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说家中窝藏的哮喘“帮凶”

细说家中窝藏的哮喘“帮凶”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中过敏原的增多“助长”了哮喘的发生。经调查,20%~30%的哮喘患者对蟑螂过敏。研究发现,家庭中蟑螂数在6月份最高,屋尘中蟑螂过敏原的含量在8月份最高。预防蟑螂过敏的措施无疑是杀灭家中的蟑螂,并彻底清除其尸体及排泄物,封闭蟑螂可能进出的通道或缝隙。送走宠物后,应尽快用吸尘器吸净毛毯,彻底清洗家具、地板、墙壁,以减少空气中飘浮的过敏原。真菌的过敏原来自其菌丝和孢子,孢子更为重要。

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中过敏原的增多“助长”了哮喘的发生。经专家研究,主要有以下5种:尘螨、蟑螂、宠物、真菌和花粉。

尘螨:与哮喘有关的尘螨主要有3种,屋尘螨、粉尘螨和宇尘螨,形态和致敏性基本相似。引起人过敏的是螨的尸体、肢体碎屑、蜕皮和粪小球,其分解产物附着在灰尘表面,随着患者的呼吸进入气管,产生变态反应,导致哮喘发作。尘螨生长发育最佳温度18~30℃,相对湿度70%~80%,在海拔1500米以上地区几乎不存在。一些患者的居住地从平原搬迁到高原后,哮喘症状明显缓解。在平原地区,初秋是尘螨生长繁殖最快的季节,这也是哮喘患者疾病缠身、频频上医院的原因。预防尘螨过敏最重要的手段是阻止尘螨的生长繁殖,我们曾将同样数量的粉尘螨分别放在特制的化学纤维棉纤维上,24小时后化学纤维上的尘螨几乎全部死亡,而在棉纤维上的大多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建议床垫、枕芯宜用化学纤维材质而少用棉纤维材质。房间应定期清扫,经常使用湿布擦拭尘埃或用带有过滤网的强力吸尘器吸除灰尘。

蟑螂:学名为蜚蠊,全世界已知室内蜚蠊约16种,常见有美洲大蠊、德国小蠊、东方大蠊、热带蠊、黑胸大蠊等,我国长江流域以黑胸大蠊为主。主要栖身于厨房、食品贮藏室、垃圾箱、壁橱、墙裂隙、地毯下等处。蟑螂的唾液、躯体、卵鞘、粪便等分解成小颗粒飘浮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引发哮喘。蟑螂粪便的致敏性较强。经调查,20%~30%的哮喘患者对蟑螂过敏。研究发现,家庭中蟑螂数在6月份最高,屋尘中蟑螂过敏原的含量在8月份最高。预防蟑螂过敏的措施无疑是杀灭家中的蟑螂,并彻底清除其尸体及排泄物,封闭蟑螂可能进出的通道或缝隙。食物要放入封闭的容器内,借此断绝蟑螂的食物来源。家中尽可能不放置纸箱、旧报纸或空瓶等杂物。

宠物:饲养狗、猫等宠物是哮喘较常见的诱因。30%~40%的美国家庭养有宠物,18%以上的哮喘患者对狗或猫过敏。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人自从饲养猫或狗后就发生哮喘,过敏原皮肤试验结果表明他们对宠物过敏。猫的过敏原大小约3微米,主要为唾液腺和皮肤皮脂腺的分泌物,也可以是雄猫的尿,可在空气中长时间存留。狗的过敏原可来自毛发、皮屑、唾液和肛周腺的分泌物。一旦发现哮喘是由宠物身上的过敏原引起,就应避免饲养。送走宠物后,应尽快用吸尘器吸净毛毯,彻底清洗家具、地板、墙壁,以减少空气中飘浮的过敏原。一般4~6个月后患者的哮喘症状就会逐渐得到改善。如果去探访有饲养宠物的朋友,回家时宜将外衣放在门外,并尽快清洗处理,以免将过敏原带进家门。

真菌:已经证明真菌能诱发哮喘。真菌的繁殖需有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室内真菌主要是曲霉菌和青霉菌属。常常隐居于老式居室,特别是阴暗、潮湿、通风不良的地下室,其次是盥洗间、厨房、家中空调机、加湿器等处。真菌的过敏原来自其菌丝和孢子,孢子更为重要。引起过敏的真菌孢子体直径一般在10微米以下,随气流被吸入下呼吸道而致病。

预防真菌过敏应尽量保持居室或作业场所干燥、洁净、向阳及通风良好。必要时可采用室内空气过滤器,以去除空气中99%以上直径大于2微米的微粒,包括真菌孢子。卧室或起居室内的陈设尽量简单、洁净,凡是年久未用的被褥、枕头、毯子、地毯等未经彻底清洗不要使用。卫生间及厨房墙壁、地面最好用瓷砖铺砌。枕芯最好用人造纤维材质,不宜用蒲绒、木棉、鸭绒等作为填充物,因为此类材料很容易成为真菌的滋生处,诱发哮喘发作。

花粉:花粉是大家熟悉的过敏原,包括树、牧草和杂草等植物的花粉,其颗粒的直径为12~60微米。花粉无香味、数量大、重量轻,传播面积广,可飘入千家万户。春天的风媒花粉多来源于树木,如松、柏、杨、柳、梧桐、桦树等。这些树木花粉在空气中飘散时间较短,引起的症状也较轻。晚春和初夏的风媒花粉多来源于牧草,夏末和秋初的风媒花粉多来源于杂草类。我国以蒿草最常见,其次是葎草、藜草,杂草类中以豚草花粉的致敏性最强。这些花粉飘散时间长,引起的症状也较重、持续时间较长(一个月以上)。

花粉主要的致敏原为蛋白质。花粉过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有鲜明的地区性。我们遇到一些患者诉说其在北方发病严重,而迁居南方后病情明显减轻。预防花粉过敏主要应避免与花粉接触,可在发病季节前暂时移居至致敏花粉较少的地区,或在室内安装过滤空调装置或空气过滤器,使生活环境内空气中花粉含量降至最低限度。

(许以平)

○摘编自《大众医学》2002年第5期 (整理:郭胤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