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研究中医中药治疗血吸虫病

如何研究中医中药治疗血吸虫病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央政府指示在七年内消灭血吸虫病,并指出在消灭血吸虫病工作中,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号召中西医团结合作,大力开展研究中医中药治疗血吸虫病,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中医中药治疗血吸虫病是完全可能的。目前各地已开始运用中医中药及民间验方草药治疗血吸虫病,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如何研究中医中药治疗血吸虫病

中央政府指示在七年内消灭血吸虫病,并指出在消灭血吸虫病工作中,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号召中西医团结合作,大力开展研究中医中药治疗血吸虫病,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中医中药治疗血吸虫病是完全可能的。虽然在中医药文献中没有血吸虫病的记载,但是该病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产中和一切疾病做斗争,实践经验积累起来的中医学遗产是非常丰富的。中医中药治疗血吸虫病的经验,也和中医其他治疗经验一样,蕴藏在中医药文献中和分散地掌握在各地中医师手中。也有一部分流传在广大民间,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不过尚未加以集中总结而已。通过这次中西医紧密团结合作,展开血吸虫病治疗的研究发掘、总结提高,将来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贡献于人类的。

大家都知道,中医中药的理论体系和现代医学有所不同。中医诊断是根据病人的体征,运用辨证施治,所以中医诊断的病名都是证候名。中医治疗重视证候而往往不问病原。中医治疗的特点主要是调整机体的平衡失调,例如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方法来解除病理生理机能的障碍。中医中药治愈疾病的道理,是直接治疗机体的本质,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体内的抵抗力,可能因而间接地消除了病原。所以研究和找寻治疗血吸虫病的中药,应结合中医的方法来研究,不必局限于现代医学一般研究的方法。

“按照中医方法使用中药”这句话是正确的,如果有意识地去寻找哪些中药能杀灭血吸虫是有困难的,应该按照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来应用中药。中医认为鼓胀的治其鼓胀,认为癥积痞块的治癥积痞块,认为瘀血的祛其瘀血,认为寒证的用温药,热证的用涼药,虚证用补剂,实证用泻剂,完全根据中医理论,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解除病人的疾苦,恢复病人的劳动力,把疾病治愈。河北省石家庄市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就是一个成功的事例。研究中医中药治疗血吸虫病,也应该从多方面吸取群众的经验,从各种各样的方法所治愈的病例中,推广其最著者,总结其最好者,得出完全治愈的病例。那时不难进一步有目的地来进行实验研究,追究其所以能治愈血吸虫病的缘故。这里必须指出:不要误会以为这样做是拿病人做实验,须知中医中药是数千年来久经实践的疗法,何止亿万人的亲身体验。

目前各地已开始运用中医中药及民间验方草药治疗血吸虫病,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例如浙江省的腹水草和瞿麦复方,扬州市的龙虎草,上海市及无锡市的虫笋、葫芦,苏州市的天平一枝香,苏州吴县的生鹅血,常州市的荜澄茄,安徽省的半边莲等。以上种种仅不过是一个初步的开端。相信中医学对治疗血吸虫病的有效良方,在中西医紧密配合下,边治疗、边研究,必有更多更好的发现。而这些初步发现也给我们对中医中药治疗血吸虫病指出了新的途径。

龙虎草是扬州市的一位叫做吕同友的经验方,用的是新鲜龙虎草根,每回用到五至六两,服后一至二小时,即发生呕吐和腹泻,接着腹水就逐渐消退了。经他治愈的腹水症已不少,其中有两例因血吸虫病所致腹水的患者,被他治愈后,大便检查虫卵由阳性转为了阴性。经调查,一位名卞敬来,另一位为宫怀发的爱人,现在都健在,并已恢复了生产劳动能力。目前,扬州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已聘请这位吕同友同志来所,向他学习采用龙虎草的治疗方法。

天平一枝香是苏州市郊区善人桥一位中医的经验良方。具体方法为一边用俗名“天平一枝香”的草根磨成粉末吞服,一边用此草的茎叶煎水代茶喝。该植物产于苏州天平山,服用后也有呕吐下泻等症状,但是消水除胀的效果很好。这位中医在苏州郊区开业,嘉兴松江一带血吸虫病流行区的腹水患者成群结队地用船载来求他医治,他每天要看七八十号病人。这些都说明了他的治疗方法确实有一定的效果。苏州市的血吸虫防治工作者正在向他学习。

【橘泉按】经过植物鉴定,龙虎草与天平一枝香均为大戟科的京大戟,可能和中药店的红芽大戟是同类植物。红芽大戟是中医常用的中药,《神农本草经》记载:红芽大戟“主治蛊毒,十二种水,腹内急痛,积聚等”;《大明本草》谓“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癥结”;张洁古《活法机要》曰:“治腹大如鼓,用红芽大戟一斤,大枣一斤,加适量之水,煮至汤干,去大戟,食枣,自少至多,以泻下为度,不尽剂而愈云。”大戟内服会刺激胃肠黏膜,容易引起呕吐,张洁古用大枣煮服的方法,可以减少刺激,很值得仿效。

虫笋、葫芦是上海传来的民间验方,经无锡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试用于23例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患者,认为利尿作用很显著。葫芦的利尿作用亦有古人经验的记载。陶弘景《名医别录》云:“葫芦利水道。”杨起《简便方》用“亚腰葫芦,治腹胀黄肿,十余日即愈”云。“虫笋”是虫蛀的竹笋,此物供应较困难,但一般的竹笋均有利尿的记载。《食医心镜》云:“苦竹笋,利水道,下气化痰。”《名医别录》云:“诸竹之笋,甘微寒无毒,主治消渴,利水道。”如果虫笋办不到,改用一般竹笋或笋干,当亦可以的。

生鹅血这一单方初发现于苏州市木渎镇。据说有一位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脾肿大、腹部胀满,身体衰弱消瘦。有人传给此方,饮用生鹅血,每日一杯,黄酒冲服,不久居然治愈。吴县甪直一医师如法试用于同样患者数十人,果然效果显著,肝脾缩小,营养状况改善,大部分恢复了劳动能力。其中有4例,经检查虫卵已转为阴性。鹅血缺乏时,改用鸭血或鸡血,同样有效。这个单方,本草书上也有记载。陶弘景《名医别录》云:鹅血,主治“射工毒”。巢氏《诸病源候论》云:“江南有射工毒虫,夏月在水内,人入水洗浴或遇牛马等,含沙射影便病,初得病时或如伤寒。”李时珍云:“鹅血能解药毒”;《普济良方》云:“治痞块,用鹅血生饮之,能消减于无形”云云。鸭血,《名医别录》记载:“乘热饮之,能解诸毒并治射工毒。”又《事林广记》:“白鸭血乘热饮之,解百蛊毒。”《外台秘要》云:有“鸭头丸,治阳水暴肿,烦躁喘急,小便涩,用葶苈子、汉防己研细,以绿头鸭之血,同鸭头合捣为丸,服之其效如神”云。又摘玄方:用“野鸭血,解桃生虫毒,乘热饮之甚效”;《中国医学大辞典》云:“南方有桃生蛊毒者,人中其毒,则发胸腹胀痛。”鹅血、鸭血,在本草书上有这样类似的记载是值得我人注意的,今后在临床上应做进—步研究。且这些禽类生血既有营养价值,又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试用。

中医中药对血吸虫病各期症状的治疗药方也是很多的。例如,依据张仲景《伤寒论》的治疗规律,以柴胡汤类治往来寒热,白虎汤治高热烦渴,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等治热痢血痢,五苓散类之利尿,桃仁承气汤、抵当汤类之下瘀血,陷胸汤类之治心下结实痞满,栀豉汤类之治心中懊烦躁,茵陈栀子汤类之治黄疸,乌梅丸之治虫厥,当归四逆汤之治贫血厥冷,四逆汤类之治虚寒症状。不拘何种类型,都有相当的治疗方剂。对于血吸虫病展开中医中药治疗,应充分发挥中医固有的经验,根据中医方法使用各种各样的中药治疗,走群众路线,吸取广大中医师的经验,在中西医团结合作、紧密配合下进行研究、检查、治疗、观察、总结,相信一定能得出最好的疗法。

研究中医中药,离不开下列的三条路线,即:①祖国医药文献的记载,②各地中医师掌握的经验,③人民群众中流传着的验方草药。我们寻找治疗血吸虫病的方药,除了②③两项外,首先是积极研究中医学文献。因为书本上的记载都是古代医师和群众的经验。应该重视发掘。

现在笔者以个人主观的理解,根据历代诸家本草的记载,举例提出数种中药和方剂,以供大家研究参考。

1.阿魏:《唐本草》云:“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癥积,下恶气,除邪鬼蛊毒。”中医经验以阿魏为消痞块要药,文献中有很多用阿魏为主药的处方,有外用者,亦有内服者。经验上对于肝脾肿大有效。

2.芦荟:《开宝本草》云:“……疗五疳,杀三虫。”唐甄权云:“单用杀疳蛔”;李时珍云:“芦荟乃厥阴肝经药也,其功专以杀虫清热”;苏颂云:“研末敷龋齿甚妙。”中医经验,芦荟常用为泻肝药,又为通经药,用作泻肝火,治虫积,成方有“朱砂芦荟丸”,主治黄疸便秘

3.鬼箭羽:一名卫矛,《神农本草经》云:“除邪,杀鬼毒,蛊疰”,《名医别录》云:“中恶腹痛,去白虫,消皮肤风毒肿”,《大明本草》云:“破癥结,杀腹脏虫,通月经”。中医经验,鬼箭羽为通经去瘀、杀虫、泻下之药。

4.芜荑:《神农本草经》云:“主治五内邪气,散皮肤骨节中淫淫温行毒,去三虫,化食”;《名医别录》云:“逐寸白虫”;《蜀本草》云:“主积冷气、杀中恶蛊毒诸病。”中医经验,芜荑为杀虫要药,并有缓下作用。

5.槟榔:《名医别录》云:“消谷逐水,除痰澼。杀三虫、伏尸、寸白”;唐甄权云:“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胸中气,下水肿,治心痛积聚”;《大明本草》云:“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癥结”;李时珍云:“治泻利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疬。中医经验,槟榔能治多种寄生虫病,对蛔虫、绦虫、姜片虫、钩虫等均有效,并有缓下及利尿作用。

6.木香:《神农本草经》云:“治邪气、辟毒疫、温鬼……”;《名医别录》云:“消毒杀鬼精物,温疟、蛊毒……”;唐甄权云:“九种心痛,积年冷气,痃癖癥块胀痛,壅气上冲,烦闷羸劣……”。中医经验,木香常用为治腹胀下痢之要药。

7.姜黄:《唐本草》云:“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大明本草》云:“治癥瘕血块,通月经,治扑损瘀血”;苏颂云:“祛邪辟恶,治气胀、产后败血攻心。”

8.郁金:《唐本草》云:“主治血积,下气、破恶血……”;甄权云:“单用治女人宿血气心痛、冷气结聚,亦治马胀,李东垣治肠毒入胃,下血频痛”;李时珍云:“治血气心腹痛,癫狂蛊毒。”

9.蓬莪术:《开宝本草》云:“主治心腹痛,中恶疰忤,鬼气霍乱冷气,吐酸水,解毒,又疗妇人血气结聚,丈夫奔豚”;甄权云:“破痃癖冷气,以酒醋磨服”;王好古云:“通肝经聚血”;《大明本草》云:“通月经,消瘀血,止扑损痛,下血,及内损恶血。”

姜黄、郁金以及蓬莪术都是蓑荷科郁金属植物之根。据范行准氏考据认为,血吸虫病可能是我国古时之蛊病,并谓古以蓑荷治蛊病,然则以上三种对血吸虫病治疗有研究的价值。且姜黄、郁金均含姜黄素,能利胆,并对肝脏有解毒作用。中医经验,郁金治瘀血心腹痛、黄疸肝胀。蓬莪术消坚块、治血气胀痛。

10.泽漆:《本草纲目》云:“治皮肤热,水气腹胀大,面目四肢浮肿,丈夫阴气不足。”《名医别录》云:“利大小肠,明目轻身。”唐苏恭云:“主治蛊毒。”《大明本草》云:“止疟疾,消痰水,退热。”中医经验提示,泽漆为极有效之利尿药,用以治腹水或瘰疬等症,民间用其治疗疟疾,也用来治痢疾。《乾坤秘韫》:“治水气蛊病,用生鲜猫儿眼睛草晒干为末,枣肉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二丸,白汤化下,日二服,觉腹中暖,小便利为度。”《太平圣惠方》:“治十种水气,用泽漆十斤,夏月取嫩茎叶入水一斗,研汁去渣,将汁慢火熬如饴,每日空心温酒调服一匙,以愈为度。”猫儿眼睛草为泽漆之土名,尚有灯台草、五风草、绿叶绿花草等名。此物是大戟科泽漆属肉质多汁的植物,春夏之间,田野遍地自生,茎柔如马齿苋,缘叶如苜蓿叶,倒卵形,黄绿色,颇似猫睛,顶端五叶轮生,顶叶间分抽小茎五枝,每枝缀小花,绿黄色,复有小叶承之,花状类“灯台”,花茎五枝轮生整齐,故有“灯台”“五风”“绿叶绿花”“猫儿眼睛”等名。

笔者曾将新鲜泽漆捣后取汁,慢火上蒸发水分待干,呈干膏状,略加茯苓细粉,搓成丸如黄豆大,每回三丸,日二至三回,取其利尿消肿之作用治疗水肿腹水,效果颇著,并无呕吐、泻下等反应。

杨华亭《药物图考》云:瘰疬外贴药膏,处方为鲜泽漆2130克,鲜芫花根5330克,切研入锅熬烂,去渣,再熬浓,另用降香180克,蓖麻子60克,铜绿30克,孩儿茶60克,杏仁60克,麻油1060毫升。先将麻油熬去水分,再入降香、蓖麻子、孩儿茶、铜绿、杏仁等,炸枯,过滤后,与泽漆、芫花根汁合并入锅,再加松香120克,慢火熬至成膏为度,贴颈项瘰疬,不论已溃未溃,均效。

泽漆、芫花均有利水之效,并能治瘰疬,外用或内服均有显著功效,其作用机理有赖于今后的研究。

11.马鞭草:陈藏器《本草拾遗》云:“癥瘕、血瘕、久疟、破血、杀虫。”《大明本草》云:“治血气肚胀,女子月候不匀,通月经。”《千金方》用治“痰疟寒热”;《卫生易简方》用治“鼓胀烦渴,身干黑瘦”;《肘后备急方》治“大腹水肿”;《医方摘要》治“赤白下痢”等,都用一味马鞭草。

12.《六科准绳》:木香散:主治单腹胀。

木香、青皮、白术、姜黄、草豆蔻各半两,阿魏、荜澄茄各一两。以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20丸,日2~3回。

13.《卫生宝鉴》:见丸:治积聚坚大久不消者。

附子、鬼箭羽各三两,木香、槟榔各二两五钱,水蛭一两(炒),荆三棱五两,桃仁二两,大黄二两。以上研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食前温酒送服。

14.《六科准绳》:积块丸:治癥瘕积聚痞块,难消难化,腹胀,或虫积疼痛,皆能取效如神,不伤元气。

荆三棱、蓬莪术(各用醋炒)、自然铜、蛇含石(各烧红醋淬,如是者七次),以上各二两;雄黄、蜈蚣(焙炸),以上各一两二钱;木香一两五钱;铁华粉(用米醋炒)一两;朱砂、沉香各八钱;冰片五钱;芦荟、天竺黄、阿魏、全蝎,以上各四两。上药共研为极细末,用雄猪胆汁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8分,重者用一钱,空腹时黄酒送服,块消即止,不必尽剂。

15.《证治准绳》:治腹胀如鼓,青筋浮起,坐卧不得者。

丁香、木香、沉香、砂仁、青皮、槟榔、陈皮、蓬莪术、草果、牵牛子各一两,粉霜、煨肉果各一钱,茯苓、人参各五钱,大蒜二百瓣。上药共研极细末,用生大蒜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7丸,渐加至15丸;食后服,忌咸酸鱼酢、茶酒、生冷之类,只可食淡白粥百日。

16.《全婴方论》:治五疳八痢,面黄肌瘦。

大干蟾蜍一个,焙研细,皂角一钱,烧存性,蛤粉三钱,麝香一钱,为末,米糊为丸如粟米大,每次空心米饮下30粒,日二次(此为小儿量,大人可加倍)。

17.《万病回春》:治血鼓方:“腹胀如鼓,周身老黑色,皮内有紫黑斑点者是。”

雄猪肚一具,茜草一两、雄鸡矢白四两(炒焦)、紫背浮萍一两、老丝瓜筋半条,共装在猪肚内,用线缝好,煮熟,去药,将肚切片,仍入原汤内,再加蚂蝗一条(烧枯存性),干漆三钱(煅令烟尽),炒虻虫、真花蕊石、真血竭各三钱;红花、降香各五钱;甘遂、大戟(如面裹煨)、芫花(醋炒)各二钱。文武火煮透,去药食肚与汤,分作2~3次服;服后以大便下黑水数次为验,其鼓自消。严禁盐酱120天。

研究中医中药治疗血吸虫病是一项新的工作。以上所举出的中药和成方是根据古代记载,参以笔者个人经验,认为理论上比较接近的,但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我们今后在治疗工作中,当有更可靠的方药发掘出来,这里仅不过初步搜集一些材料,以供大家研究时参考。

[《中华医学杂志》1956年42(4)(第42卷第4期)

296-298、3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