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内药物分析的发展

体内药物分析的发展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药理学和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均涉及体内药物浓度和机体药物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药物的体内过程等内容。随着体内药物分析研究的开展,专业研究队伍的扩大,公开发表在专业杂志上的与体内药物分析相关的论文成果不断增加。这些教材的出版进一步促进了体内药物分析这门学科的发展。同时,随着色谱联用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体内药物分析得到了飞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在药学领域产生了两个新的学科:临床药理学和生物药剂学。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其内容包括临床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临床药理学和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均涉及体内药物浓度和机体药物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药物的体内过程等内容。此外,药代动力学自20世纪30年代提出后,在20世纪60年代重新得到重视。这几个学科的共同特点都是涉及到体内药物浓度的测定,这就促进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体内药物分析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初期,体内药物分析在国外开始建立。20世纪70年代,体内药物分析主要适用于血药浓度监测。20世纪80年代,体内药物分析这门学科开始正式形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色谱分析技术和其他分析技术的发展,体内药物分析飞速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国内体内药物分析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发展较慢,主要原因是由于分析手段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由于色谱技术特别是HPLC的应用,体内药物分析的发展开始加速。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HPLC的普及以及联用技术的应用,体内药物分析在我国发展迅速。在高等教育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开始在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中开设体内药物分析课程。目前,除上述两所大学,还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院校相继开设了体内药物分析课程。随着体内药物分析研究的开展,专业研究队伍的扩大,公开发表在专业杂志上的与体内药物分析相关的论文成果不断增加。此外,关于体内药物分析的专著不断出版。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率先出版了南京药学院吴如金教授编写的《体内药物分析》,随后,陈刚主编的《治疗药物监测》、陆明廉主编的《血药浓度测定与临床应用》和曾经泽主编的《生物药物分析》相继出版。特别是2000年以后,有多部体内药物分析的教材出版,如李好枝主编的《体内药物分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张君仁主编的《体内药物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姚彤炜主编的《体内药物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2,第二版2012)以及李好枝主编的《体内药物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这些教材的出版进一步促进了体内药物分析这门学科的发展。同时,随着色谱联用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体内药物分析得到了飞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