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系统辨证脉学指导下的痰湿阻滞型眩晕的诊治

系统辨证脉学指导下的痰湿阻滞型眩晕的诊治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眩晕是以目眩与头晕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眩晕可由多种原因引发,其中痰湿阻滞在临床中颇为常见。现结合系统辨证脉学对痰湿阻滞型眩晕的临床诊治进行简要论述。在临床中,若患者脉象中有“滑”“稠”“短”等脉象特征并出现眩晕等一系列症状,在排除了其他相关性疾病的基础上便可诊断为痰湿阻滞型眩晕。针对水饮偏重的眩晕症状,可选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进行治疗。

主讲人 邱志皓

眩晕是以目眩与头晕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摇晃、旋转,站立不稳。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眩晕可由多种原因引发,其中痰湿阻滞在临床中颇为常见。现结合系统辨证脉学对痰湿阻滞型眩晕的临床诊治进行简要论述。

一、病因病机

对此类眩晕的论述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此二书并无眩晕之病名,但从其症状描述来看,与现在的痰湿阻滞型眩晕颇为相似。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第六》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也有类似论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其中的“身为振振摇”“目眩”均是水饮阻滞中焦,清阳不升所致眩晕的临床表现。金元医家李东垣认为素体脾胃虚弱,水湿运化不及,痰浊上逆发为眩晕。他在《兰室秘藏·头痛》中谈到:“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眼黑头眩,内虚风作,非天麻不能除。”朱丹溪更是强调“无痰不作眩”之说,如《丹溪心法·头眩》曰:“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痰湿者。”从上述医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仲景重视水饮之邪在眩晕中的致病作用,金元医家更重视痰浊的致病作用。水饮和痰浊虽同属湿邪,但致病途径又有所不同。水饮之邪大多停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脑窍失养发为眩晕;痰浊之邪随气而动,上蒙清窍而眩晕发作。

二、临床表现

眩晕,倦怠,或头重如蒙,胸闷,或时吐痰涎,少食多寐,舌体胖大,舌苔浊腻或白厚而润等。亦可兼见心下逆满,心悸怔忡,或兼头目胀痛,心烦而悸,口苦尿赤,舌苔黄腻等症。

三、系统辨证脉学下的脉象要素特征湿为阴邪,重浊而黏腻,水饮痰浊留滞体内,其脉象要素表现如下。

(一)整体脉象要素

下:水湿痰饮乃为阴邪,其性趋下,脉象可延长至正常尺部之下,向手肘方向延伸。但这并非绝对,也有脉象不表现为“下”,甚至因为气机运行不利,推动血液运行力弱,表现为脉“短”。

柔:水为至柔之物,充斥脉管内外,自然使脉管壁的张力减小。但物极必反,水湿之邪过盛,导致局部组织气血运行不畅,亦会在局部出现“刚”脉。

沉:湿邪本为重浊之物,自有趋下的性质。人体阳气升降出入,使脉的位置处于不浅不深的位置,脉浅则浮于表,脉深则沉于里,总体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现阳气郁遏,不得外出机表,则脉显“沉”象。

短:脉象的长短是每次脉搏搏动沿血管壁传导距离的长短,取决于血液运行是否有力,今血液内容物偏多,机体的气化功能又被湿邪所阻遏,因此脉象为“短”。

缓:痰浊阻滞,血液黏稠流动缓慢,则脉象来缓去缓。

粗、滑、稠:水湿浸淫体内,随处流动,充斥脉管内外,脉显“粗”象,“滑”“稠”也是由水湿之邪的属性所决定的。

此外,还可见脉管壁与周围组织的界限十分模糊,这也是湿邪侵袭机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局部脉象要素

滑、稠、缓、稀: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故脉象可见“滑”“稠”;水湿痰浊停聚中焦,阻滞气机,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故脉“缓”;水饮之邪偏盛,脉内容物密度相对减小,则可见脉“稀”。此类脉象特征多见于右侧关部。

刚:湿邪浸淫日久,久病入络,机体血脉瘀阻,不通则痛,肌肉组织痉挛疼痛,可见局部脉管壁张力增高,呈现“刚”象。刚脉的位置不固定,随机体疼痛位置的不同而显现于不同的位置,可用于定位诊断。

(三)演化脉象要素

进少退多:血液黏稠,流速减慢,脉沉,脉下等因素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振荡式前进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最终出现了血流量前进时的相对减少和后退时的相对增多。

热:湿邪郁久化热,会在脉象的特定位置出现“热”,说明该位置所代表的脏腑组织为热邪所侵。

寒:水为阴邪,伤及阳气,脉呈“寒”象。

在临床中,若患者脉象中有“滑”“稠”“短”等脉象特征并出现眩晕等一系列症状,在排除了其他相关性疾病的基础上便可诊断为痰湿阻滞型眩晕。

(四)常用药物及方剂厚朴、枳壳等。

针对水饮偏重的眩晕症状,可选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进行治疗。该方出自《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充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此类眩晕大多由于水气上冲、清阳不煦所致。条文中所说的“脉沉紧”,即脉象要素中的“沉”“寒”“刚”,因水为阴邪,其性趋下,易伤阳气,阻滞气机等原因而出现。临床中经常遇到的梅尼埃综合征,又叫内耳眩晕症(大多表现为头晕目眩,不能移动,动则眩晕加重,甚至呕吐痰涎清水),应用本方加减治疗,效果良好。

而以痰浊为主的眩晕,大多由于嗜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体内。病机包含了痰湿有形之物的存在;痰湿停聚部位的脏器功能失调,如痰湿可以存在于心、胃、头部、四肢经络等;痰邪阻滞,机体气机的运行失常,出现如气滞、气逆等病机层次。临证时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进行治疗。该方出自《医学新悟》。脉象要素多表现为“滑”“粗”“强”,血流内无数“细丝”,这些均表征了痰湿有形之邪的存在,可以表现在整体,也可表现在局部;“稠”、血管壁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表征痰湿侵及周围组织,血液质地和血管与周围组织间受到影响;“短”“沉”“进少退多”表征痰邪壅阻,气机运行不畅。这些脉象要素可能不会同时出现,因此临床治疗时就要根据脉象特征有所调整。

此方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升清降浊,定风除眩,此二药乃方中主药。正如李东垣所述“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橘红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使气机舒畅,则一身之气畅达,烦闷可除。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利水渗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促进水湿之邪的运化和吸收。

综上,在临证诊脉分析疾病时,通过脉象要素的“滑”“稠”“短”,甚至血流内会有无数细线,可以初步判断出痰湿之邪的存在,如果在脉象局部出现该类特征,结合微观脉象的相关知识,可以对水湿痰浊之邪做出明确定位,对疾病的治疗更加有的放矢。若脉象要素呈现出“短”“沉”“进少退多”,可知存在痰浊壅阻、气机运行不畅之病机,因此除应用化痰除湿药物之外,应酌情加入行气之药,则疗效更佳。临证用药时的药量也需依此脉象要素进行加减处理。

可见,依据脉象所提供的信息可以精确地判断出疾病的病因病机,处方用药明确有据,不被眩晕这一外在症状所迷惑,临床疗效更加肯定。

下面是讲课过程中大家讨论的精华选段。

师伟:按照辨证脉学的方法来指导临床,可以感悟到不同的体会。正常妊娠脉,多表现为三部的内外管壁振动,来去、高深明显且脉长,滑疾而进多退少,尤其应当注意寸部桡侧的振动及三部的来去和怠迟,此脉象可以作为对先兆流产的保胎效果的预测和评估。

胡申:请教一下师老师,异位妊娠和正常妊娠的脉象有什么区别?

齐向华:师伟老师,您可以总结一下系统辨证脉学在生殖科的应用,最好能辨析哪些是妊娠引起的生理变化脉象,哪些是心理改变脉象,如兴奋、恐惧等。要是能进一步分清哪些是身体结构变化脉象,哪些是身体功能变化脉象,哪些是内分泌等变化脉象就完美了。这样,保胎治疗的针对性就更强了!

滕晶:个人临床体会感觉妊娠2个月以后脉逐渐变滑利,5个月之后脉气变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