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脉元气和脏腑腧穴的关系

经脉元气和脏腑腧穴的关系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脉之元气,除了内以生气之元为根本外,其作用则是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四关,即本部及根部。这说明了十二经脉元气的作用影响,皆自四肢末端及于躯干、内脏。其中手、足三阴经脉之元气自肢端直接作用于本脏,然后注输出于背部五脏的俞穴,结聚于五脏的募穴。手三阳经的元气,不深入本腑,仅能作用于头面、躯干部外经循行所过处,其本腑之气皆自位在足三阳经合穴处别入,上合于手部的本经。

(一)经脉元气和脏腑的关系

他们归纳了十二经脉“标本”和足六经“根结”的关系,指出:十二经脉的本部及足六经的根部在四肢肘膝以下,而标部及结部都在头面和躯干,其中六阳经脉的标部在头面,六阴经脉的标部大都在各该经脉所属的胸腹部募穴或背腰部俞穴处。

经脉之元气,除了内以生气之元(即肾间动气)为根本外,其作用则是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四关,即本部及根部。背俞穴是脏腑元气注输所出的地方,腹募穴是脏腑元气募聚之处。六腑之气出于足三阳经,上合于手三阳经,具体地说,就是手三阳经所属的大肠小肠、三焦之气,皆是禀受了足阳明、足太阳之气后,上合于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的。

这说明了十二经脉元气的作用影响,皆自四肢末端及于躯干、内脏。其中手、足三阴经脉之元气自肢端直接作用于本脏,然后注输出于背部五脏的俞穴,结聚于五脏的募穴。足三阳经的元气除了作用于头面、躯干部经脉循行所过处外,一部分脉气由合穴处别入内脏,与六腑相通,然后注输出于背部六腑的俞穴,结聚于六腑的募穴。手三阳经的元气,不深入本腑,仅能作用于头面、躯干部外经循行所过处,其本腑之气皆自位在足三阳经合穴处别入,上合于手部的本经。

(二)经脉元气和腧穴主治规律的关系

由此,他们还归纳出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主治规律,由于手、足三阴之本在四肢,标在背俞与腹募,经脉元气直接作用于本脏,所以六阴经脉肘膝以下的穴位,一般均能治疗本脏病。

手三阳之本在上肢,标在头面,经脉元气不入内腑,所以其腧穴不能治疗本腑病,而只能治疗头面病。

足三阳本部的经脉元气,经六腑之合别入内腑,所以足三阳经在膝以下的腧穴,除一般都治疗头面病外,部分穴位,特别是“六腑之合穴”,还能治疗六腑病。

《灵枢·经脉》中记载的十二经病候,阴经的“是动所生病”中差不多均有本脏病的症状描述。六阳经脉中,手三阳的“是动所生病”仅反映了外经循行所过处的疾病,没有涉及大肠、小肠、三焦病。足三阳经中,足阳明有胃中寒热的病候记载;足少阳有口苦、善太息的胆腑病症状;足太阳虽然没有讨论到膀胱病,但是《灵枢·本输》篇中却补充说:“三焦者……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三)经脉元气与五输穴排列的关系

五输穴均自四肢末端向心排列,与经脉循行走向不完全一致,他们认为前者体现了经脉元气自四肢末端作用于躯干,渐入渐深的现象;后者则是营气循环的通路,所以顺逆相接,与五输穴排列不一致。

以上三个方面问题的阐释,体现了经脉元气说对提高和深化经络腧穴理论有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另外,对十二经脉同名经相接的关系,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交会关系,十二经脉病候的病理析解等,他们都作了深刻的阐发,为针灸教学和临床长期存在的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经络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在当年,如此重视经络学说,并加以研究、发展、应用于针灸临床的,陆氏伉俪实属第一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