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苏中医治痰注重健脾调肝痰

江苏中医治痰注重健脾调肝痰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治瘀务必疏肝调气 高脂血症血瘀的形成与肝失条达关系密切,肝气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本型以血瘀标实为主,多见于高脂血症中期。此时多是高脂血症后期,常见以下证型及治疗。在高脂血症发病过程中,有偏于痰,有偏于瘀,但以痰瘀同病较多见。总之,化痰祛瘀作为一基本治则,贯穿于治疗高脂血症的全过程。

[《江苏中医药》]

1.治痰注重健脾调肝 痰的生成与五脏六腑的整体功能失调有一定关系,但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胃受损,健运失司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肝阳、肝风易夹痰上犯清窍形成晕、痛。因此,治痰必须与健脾调肝相结合,临床上常见以下证型及治疗。①痰浊内阻型:症见头晕,头重如裹,胸脘痞闷,肢体沉重,平素嗜食肥甘,久坐多卧,多形体肥胖,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本型以痰浊标实为主,多见于高脂血症初期或中期。治宜健脾燥湿,化痰降浊。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涤痰汤加减治之。②肝阳夹痰型:症见头晕胀痛或头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素体肝阳偏旺,遇劳、恼怒加重,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本型以肝阳上亢标实为主,多见于高脂血症初期或中期。治宜平肝潜阳,化痰降浊。常用天麻钩藤饮、清气化痰丸加减治之。③肝风挟痰型:症见眩晕欲仆,头痛如掣,肢麻振颤,手足蠕动,语言不利,步履不正,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本型以肝风内动为主,属本虚标实,多见于高脂血症中期或后期。治宜滋阴潜阳,化痰熄风。常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治之。④痰热内扰型:症见头晕目眩,口苦,食少呕恶,烦躁不寐,惊悸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本型以痰热扰心为主,多见于高脂血症中期。治宜清热化痰,宁心和胃。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之。

2.治瘀务必疏肝调气 高脂血症血瘀的形成与肝失条达关系密切,肝气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治瘀必须与疏肝调气相结合,以期达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之目的,临床上常见以下证型及治疗。①气滞血瘀型:症见头晕头痛,疼痛如针刺样,面色晦暗,眼眶发黑,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本型以血瘀标实为主,多见于高脂血症中期。治宜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②气虚血瘀型:症见头晕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汗出,面色无华,舌淡暗苔薄白,脉细涩。本型系本虚标实,以气血亏虚为主,多见于高脂血症的后期或中风后遗证。治宜益气补血,化瘀通络,常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

3.痰瘀同治,调理肝脾肾 痰瘀的产生与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在疏肝健脾同时,应注意调肾。若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炼津为痰,痰阻脉络;肾阳衰微,不能温煦脾土,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阻脉络,二者均致瘀血内生。此时多是高脂血症后期,常见以下证型及治疗。①肝肾阴虚型:症见形体多不肥反瘦,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肢体麻木,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记忆力减退,舌红少苔,脉细数。本型系本虚,以肝肾阴血亏虚为主。治宜补益肝肾,养阴化瘀。常用杞菊地黄汤、地黄饮子加减治之。②脾肾阳虚型:症见头晕头重,面色白,神疲乏力,形寒肢冷,面肢浮肿,纳呆便溏,夜尿频多,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沉弱。本型系本虚标实,脾肾阳虚,湿浊痰瘀互结。治宜温补脾肾,化痰降浊利湿。常用济生肾气丸、实脾饮加减治之。

在高脂血症发病过程中,有偏于痰,有偏于瘀,但以痰瘀同病较多见。痰瘀同治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别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孰主孰次、孰急孰缓等以区别对待。以痰证为重为急,当以治痰为主,反之亦然。有因痰致瘀,则以治痰为先,兼顾治瘀;若因瘀致痰,则以治瘀为先,兼顾治痰。总之,化痰祛瘀作为一基本治则,贯穿于治疗高脂血症的全过程。对活血化瘀药无效的“瘀证”,治疗中宜加化痰药;而对化痰无效的“痰证”宜加用活血化瘀药,以求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还应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选用具有降脂作用的药物,如大黄、何首乌、山楂、决明子、泽泻、丹参、黄精、蒲黄等以提高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