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其他抗菌药物

其他抗菌药物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代表药物为萘啶酸。体内分布广泛,在多数组织和体液中的药物浓度高于血药浓度。毒性研究显示本药及相关药物可导致绝大多数受试的未成熟动物负重关节软骨损害及其他关节病变。使用本药时应注意监测血糖。该药已被停止临床应用。不宜与上述药物合用。但由于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幼年动物中对软骨关节的损害作用,在儿科领域的使用一直受到限制。这类药物对幼龄动物的毒性已经被证实。

1.喹诺酮类

(1)分类和作用特点。喹诺酮类药物根据其发明先后、抗菌谱和抗菌活性的特点,可分为:①第一代喹诺酮类:抗菌谱较窄,作用较弱,疗效不佳,不良反应大,现已很少使用。代表药物为萘啶酸。②第二代喹诺酮类:抗菌谱有所扩大,不良反应较大,故目前除PPA偶用外,其他已淘汰。代表品种为吡哌酸(PPA)。③第三代喹诺酮类:本类药物中含氟原子,称氟喹诺酮类,抗菌谱扩大,抗菌作用加强。主要品种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和司帕沙星等。④第四代喹诺酮类:对革兰阳性菌抗菌活性增强,对厌氧菌包括脆弱拟杆菌的作用增强,对典型病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以及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增强。多数产品半衰期长,如加替沙星与莫西沙星。但在临床应用中,莫西沙星限制用于严重肝损害患者;加替沙星由于引起血糖代谢紊乱,目前已较少应用。

喹诺酮类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干扰DNA超螺旋结构解旋,从而阻碍DNA的复制,使细菌的双股DNA形成超螺旋发生障碍,造成染色体的不可逆损害,细菌不再分裂,而呈现杀菌作用。该类药物的特点:①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新一代产品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均有抗菌活性。②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度相对较高。体内分布广泛,在多数组织和体液中的药物浓度高于血药浓度。消除半衰期长,多为3~7h,有的在10h以上,可减少给药次数。③不良反应程度较轻,患者易耐受。④多数品种有口服及注射剂,对于重症或不能口服用药患者可先静脉给药,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进行序贯治疗。

(2)主要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喹诺酮类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5%(3%~10%)。主要表现为:

①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2%~20%,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痛、腹泻、食欲减退。大多程度较轻,只有少数患者需因此停药。假膜性肠炎偶有报道。

中枢神经系统:如头痛、头晕、激动、失眠等。较为多见,仅次于消化道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引起抽搐、癫样发作,神志不清、复视、色觉分辨力降低、幻听和幻视等。对患有或疑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的患者,如严重脑动脉粥样硬化、癫或存在癫发作因素等,肾功能不全患者较易发生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应慎用。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概率为:氟罗沙星>曲伐沙星>格帕沙星>诺氟沙星>司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③变态反应:可发生药物热、皮肤瘙痒、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④光敏反应:一般在治疗开始数天内发生,给予大剂量药物和暴露于大剂量紫外线的患者,首次用药后即可出现,也可在停药3周时发生。引起光敏反应的概率为: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司氟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格帕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曲伐沙星。

⑤肌肉骨骼系统不良反应:可有关节病变、肌腱炎或肌腱断裂等。毒性研究显示本药及相关药物可导致绝大多数受试的未成熟动物负重关节软骨损害及其他关节病变。因此,不宜用于18岁以下青少年及小儿。

肝功异常:发生率为2%~3%,常见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升高,程度较轻,停药后可缓解。少数可出现肝炎、肝功能衰竭,如曲伐沙星。

⑦肾毒性:少见,偶有血尿、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报道。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大多为年龄50岁以上,尤其是65岁以上的患者。可能由于高敏反应或直接毒性反应。大剂量使用喹诺酮类时,部分患者可出现结晶尿。

⑧心脏毒性:可使心电图Q-T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低血钾或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应避免使用本药。本药不宜与ⅠA类(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或Ⅲ类(胺碘酮、索他洛尔)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用;正在使用可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药物(如西沙比利、红霉素、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患者慎用。

⑨血糖紊乱:已见症状性高血糖低血糖的报道,通常发生于糖尿病患者。使用本药时应注意监测血糖。如发生血糖异常改变,应立即停药并就诊。

⑩严重的多系统损害:以溶血表现为主伴有肝肾功能不全或凝血功能异常等。由于这种严重的不良反应最早发生于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替马沙星上市后,故又称为替马沙星综合征。该药已被停止临床应用。其发生机制未明,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药物相互作用:

①氟喹诺酮类部分品种可与细胞色素酶P450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茶碱类、咖啡因和口服抗凝药等在肝中的代谢,使上述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发生不良反应。不宜与上述药物合用。如必须合用时,应监测茶碱、咖啡因等的血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调整给药剂量。

②多种维生素,制酸药,含钙、铝、镁等金属离子的药物,或其他含铁、锌离子制剂及可减少本药的口服吸收,不得同时服用,不能避免时与服本药间隔至少2h。

③不宜与碱化剂同时服用,碱性药物、抗胆碱药、H 2受体阻滞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均可降低胃液酸度,减少本类药物的吸收,应避免同服。含钙、镁、铝的抗酸药可降低本类药的吸收利用,使血药峰值浓度降低,峰时延续,AUC(曲线下面积)减少,应避免合用。

④部分喹诺酮类药物如司氟沙星与ⅠA类(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及Ⅲ类(胺碘酮、索他洛尔)抗心律失常药物、西沙比利、红霉素、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合用,可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并可发展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⑤加替沙星等喹诺酮类与格列苯脲合用时有药效学的改变,可干扰血糖稳定。

⑥丙磺舒可减少本药自肾小管分泌约50%,同用时可因本药血药浓度增高而产生毒性反应。

⑦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芬布芬、舒林酸等)与喹诺酮类药物合用可能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并有发生惊厥的危险性。

⑧环孢素与本药合用,可使其血药浓度升高,必须监测环孢素血药浓度,并调整剂量。

⑨不宜与呋喃妥因合用,两者相互拮抗。

(3)用药注意事项

①禁用于既往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慎用于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和既往有该类疾病史,尤其是有癫病史的患者;重症肌无力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应调整剂量。

②本类药物可影响小动物软骨发育,但在人类中未得到证实。不宜用于18岁以下人群。

③大剂量应用或尿p H在7以上时可发生结晶尿。为避免结晶尿的发生,宜多饮水,保持24h排尿量在1200ml以上。

④偶见跟腱炎或跟腱断裂的报道,故如有上述症状时立即停药并休息,严禁运动,直到症状消失。

⑤本类药可能会引起眩晕和轻度头痛,从事驾驶汽车等机械作业或从事其他需要精神神经系统警觉或协调活动的患者应慎用。

⑥服药期间避免直接暴露于阳光下,可减少光敏反应的发生。

⑦避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症状和抽搐发生的危险性。

⑧可干扰糖代谢,糖尿病患者使用时应注意。

(4)儿科用药的讨论:喹诺酮类药物在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幼年动物中对软骨关节的损害作用,在儿科领域的使用一直受到限制。这类药物对幼龄动物的毒性已经被证实。本类药物属美国FDA妊娠期用药分类C类,即在实验动物中无致畸作用,但可见毒性作用,幼年动物中观察到对软骨的损害。人类中虽无资料,但本类药物可透过血胎盘屏障,因此该类药物不用于孕妇。儿科也应避免使用。

国际化学治疗学会主持了对儿科患者使用喹诺酮类的国际经验调查,并作出报道,建议在有更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可供选择时,尽量不用本类药物。当实验和临床资料证明无其他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可供选择时,对有特殊并发症的某些儿科患者,严格而谨慎地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是合理的。如确有应用指征,又缺乏其他有效而安全的替代选用药物时,可充分权衡利弊后加以选用,如小儿先天性肺囊性纤维化患者伴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反复发作时;复杂性尿路感染反复发作难以控制时;多重耐药沙门菌所致伤寒等情况。喹诺酮类在小儿中应用的安全性,特别是对于儿童骨关节的长期效应,尚有待于进一步地对照研究和长期观察,以期得出科学的结论。

常用药物: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沙星、莫西沙星等。

2.磺胺类和磺胺增效药

(1)分类和作用特点:磺胺药按在体内有效浓度持续时间分为:①短效磺胺(t 1/2<8h);②中效磺胺(t 1/2超过12h);③长效磺胺(t 1/2超过24h)。目前应用的主要是中效磺胺(如磺胺甲唑、磺胺嘧啶)与磺胺增效药(甲氧苄啶)的复方制剂。

也可根据药动学特点和临床用途分为:①口服易吸收可全身应用者,如磺胺甲唑、磺胺嘧啶、复方磺胺甲唑(磺胺甲唑与甲氧苄啶SMZ-TMP)等;②口服不易吸收者,如柳氮磺吡啶;③局部应用者,如磺胺嘧啶银、磺胺醋酰钠等。

磺胺类药物抗菌谱广,通过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口服吸收较迅速,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具有良好疗效,且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故在抗感染药物中仍占有一定地位。

(2)用药注意事项

①禁用于对任何一种磺胺类药物过敏以及对呋塞米、矾类、噻嗪类利尿药、磺脲类、碳酸酐酶抑制药过敏的患者。

②本类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多见,并可表现为严重的渗出性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等,因此过敏体质及对其他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本类药物。

③本类药物可致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周围血象变化。

④本类药物可致肝损害,引起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肝坏死,用药期间需定期测定肝功能。肝病患者应避免使用本类药物。

⑤本类药物可致肾损害,用药期间应监测肾功能。肾功能减退、失水、休克及老年患者应用本类药物易加重或出现肾损害,应避免使用。

⑥本类药物可引起脑性核黄疸,因此禁用于新生儿及2月龄以下婴儿。

⑦用药期间应多饮水,保持充分尿量,以防结晶尿的发生;必要时可服用碱化尿液的药物。

(3)常用药物

磺胺甲唑(Sulfamethoxazole)

【其他名称】 磺胺甲基唑、新诺明。

【用法用量】 口服:剂量按复方磺胺甲唑计算。2个月-12岁一次24mg/kg,一日2次。静脉滴注:2个月-12岁,一次18mg/kg,每12小时1次;严重感染剂量可增至27mg/kg(最大剂量1.44g),每12小时1次。治疗卡氏肺孢子菌感染:2个月-12岁一次60mg/kg,每12小时1次;疗程14d。一日剂量也可分3~4次使用。首选口服治疗。预防卡氏肺孢子菌感染:2个月-12岁一次450mg/m2,一日2次,每周用药3次。

【药动学】 口服易吸收,广泛分布于组织和体液中,在脑脊液中可达有效治疗浓度。蛋白结合率60%~70%,消除半衰期10h。肾功能不全者排泄缓慢,毒性增加。肝功能不全者代谢减慢。在尿液中乙酰化率高,易出现结晶尿、血尿等。

【不良反应】 ①过敏反应较常见,可表现为药疹,严重者可发生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也有表现为光敏反应、药物热、关节及肌肉疼痛、发热等血清病样反应。②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③溶血性贫血及血红蛋白尿,在新生儿和小儿中较成人为多见。④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核黄疸。⑤可发生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重型肝炎。⑥偶有患者发生间质性肾炎或肾小管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⑦偶有患者发生难辨梭菌肠炎,此时需停药。⑧甲状腺肿大及功能减退偶有发生。⑨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偶可发生。

【安全用药须知】 ①禁用于:对任何一种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对呋塞米、矾类、噻嗪类利尿药、磺脲类、碳酸酐酶抑制药过敏的患者,对磺胺药亦可过敏。②新生儿和小于2个月婴儿禁用。重度肝肾功能损害者、巨幼红细胞贫血者禁用。③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者,肝、肾功能损害者,血卟啉症患者慎用。④用药期间应多饮水,保持充分尿量,以防结晶尿的发生;必要时可服用碱化尿液的药物。⑤磺胺药能抑制大肠埃希菌的生长,妨碍B族维生素在肠内的合成,故应用肠道磺胺(少吸收)超过一周以上者,应给予维生素B以预防其缺乏。⑥治疗中须检查:血象、尿常规(每2~3日查1次)、肝、肾功能。

磺胺嘧啶(SulfadiazÍne)

【其他名称】 磺胺哒嗪。

【用法用量】 口服:12-18岁儿童一次1g,一日2次,首剂加倍。2个月以上小儿一次25~30mg/kg,一日2次,首剂加倍(总量不超过2g)。

缓慢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2个月以上小儿:一日50~75mg/ kg,分2次给药。

【药动学】 本品消除半衰期8~13h,蛋白结合率20%~ 50%,排泄较慢,脑脊液药物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70%,可用于治疗流脑。

【不良反应】 见磺胺甲唑。

【安全用药须知】 ①在尿液中溶解度低,易出现结晶尿,不推荐用于尿路感染。②注射剂不宜做皮下、鞘内或肌内注射。肌内注射时疼痛感明显,且可引起组织坏死。静脉给药时药液稀释浓度不宜高于5%。③服药时宜服用等量碳酸氢钠并多饮水。成人每日保持尿量至少在1200ml以上,以碱化尿液和增加药物的溶解度。④注射液与碳酸氢钠、5%葡萄糖液呈配伍禁忌。⑤其他见磺胺甲唑。

3.硝基呋喃类 硝基呋喃类包括呋喃妥因、呋喃唑酮、呋喃西林和硝呋太尔。其特点:①对许多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均具有一定抗菌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活性。②细菌对之不易产生耐药性。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细菌的氧化还原酶系统影响DNA合成,使细菌代谢紊乱而死亡。③口服吸收差,血药浓度低,药物的组织渗透性差,不宜用于较重感染,仅适用于肠道感染及尿路感染。④局部用药时,药物接触脓液后仍保持抗菌效能。

呋喃妥因:适用于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及克雷伯菌属等细菌敏感菌株所致的急性单纯性膀胱炎;也可用于预防尿路感染。呋喃唑酮:主要用于治疗志贺菌属、沙门菌、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感染。呋喃西林:仅局部用于治疗创面、烧伤、皮肤等感染;也可用于膀胱冲洗。

注意事项:

(1)禁用于对呋喃类药物过敏的患者。

(2)在新生儿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时使用呋喃妥因可发生溶血性贫血,故新生儿不宜使用。成人患者缺乏此酶者也不宜应用。

(3)大剂量、长疗程应用及肾功能损害患者可能发生头痛、肌痛、眼球震颤、周围神经炎等不良反应。

(4)呋喃妥因服用6个月以上的长程治疗者偶可发生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应严密观察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停药。

(5)服用呋喃唑酮期间,禁止饮酒及含酒精饮料。

呋喃妥因(Nitrofurantoin)

【其他名称】 呋喃呾啶、Furantoin。

【用法用量】 口服。儿童:①急性非复杂性尿路感染:3个月-12岁一次750μg/kg,一日4次,疗程3~7d;12-18岁一次50mg,一日4次,疗程3~7d;严重的慢性反复感染,剂量可增加至一次100mg,一日4次。②预防尿路感染反复发作。3个月-12岁,一日1mg/kg,每晚睡前服用1次;12-18岁1次50~ 100mg,每晚睡前服用1次。

【药动学】 口服吸收差,常规剂量口服后,血药浓度低于有效水平。30%~40%的药物以原型自尿液排出。尿p H<5时,抗菌活性高。可经胆汁排泄,并经透析清除。消除半衰期为0.3~ 1h。肾功能不全者、新生儿和婴儿用药时,药物经肾排泄减少,血药浓度的轻微升高足以产生严重毒性反应。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和腹泻等肠道反应最为常见。少见皮疹、药物热、中性粒细胞减少、肝炎等变态反应。偶发生头痛、头晕、嗜睡、肌痛、眼球震颤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长期服用6个月以上的患者,偶可引起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

【安全用药须知】 ①肾功能减退及对硝基呋喃类药过敏者禁用。②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周围神经病变、肺部疾病患者慎用。③宜与食物同服,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④疗程至少7d,或继续用药至尿液中细菌清除3d以上。⑤长期应用6个月以上者,可能发生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⑥与甲氧苄啶有协同作用。⑦本药可诱发伯喹啉敏感性溶血性贫血,如发生溶血应立即停用。可发生假膜性肠炎。

呋喃唑酮(Furazolidone)

【其他名称】 痢特灵。

【用法用量】 口服:儿童一日5~10mg/kg,分3~4次给药。

【药动学】 口服吸收较少,主要在胃肠道起作用,少量吸收部分由尿液排出体外。

【不良反应】 主要有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药物热、皮疹、肛门瘙痒、哮喘、直立性低血压、低血糖、肺浸润等,偶可出现溶血性贫血、黄疸及多发性神经炎。

【安全用药须知】 ①不宜用于溃疡病或支气管哮喘患者。②用药期间饮酒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表现为皮肤潮红、瘙痒、发热、头痛、恶心、腹痛、心动过速、血压升高、胸闷、烦躁等,故服药期间和停药后5d内禁止饮酒。③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可致溶血性贫血。④药物过量(一日超过400mg或总量超过3000mg)可发生多发性神经炎,症状可迁延数月至1年以上。

4.硝咪唑类 作用特点:本类药物可抑制细菌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干扰细菌的生长、繁殖,最终导致细菌死亡。也可抑制阿米巴原虫氧化还原反应,使原虫氮链发生断裂,对滴虫、阿米巴和兰氏贾第鞭毛虫等原虫及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具有强大抗菌活性。为治疗肠道和肠外阿米巴病、阴道滴虫病的首选药物;也广泛用于各种厌氧菌感染;口服也可用于难辨梭菌所致的假膜性肠炎、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幽门螺杆菌所致的胃窦炎及消化性溃疡。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也可作为盆腔、肠道、腹腔手术的预防用药。

甲硝唑(Metronidazole)

【其他名称】 灭滴灵。

【用法用量】 口服和静脉滴注:儿童厌氧菌感染:首剂15mg/kg,24h后维持剂量7.5mg/kg,新生儿每12小时1次,婴儿或儿童每8小时1次。静脉给药最大剂量不超过500mg。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口服:小于5岁一次5mg/kg,一日4次;5-12岁一次62.5mg,一日4次,疗程7~10d。

【药动学】 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泛,可进入脑脊液,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50%。半衰期8~10h,主要经肾排泄。

【不良反应】 ①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部绞痛,一般不影响治疗。②神经系统:头痛、眩晕,偶有感觉异常、肢体麻木、共济失调、多发性神经炎等,大剂量可致抽搐。③少数发生荨麻疹、潮红、瘙痒、膀胱炎、排尿困难、口中金属味及白细胞减少等,均属可逆性,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安全用药须知】 ①活动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病者禁用。②原有肝脏疾病者剂量应减少。出现运动失调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停药。重复一个疗程之前,应做白细胞计数。厌氧菌感染合并肾衰竭者,给药间隔时间应由8h延长至12h。③用药期间应戒酒,饮酒后可能出现腹痛、呕吐、头痛等症状。④本药不宜与含铝的针头和套管接触,静脉滴注速度宜慢,一次滴注时间应超过1h,并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滴注。⑤缓释片宜在饭前1h或饭后2h整药吞服。⑥本品的代谢产物可使尿液呈深红色。

替硝唑(Tinidazole)

【其他名称】 替尼达唑。

【用法用量】 口服:12岁以下儿童一日50mg/kg,顿服;12岁以上一日2g,顿服;必要时重复以上剂量1次,间隔3~5d。静脉滴注:仅适合12岁以上儿童,一次0.8g,一日1~2次。

【药动学】 与甲硝唑类似,生物利用度比甲硝唑高,消除半衰期较长。口服吸收良好,2h血药浓度达峰值。半衰期12~ 14h。本品血浆蛋白结合率为12%,能进入各种体液,并可通过血脑屏障。肾功能中度或重度不全时药动学性质无明显改变。

【不良反应】 ①主要为恶心、呕吐、上腹痛、食欲下降及口腔金属味,可有头痛、眩晕、皮肤瘙痒、皮疹、便秘及全身不适。此外,还可有中性粒细胞减少、双硫仑样反应及黑色尿。②高剂量时可引起癫发作和周围神经病变。③偶见滴注部位轻度静脉炎。

【安全用药须知】 ①对替硝唑或吡咯类药物过敏患者、有活动性中枢神经疾病和血液病者禁用。②疗程中发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③不宜与含铝的针头及套管接触。④应缓慢静脉滴注,浓度为2mg/ml时,一次滴注时间应不少于1h,浓度大于2mg/ml时,滴注速度宜再降低1~2倍。⑤口服宜于餐间或餐后服用。⑥服药期间不应饮酒或饮用含酒精的饮料。

奥硝唑(Ornidazole)

【其他名称】 氯丙硝唑。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儿童一日20~30mg/kg,每12小时1次。滴注时间30min。

【药动学】 口服生物利用度90%,2h血药浓度达峰值。半衰期11~14h。本品血浆蛋白结合率小于15%,体内分布广泛,主要在肝代谢,大部分游离或结合型代谢物经尿液排泄。

【不良反应】 本品耐受性良好。用药期间会出现:①消化系统,包括轻度胃部不适、胃痛、口腔异味等;②神经系统,包括头痛及困倦、眩晕、颤抖、运动失调、周围神经病、癫发作、意识短暂消失、四肢麻木、痉挛和精神错乱等;③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④局部反应,包括刺感、疼痛等;⑤其他,如白细胞减少等。

【安全用药须知】 ①禁用于对本品及其他硝基咪唑类药物过敏的患者、脑和脊髓发生病变的患者、器官硬化症、造血功能低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②肝损害患者用药每次剂量与正常用量相同,但用药间隔时间要加倍,以免药物蓄积。③为减少胃肠道反应,应在餐后服用或与食物同服。④注射液用前应稀释。先将其溶解于50~1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终浓度为2~5mg/ml,每100ml滴注时间不应少于30min。

5.其他抗菌药物

磷霉素(Fosfomycin)

【其他名称】 复美欣、美乐力、Phosphonomycin。

【用法用量】 口服:儿童一日50~100mg/kg,分3~4次服。静脉滴注:轻、中度感染,一日100~200mg/kg;重度感染,一日300mg/kg,分2~3次滴注。

【药动学】 口服生物利用度为37%,血浆蛋白结合率极低,为2.16%,消除半衰期为1.5~2.0h。在组织中分布广泛,可透过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炎症时脑脊液的药物浓度可达同期血药浓度的50%以上。注射后24h内有90%自尿中排出,肝、肾功能不全者可安全用药。

【不良反应】 一般较轻,发生率为10%~17%,主要为轻度胃肠道反应,恶心、食欲减退、腹部不适、稀便或轻度腹泻。偶可发生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清转氨酶升高。肝、肾及血液系统等毒性反应较少见。

【安全用药须知】 ①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等患者慎用。②磷霉素在体外实验中对二磷酸腺苷(ADP)介导的血浆血小板凝聚有抑制作用,剂量加大时更强,但临床应用中尚未见因应用本品而引起出血的报道。③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应用较大剂量时应监测肝功能。④口服仅部分吸收且血药浓度较低,只适用于轻症感染如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肌注磷霉素钠由于疼痛较剧,常需加用局部麻药,一般不用。静脉给药过快可致血栓性静脉炎、心悸等。⑤与某些金属盐生成不溶性沉淀,勿与钙、镁等金属盐及抗酸药配伍。⑥静脉滴注速度宜缓慢,滴注时间以1~2h为宜。⑦每克钠盐含钠0.32g,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及需要限制钠盐摄入者慎用。

利福昔明(Rifaximin)

【其他名称】 利福西亚胺、莱利青、Normix、Lormyx。

【用法用量】 口服:6-12岁儿童一次0.1~0.2g,一日4次;12岁以上儿童的剂量同成人,一次0.2 g,一日4次,一个疗程应不超过7d。

【药动学】 局部和胃肠道给药几乎不被吸收,口服后在肠道内浓度极高,不存在于其他器官中。

【不良反应】 ①本品不良反应轻微,在局部和胃肠道用药均有良好的耐受性。部分患者用药后可出现恶心(通常出现在第一次服药后),但症状可迅速消退。②大剂量长期用药,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荨麻疹样皮肤反应。③其他:有头痛、水肿;肝性脑病患者服后可出现体重下降、血清钾和血清钠浓度轻微升高;胃肠道系统可见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发生率极低。

【安全用药须知】 ①禁用于:对本品或利福霉素类药物过敏者,肠梗阻者,严重的肠道溃疡性病变者。②连续服用本药不能超过7d。长期大剂量用药或肠黏膜受损时,有极少量(少于1%)被吸收,导致尿液呈粉红。③6岁以下儿童不使用本药片剂。

利奈唑胺(Linezolid)

【其他名称】 斯沃、Zyvox。

【用法用量】 口服或静脉滴注:从静脉给药转换成口服给药时无需调整剂量,滴注时间30~120min。

(1)革兰阳性菌引起的复杂性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疗程10~14d。①出生后7d内新生儿一次10mg/ kg,每12小时1次,治疗反应欠佳可改为每8小时1次;②出生后日龄大于7d新生儿一次10mg/kg,每8小时1次;③1-12岁,一次10mg/kg(最大剂量600mg),每8小时1次;④12岁以上儿童一次600mg,每12小时1次。

(2)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感染及伴发的菌血症,疗程14~28d:剂量同上。

【药动学】 口服吸收快速而完全,生物利用度100%,在体内广泛分布于血液灌注良好的组织,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1%,为浓度依赖性药物。在尿中排出原型药30%,无活性代谢物50%,粪便中排出代谢物10%,消除半衰期为4.5~5.5h。

【不良反应】 较常见的不良反应(≥1%)腹泻、头痛、恶心、呕吐、味觉异常等。便秘、皮疹、发热、口干、腹痛、口腔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血小板减少、贫血、白细胞下降、失算细胞增多等少见。肾衰竭、全血细胞减少、Stevens-Johnson综合征罕见。外周神经病变及视神经病变多见于治疗时间较长者(>28d)。

【安全用药须知】

(1)出现视力损害症状时,如视敏度改变、色觉改变、视力模糊或视野缺损,应及时进行眼科检查。长期(≥3个月)使用者及报道有新视觉症状的患者,应当进行视觉功能监测。多数视神经病变可于停药后缓解,但周围神经病变并非如此。如发生周围神经病和视神经病,应进行用药与潜在风险评价,以判断是否继续用药。

(2)利奈唑胺仅用于确诊或高度怀疑敏感菌所致感染的治疗或预防。

(3)空腹或饭后使用。本品具有单胺氧化酶抑制药作用,应避免食用高脂性饮食及酪胺含量高的食物和饮料,包括腌渍、泡制、烟熏、发酵的食品。每餐摄入的酪胺量应低于100mg。

(4)注射液为无色至淡褐色的澄明液体,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加深,但不影响药物的含量。

(5)与伪麻黄碱、苯丙醇胺、右美沙芬、抗忧郁药等合用可能引起血压上升,应注意患者有无高血压史。

(6)口服利奈唑胺混悬剂每5ml含有苯丙氨酸20mg,有苯丙酮尿症的患者应慎用。

(7)可引起血液系统异常(血小板减少、贫血、白细胞下降及全血细胞减少),应每周进行全血细胞计数的检查。尤其是用药超过两周,或以前有过骨髓抑制病史,或合并使用能诱导发生骨髓抑制的其他药物,或患慢性感染既往或目前合并接受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

(8)若超过28d的最长推荐疗程,可能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和视神经病变,应及时进行眼科检查。多数是神经病变可于停药后缓解,但周围神经病变并非如此。疗程>4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未建立。

夫西地酸(Fusidic Acid)

【其他名称】 褐霉素、甾酸霉素。

【用法用量】 口服:儿童可用混悬剂。新生儿及1岁以下儿童一次15mg/kg,一日3次;1-5岁一次250mg/kg,一日3次;5 -12岁一次500mg,一日3次;12-18岁一次750mg/kg,一日3次。静脉滴注:新生儿一次10mg/kg,每12小时1次;1个月-18岁一次按体重6~7mg/kg(最大剂量50mg),每8小时1次。

【药动学】 口服吸收好,消除半衰期为9h,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5%~97%。本品通过肝胆系统排泄,尿液中浓度极低。脂溶性好,组织分布广泛,可通过胎盘屏障,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不良反应】 毒性轻微,口服时可出现轻度消化道不适或腹泻,偶有轻微皮疹,静脉滴注可能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痉挛;某些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及黄疸;无肾功能损害报道。

【安全用药须知】 ①肝功能不全和胆道异常的患者长期大量用药或联合其他排泄途径相似的药物(如林可霉素或利福平)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②早产儿、黄疸、酸中毒及严重病弱的新生儿使用时需注意有无核黄疸症状。③静脉注射时不能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头孢噻啶或阿莫西林混合;亦不可与全血、氨基酸溶液或含钙溶液混合。④慢性感染者较长时间使用时细菌易出现耐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