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人体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为用,在病机上相互影响。鼻是人体的官窍之一,位于头面正中,与肺密切相关;鼻又位于头面部,而“头为诸阳之会”;鼻与全身经脉相通,即“鼻通十二经脉和五脏六腑”。因此,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作用,鼻腔给药可治疗全身病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鼻黏膜是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药物可有两种方式穿过黏膜:一是通过黏膜中的脂质载体通道,二是通过水溶性细胞间隙。
人体的鼻腔长度约为12~15cm,容积大约在15mL左右。鼻腔除鼻前庭、鼻腔嗅膜及鼻甲前一小区域外,均为具有纤毛上皮的黏膜,大大增加了药物吸收的有效表面积,鼻黏膜的总表面积大约为150cm2。前庭部是邻近外鼻孔的部分,黏膜表面为复层扁平上皮,近外鼻孔处为角化型上皮,其余为未角化上皮,固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近外鼻孔的黏膜含鼻毛和皮脂腺,鼻毛无立毛肌。呼吸部的面积较大,占鼻黏膜的大部,包括下鼻甲、中鼻甲、鼻道及鼻中隔中下部等黏膜,生活状态的黏膜呈淡红色,表面为复层或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较多,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有较多黏液腺、浆液腺和混合腺,分泌物经导管排入鼻腔,与上皮内杯状细胞分泌物共同形成一层黏覆于纤毛上。鼻腔黏膜较薄,其厚度约为2~4mm,正常生理情况下,认为鼻腔黏液的平均pH值在5.5~6.5。鼻黏膜血管丰富,鼻黏膜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静脉窦、动静脉吻合支以及淋巴网络,黏膜上皮毛细血管及腺体周围毛细血管的内膜具有网格样的孔隙,使血管与组织之间容易进行体液及物质交换。
鼻黏膜表面的纤毛的摆动,在对鼻黏膜表面物质清除的同时,也对药物在鼻腔内停留时间具有影响。一般药物的滴液停留时间为20~30min。鼻腔分为鼻前庭、嗅区和呼吸区三个区域,不同部位黏膜细胞的组成及细胞结构特点不同,因此对药物的吸收通透性有显著差别。其中鼻前庭位于鼻腔开口处,鼻黏膜前部面积约为10~20cm2,而其黏膜表面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几乎无吸收功能,所以它对于药物的鼻腔吸收作用不大。嗅区为鼻腔顶部上鼻甲平面以上包括鼻中隔相应的部分,紧贴筛板之下,面积约10cm2,药物可以绕过血脑屏障进入神经中枢系统,通过嗅部黏膜沿着嗅神经进入脑脊液和大脑。呼吸区的鼻腔面积约130cm2,其黏膜富含毛细血管,药物可由此吸收进入体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