眼睛发黄,尿黄。医圣有一个很形象的描述“身黄如橘子色”,身体皮肤像橘子皮的颜色一样黄。当然,这是颜色鲜明的发黄。也有一种黄疸,黄色是灰暗的。中医学把颜色鲜明的黄疸称为“阳黄”,把颜色灰暗的黄疸称为“阴黄”。
医圣用来治疗黄疸病的药方不少,其中有一个药方是栀子大黄汤。
栀子大黄汤方
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这也是一个以栀子命名的药方,这个药方可以看成是上面谈到的枳实栀子豉汤加味方。“加味方”是中医学的一个专门术语,意思就是在某个药方中又添加了药味的药方。比如桂枝汤,再加上龙骨、牡蛎两味药,就形成了一个桂枝汤的加味方,叫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青龙汤,再加上石膏一味药,就形成了一个小青龙汤的加味方,叫作“小青龙加石膏汤”。枳实栀子豉汤增加一味大黄,就成了栀子大黄汤。对于加味方的命名,医圣有时候采用借用原方名,有时候也不借用原方名。这个药方的名称,医圣就没有把它命名为“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
您可能看出来了,如果医生遇到一个病例,胸膈郁热,烦闷不安,腹部气滞、胀满,考虑用枳实栀子豉汤,但是接着又发现患者胃肠里面有宿食,腹胀满比较突出,甚至还有一些腹痛,大便也不容易排出来,那么这位医生就应该在枳实栀子豉汤里面再加上一味大黄。加上大黄,枳实栀子豉汤就成了栀子大黄汤。所以栀子大黄汤与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的组成是一样的,主治病症也都有心胸烦闷、烦乱。医圣把极其严重的心胸烦乱称为“心中懊”。患者心胸中极度烦乱,辗转反侧,坐卧不安。不仅烦乱,有些患者还会感到心中灼热、疼痛。
酒黄疸病也可以出现心中或热痛的症状。什么是酒黄疸?酒黄疸就是由饮酒过度引起的黄疸,也简称为“酒疸”,相当于酒精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认为酒是湿热物质的最典型的代表。酒含有水,但是酒不会结冰,人喝了酒以后身体发热,甚至脑子发热,烦躁狂乱,这就是因为酒含有热性能量。所以酒是湿热的混合体。人若喝太多的酒,身体里面的湿热就会很多,就会损伤身体,就有可能引起黄疸。栀子和大黄两味药物都能够清热除烦、清热除湿、泄热退黄。枳实、豆豉两味药物行气清热,发散湿热邪气,帮助栀子、大黄清热除烦、除湿退黄。
4.瓜蒂散 瓜蒂散是中医学中一个广为人知的催吐药方。不过这个药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临床应用都并不多。由于这个药方体现了中医的一种主要治法,它也用豆豉,所以这里我们还是要说上几句。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至。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乍一看,这个药方只有瓜蒂和赤小豆两味药物。再往后面看,原来它还用了豆豉。这是一个用来催吐的药方。治疗什么样的疾病要用催吐的方法呢?
人的疾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由正气失常引起的,一大类是由邪气引起的。如果疾病是由正气失常引起的,那就要治正气,或者是调理正气,或者是补益正气。如果疾病是由邪气引起的,那就要治邪气,用祛邪的方法,把邪气从人体去掉,这是一个总的基本原则。
引起疾病的邪气,有的位于人体的皮肤,有的位于人体的肌肉,有的位于人体的胸膈,有的位于胸膈、食管和胃,有的位于人体的肠道,有的位于人体的尿路。皮肤和肌肉属于人体的最外层,在人体最外层的邪气应该用发汗的方法,就近祛除,这样的治疗方法叫作“汗法”。因为肠道在胸腹腔的下方,所以在肠道的邪气应该用泻下的方法祛除,把邪气通过大便排除掉,这样的治疗方法叫作“下法”。在尿路的邪气应该用利尿的方法祛除,把邪气从尿道排除掉,这样的方法叫作“利小便法”。那么在胸膈、食管和胃的邪气应该如何祛除呢?应该用催吐的方法,把邪气从口腔排除掉,这是因为胸膈、食管和胃离口腔最近,距离最短,所以由口腔排出较为容易,或者说难度较小。这样的治法叫作“吐法”。
瓜蒂散是体现吐法的一个代表性药方,它通过诱发人体的呕吐反应,把位于胸膈,或者食管、胃里面的痰邪吐掉。瓜蒂的味道很苦,它的性质是寒的,有催吐的功用。赤小豆能够增强瓜蒂的催吐力量。为什么还要用豆豉,豆豉有什么作用呢?豆豉本来没有催吐的作用,而且豆豉是食物,有特别的香味,吃豆豉是不会引起呕吐的。但是很神奇的是,用豆豉煮出来糜汤,是不能加瓜蒂末和赤小豆末一起喝的,否则会让人产生较为强烈的呕吐反应。
当然,患者在服了瓜蒂散以后,也不一定都出现呕吐。如果没有呕吐,或者虽然出现了呕吐反应,但是吐出不畅快,吐出的痰涎少,没有很好地把邪气排出去,那就要增加药量,增加服药次数,直到出现畅快的呕吐为止。
需要指出的是,呕吐有可能损伤胃气,损伤人体正气,所以一旦出现畅快的呕吐,那就要停止给药。另外,对于那些身体虚弱的患者,出血和血虚的患者,不要用瓜蒂散。
5.治食躁方 《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讲菜、植物果实及谷物的禁忌,包括一些植物中毒以后的解救方法。其中记载了一个治疗食躁的小药方:“豉,浓煮汁饮之。”食躁是一种什么病症?食躁就是吃过饭以后,感到胸膈中出现难以言表的躁扰感觉,很不舒服,恶心,欲吐不吐。与栀子豉汤主治病症的“烦”相同。
食躁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其中有一种就是吃了某些不合适的食物,包括烹饪不当的食物,或者变质的食物,有毒的食物,引起食管或胃黏膜的损伤,以及人体的保护性反应,人体要通过呕吐将不合适的食物给吐掉。但是这种反应没有顺利完成,于是就出现了“食躁”症状。我们从治食躁方用豆豉,就可以看出豆豉有解食物毒的功效。医圣在《金匮要略》还讲到一个救治马肉中毒的方法,用的是豆豉和杏仁。也讲到没有开口的花椒不能吃,吃了会中毒。如果中毒了,可以“浓煮豉汁饮之”。这几条文字都告诉我们,豆豉具有解食物中毒的作用,能消除食物中毒引起的胃食管反应。
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得出来,栀子豉汤之所以能治胸中烦,效果不仅仅是来自栀子的清热除烦功效,也来自豆豉宣散热邪、清解食物之效。
【食宜】
作为传统美食,豆豉以其独特的鲜香美味,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豆豉既可当成菜肴的主要食材,也可以作为调味佐料,适合几乎所有的人吃。
如前所述,豆豉也具有清热解毒、除烦安神、宣泄开郁、发散邪气的功效。它可以用于四时感冒的治疗,晋代葛洪在他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有一个治疗感冒发烧、头痛身痛的方子,只有豆豉、大葱和生姜3味既是食物也是药物的成分,三物煮汤,趁热服下。直至现代,在民间还经常用姜和豆豉熬汤,治疗伤风感冒。
科学研究还表明,长期食用豆豉可以帮助食物消化,抗衰老,增强脑力,提高肝脏解毒功能,消除疲劳,预防癌症,减轻醉酒,解除病痛,防治骨质疏松等。正因为豆豉具有如此多的好处,所以很多专家也鼓励人们多食豆豉。
日本宫崎医科大学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常吃豆豉可以防治老年性痴呆,预防脑血栓的形成。研究表明,豆豉含有大量能溶解血栓的尿激酶,还含有一些能产生大量B族维生素和产生抗生素的细菌。
豆豉是发酵食材,它的蛋白质在发酵以后变得容易分解,产生氨基酸,其中存在的各种酵素还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帮助肠胃消化和吸收,构建健康肠道,增强人体免疫力。所以豆豉可以用来纠正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预防肠道感染。
这里顺便说说两种特别的豆豉:纳豆和天培。纳豆是日本细菌型豆豉;天培是印度尼西亚根霉型豆豉。这两种特殊的豆豉推动了豆豉从传统调味品向新兴功能食品的提升。
【食忌】
尽管豆豉鲜美可口,也具有多种有益的功效,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多吃。除药用的淡豆豉外,各种豆豉的含盐量都比较高。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每天食用盐不超过5克,包括食盐,以及味精、酱等各种调料中所含的盐分。没有经过特别加工的豆豉,通常只宜作小菜,不宜作小吃或零食。豆豉宜常吃,但不宜多吃。肝病、肾病、消化性溃疡患者不宜多食。
自然发酵的豆豉在生产时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或者影响豆豉的味道,甚至会有杂菌感染,混入有毒的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曾经发生过此类的中毒事件。
豆豉有很多种,如何挑选呢?营养师建议:挑选豆豉看配料表,配料表中食品添加剂一栏越少越好;营养成分表中看钠的含量,尽量选择钠含量低的豆豉。
【文化】
唐代文学家王勃,其文《滕王阁序》古今流传,享誉文坛。传说王勃在为滕王阁作序的时候,与中药豆豉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公元675年(唐上元二年),洪州(今南昌)都督阎某,在重阳节这一天为重修滕王阁落成而大宴宾客。这天,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恰好路过洪州,也受邀参加宴会。席间,阎都督展宣纸备笔墨,请文人学士为滕王阁作序。年少气盛的王勃欣然命笔,一气呵成,阎都督不由为其拍案称绝。翌日,他又为王勃专门设宴。连日宴请,阎都督贪杯又感外邪,只觉得浑身发冷,汗不得出,骨节酸痛,咳喘不已,胸中烦闷,夜不得寐。急得家人、幕僚四处寻医问药,请来了当时十多位名医诊治。众医虽然意见不一,但都主张以麻黄为君药。
谁知这个阎都督最忌麻黄。他说:“麻黄峻利之药,岂能乱用,况且我已年迈,汗出津少,用发汗之药,就同釜底添薪,不可,不可!”众医生面面相觑,一筹莫展。不用麻黄,如何解除表寒?
正在这时,王勃前来告辞。他听说此事后,不觉想起几天前自己在河旁遇到的一桩事情。那天,王勃见一位老翁正在翻晒大豆,问老翁大豆晒了作何用,老翁告诉王勃做菜用。王勃见晒场旁边还有两口大缸,里面装满用像汤药一样的液体。王勃问液体作何用,老翁告诉他缸里装的是用辣蓼、青蒿、藿香、佩兰、苏叶、荷叶和麻黄煮出来的汤,是用来浸泡大豆的。将浸泡过的大豆煮熟发酵,做成豆豉,就可以当成餐桌上的小菜了。
王勃抓了几粒豆豉,放在口中嚼了嚼,味道不错,一股清香直冲鼻窍。
王勃见众医束手无策,心想既然无法说服阎都督服用麻黄,那何不改用豆豉?古人不是曾用大黄豆卷代替麻黄,还美其名曰“过桥麻黄”吗?医生们采纳了王勃的建议,阎都督连服3天,疾病完全好了。疾病好了之后,阎都督又在滕王阁设宴感谢王勃,酬以重金。王勃说:“河旁老翁的豆豉深受百姓喜爱。都督若要谢我,请支持老翁扩大作坊,让更多的人能吃上他的豆豉,也不让老翁的技术失传了。”阎都督点头应允。
从此,豆豉行销大江南北,经久不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