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醋的性质是温的,还是凉的

醋的性质是温的,还是凉的

时间:2022-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一种观点认为醋的性质是热的。酒的热性成分主要是乙醇,醋并不含有乙醇。酒是苦酒的简称。医圣的药方,加水量与药材重量的比例平均为1∶7,也就是10克药材加70毫升的水。较轻的症状仅仅是双手和双脚不温暖,较重的症状是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小腿和前臂都是冷的,甚至整个胳臂和腿都是冷的,中医称之为“四肢厥冷”。

有一种观点认为醋的性质是热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概是因为醋的制作工艺与酒相似,也是以粮食酿造而成,醋也被称为“苦酒”,酒是温的,所以醋也应该是温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醋的性质是凉的。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醋与酒在人体引起的反应大不一样。酒是温热的,所以酒轻则令人微醺,面赤目赤,身体发热,重则可以醉人。生活中很少见到醋令人面赤,醺人、醉人的现象。酒的热性成分主要是乙醇,醋并不含有乙醇。人喝了酒之后,身体里面的热气会增加;而人吃了醋以后,却有去火、清热的效果。唐代医家孟诜《食疗本草》说:“大麦醋微寒,余醋并同。”意思是说,大麦醋是微寒的,其他的醋也一样。什么是“微寒”?微寒就是凉。中医药学把食物和药物的性质分为寒、热两类。热性大的称为“热”,热性小的称为“温”。寒性大的称为“寒”,寒性小的称为“凉”。这就是中药学讲的“四气”。如果既不寒,也不热,那就称为“平”。明代药学家、医学家李时珍认可孟诜“诸醋微寒”的观点。

孟诜为唐代医药学家,养生家,生于公元621年,卒于公元713年,享年92岁。他从年轻时就喜好医药,后来更精研食疗与养生术。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实践经验,他搜集了241种兼具医疗作用与营养价值的食品,编成《食疗本草》,这是我国第一部食疗学专著。孟诜有一句话讲得很好:“若能保身养性者,常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

由医圣的苦酒汤可以看出,醋有清热、利咽、敛疮的功效。

名医趣案

一位女性患者,年龄28岁,患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发热,咽痛5天,用抗生素及中药治疗之后,热虽退,但咽痛未见明显好转,并且出现了严重的声音嘶哑。检查她的咽部,看见扁桃体表面和咽后壁有几处溃烂。这个病例的表现与《伤寒论》讲的苦酒汤的适应证相符合,所以笔者给她开了医圣的苦酒汤,详细告诉她怎么操作。她回家就开始做苦酒汤,做好了就开始吃,第二天咽喉症状就出现明显改善。3天以后,咽痛、声音嘶哑、溃烂基本上消失了。

2.芪芍桂酒汤

芪芍桂酒汤方

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芪芍桂酒汤这个药方,粗一看只用了3味药物,其实它用的是4味药,苦酒也是它的一味药,所以医圣把它叫作“芪芍桂酒汤”,而不是“芪芍桂汤”。酒是苦酒的简称。

芪芍桂酒汤主治黄汗病,它的症状是身体浮肿,发热,口渴,出汗。汗的颜色是黄的,沾在衣服上,就像染上了中药黄柏的汁液一样,是明明亮亮的黄色。脉是沉的。这种病是怎么引起的呢?医圣说,这是因为患者在身体出汗的时候,用冷水洗澡的缘故。洗澡的水是冷水,不是温水。如果是温水,出汗不会骤然停止,该出的汗会继续流出,该散的热会继续散出,而不会停留在皮肤里面。那冷水就不同了。冷水一接触皮肤,汗毛孔立即就闭合起来,正在往外流的汗立刻就停住了,正在往外面散发的热气也不能散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皮肤里面就出现了大量的湿气。为什么皮肤里面会出现大量的湿气呢?这是因为第一,进入皮肤的冷水是湿,第二,停留下来的汗液是湿。湿气出现以后,它们与没能散发出去的热气混合在一起,就样就形成了湿热。湿热停留在皮肤,它们会向外蒸发、溢出,这样就引起了发热、浮肿、出汗,而且汗的颜色是黄的。由于身体有些浮肿,所以这个人的脉象也就显得沉在皮下了。

这个药方的煎药方法有些特别,把醋和水按1∶7的比例混合,作为溶媒煮其他3味药物。汉代度量衡的量值与今不同。汉代的1升合今约200毫升。1升醋,7升水,合起来是8升,约1600毫升。黄芪、芍药、桂枝3味药物合起来重11两。东汉的1两合今重约13.8克。11两重约151.8克。计算一下,这个药方加了将近10倍量的水。医圣的药方,加水量与药材重量的比例平均为1∶7,也就是10克药材加70毫升的水。本方加水量多于他的平均加水量,但仍然只煎出来3升,所以煎煮的时间就要长一些,这主要是为了把黄芪等3味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

这个方子里的桂枝是辛温的,具有较为突出的向外发散的力量,能够发散皮肤里面的湿气。按照中医学的原则,如果皮肤里面有了邪气,一般都应该用发散、发汗的方法去治疗,就近将邪气发散出去。《黄帝内经》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就是这个意思。黄芪在这个方子里面有什么作用呢?黄芪在这个方子里面既有消除皮肤水肿的作用,也有止汗的作用。在消除皮肤水肿的过程中,皮肤里面的湿热也会随着减少。芍药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常看得到的芍药花的根,有些芍药根是红色的,称为赤芍药;有些芍药根是白色的,称为白芍药。在医圣那个年代,医生对白芍药和赤芍药的使用是不加分别的。后来,大概是到了唐代以后,医生才开始把它们区别开来使用,一般认为医圣本方使用的应该是白芍药。白芍药也有止汗的作用。医圣对于出汗的病症,常常同时使用桂枝和白芍两味药。桂枝发散,芍药收敛,两味药物相反相成,既能够把邪气发散出去,又能够把汗给止住。

好了,现在应该说说醋了。醋在这个药方里面有什么作用呢?醋是酸味的,但是醋也有一些苦味,酸味能收敛,苦味能泄出,所以醋在这个药方里既有一定的止汗作用,也有泄出湿热的作用。

3.乌梅丸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川椒四两(去汗),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医圣的乌梅丸主治“蛔厥”。蛔厥是一种什么病?要知道蛔厥是一种什么病,先要知道“厥”的意思。厥指手足或四肢不温暖的症状。较轻的症状仅仅是双手和双脚不温暖,较重的症状是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小腿和前臂都是冷的,甚至整个胳臂和腿都是冷的,中医称之为“四肢厥冷”。

厥这个症状的发生原因和机制有多种。其中有一种情况是肠道感染了蛔虫,蛔虫在肠道里面由下向上窜动,导致人体的阴阳之气紊乱,阳气不能正常运行到身体的末端,也就是手足四肢,所以就出现了厥的症状。医圣把这种病症叫作“蛔厥”——由蛔虫引起的厥。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按照医圣的医疗经验,蛔厥这种病症应该用乌梅丸治疗。乌梅丸为什么能够治疗蛔厥呢?蛔虫对味道的反应有几个特点,得甘则动,得辛则伏,得酸则静,得苦则下。遇到辛味和酸味它就潜伏不动了,遇到苦味它就向下逃避。遇到甜味它就开始活跃起来。所以对付蛔虫就要用酸味、辛味和苦味的药物。乌梅丸黄连、黄柏很苦,细辛、桂枝、附子、当归、川椒、干姜6种药物都是辛味的,乌梅和醋是酸味的。所以乌梅丸能够有效地对付蛔虫病。乌梅丸在什么时候吃好呢?医圣说应该“先食服”,就是在吃饭之前吃。吃饭之前,胃肠处于相对空虚的状态,蛔虫正在等待食物,这个时候吃下乌梅丸,它能够充分作用于蛔虫,所以治疗的效果就会更好。

或许有人会问,蛔虫既然得甘则动,那么乌梅丸为什么还要用蜂蜜呢?乌梅丸的蜂蜜主要是作为赋形剂,与乌梅肉一起,把药物粉末黏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够做成药丸。当然,蜜的甜味对于蛔虫也有一点儿引诱作用,引诱蛔虫吃药。对于蛔虫来说,乌梅丸也是一种“糖衣炮弹”。

可见,在医圣药方里,醋又被用来抗蛔,它有安蛔止腹痛的作用。

名医趣案

相传在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有一次外出游医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犯病躺地上,肚子痛得打滚,华佗让人赶紧到路边的酒馆里找来“蒜齑大酢”。“酢”就是醋。蒜齑大酢就是捣烂的蒜泥放到醋里的一种食物调料,现在人们吃饺子都用这个调料。把蒜齑大酢找来之后,让那人喝下去3升。3升就是600毫升。那人喝下去以后不一会儿,肚子就不痛了。为什么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调料能够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因为大蒜是辛辣味道的,醋是酸味的;醋不仅仅是酸味的,它还有一点儿苦味。蛔虫得辛则伏,得酸则静,得苦则下,所以这人喝了蒜齑大酢之后,肚子就不痛了。据说后来这人还从大便排出了好多蛔虫。

【食宜】

醋作为一种食物调料,它适合绝大多数人食用。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调味品使用。不过如前所述,醋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可以用来对付咽喉疼痛、口腔和咽黏膜溃疡,它还有去除身体湿气、止汗、抗蛔和止腹痛等功效。当然,醋更可以用来帮助消化食物,或者消除某些食物中可能存在的某些毒性;由食物因素引起的嗳气、食欲不好、胃痛、胃胀、腹痛等症状,都可以用醋缓解。所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醋能“治心腹疼痛”“杀鱼肉菜及诸虫毒气”。

前些年,中国大地上起了一股“醋疗”风,掀起了一阵用醋进行养生保健的热潮。人们说醋泡食物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说它可以软化血管,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促进消化,增强胃肠道杀菌能力,降脂保肝,美容护肤,延缓衰老……于是人们把各种各样的食物用醋泡了吃,醋泡花生、醋泡黑豆、醋泡大蒜、醋泡辣椒……多种保健醋也应运而生。有人甚至把醋当作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