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阴经病证治二条

太阴经病证治二条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阴之脏为脾脏,风为阳邪。脾主运化,将精微物质输送至四肢,而风邪为病常可累及四末。所以风邪侵及太阴经,会出现四肢烦热而疼痛的表现。桂枝汤甘辛入阴,故亦能发散太阴之邪。太阴病见浮脉有两层意义:第一,风邪中于太阴经,则见浮脉;第二,邪由阳经传至太阴,随后又反传回阳经,也可见浮脉。桂枝汤味甘而辛,能入阴经,所以也能发散太阴经之邪。

伤寒论原文】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伤寒贯珠集】

此太阴自中风邪之证,不从阳经来也。夫太阴,脾也。风,阳邪也。脾主行气于四肢,而风淫为末病。故太阴中风,四肢烦热而疼痛也。脉阳微阴涩而长者,阳无病而阴受邪,而涩又为邪气之将衰,长为正气之方盛,正盛邪衰,故为欲愈。

【白话解】

这是太阴经自感风邪的证候,而不是邪从阳经传来的。太阴之脏为脾脏,风为阳邪。脾主运化,将精微物质输送至四肢,而风邪为病常可累及四末。所以风邪侵及太阴经,会出现四肢烦热而疼痛的表现。脉浮取见微、沉取见涩而长,提示表无病而里受邪,脉涩又提示邪气即将衰减,脉长表明正气开始充盛,正盛而邪衰,所以病将痊愈。

【伤寒论原文】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贯珠集】

太阴脉浮有二义:或风邪中于太阴之经,其脉则浮;或从阳经传入太阴,旋复反而之阳者,其脉亦浮。浮者,病在经也。凡阴病在脏者宜温,在经者则宜汗,如少阴之麻黄附子细辛,厥阴之麻黄升麻皆是也。桂枝汤甘辛入阴,故亦能发散太阴之邪。

【白话解】

太阴病见浮脉有两层意义:第一,风邪中于太阴经,则见浮脉;第二,邪由阳经传至太阴,随后又反传回阳经,也可见浮脉。脉浮,提示病在经表。三阴病邪在脏者宜用温法,邪在经表则宜发汗,如少阴病篇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病篇的麻黄升麻汤之类。桂枝汤味甘而辛,能入阴经,所以也能发散太阴经之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