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药物治疗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药物治疗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仅在药物治疗无效时才考虑手术或用核素碘疗法。直至甲状腺功能正常,逐渐加量。②肾功能减退者,用药量应减少。甲亢控制后及时减量,用药过程中应加用甲状腺素,避免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③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及肝功能。如出现粒细胞缺乏或肝炎症状和体征,应停止用药。可能需要加用甲状腺激素治疗。③最重要的并发症是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1.儿童甲亢的特点和治疗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指由于甲状腺腺体本身功能亢进、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甲状腺肿大、眼球外突及基础代谢率增高等表现。儿童甲亢主要见于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患有Graves病孕妇的胎儿约有2%在出生后会呈现甲亢症状,这是由于母体内高浓度的促甲状腺素受体刺激性抗体胎盘进入胎儿所致,患儿通常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逐渐缓解。

引起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常见病因:除了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外,其他病因有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McCune Albright综合征、甲状腺癌、碘过多诱发甲亢、TSH分泌过多、垂体性腺瘤下丘脑性甲亢医源性甲亢等。大多数患儿在青春期发病,<5岁者少见。

儿童甲亢的临床过程:个体差异很大,一般症状逐渐加重,症状开始到确诊时间一般在6~12个月。本症初发病时症状不甚明显、进展缓慢,常先呈现情绪不稳定,上课思想不集中、易激惹、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轻微行为改变。

儿童甲亢的治疗:不同于成人,首选口服药,一般需口服治疗2~3年;桥本病导致者疗程可缩短。治疗方法选择应根据患儿年龄、病程、甲亢类型、甲状腺大小、药物反应、有无桥本病、家长能否坚持治疗等。仅在药物治疗无效时才考虑手术或用核素碘疗法。

2.常用药物

丙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

【其他名称】 丙基硫氧嘧啶。

【用法用量】 口服:儿童用药剂量应个体化,根据病情、治疗反应和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新生儿:最初2.5~5mg/ kg,一日2次;一个月至1岁:初始剂量2.5mg/kg,一日3次;1-5岁:初始剂量25mg,一日3次;5-12岁:初始剂量50mg,一日3次;12-18岁:初始剂量100mg,一日3次。直至甲状腺功能正常,逐渐加量。每2~4周减药1次,以最低有效量维持治疗。偶尔需加大剂量。

【药动学】 口服易吸收,分布于全身,服后20~30min达甲状腺。60%在肝内代谢。t 1/2为2h。可通过胎盘和乳汁排出。

不良反应】 常见有头痛、眩晕、关节痛、唾液腺和淋巴结肿大以及胃肠道反应;也有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有的皮疹可发展为剥落性皮炎,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白细胞数低于4×109/ 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9/L时,应按医嘱停用或调整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①对本品及其他硫脲类药过敏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严重粒细胞缺乏、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者、甲状腺瘤者禁用。②肾功能减退者,用药量应减少。甲亢控制后及时减量,用药过程中应加用甲状腺素,避免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③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及肝功能。外周血白细胞数偏低;对硫脲类药过敏者慎用。如出现粒细胞缺乏或肝炎症状和体征,应停止用药。④对诊断的干扰: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使AST、ALT、ALP、Bil升高。⑤应用本品后,皮疹、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的发生率较高。

甲巯咪唑(Thiamazole)

【其他名称】 赛治、他巴唑。

【用法用量】 口服:儿童用药剂量应个体化,根据病情、治疗反应和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及时调整。初始剂量:按体重每日0.4~1.0mg/kg,最大剂量30mg,分3次口服。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维持剂量约为最大剂量的1/2,按体重每日0.2~0.3mg/ kg。可能需要加用甲状腺激素治疗。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后由胃肠道迅速吸收,吸收率70%~ 80%,广泛分布于全身,集于甲状腺,在血液中不与蛋白质结合, t1/2约3h,其生物学效应能持续相当长时间。甲巯咪唑及代谢物75%~80%经尿液排泄,易通过胎盘并能经乳汁分泌。

【不良反应】 ①血液和淋巴系统异常:不常见。粒细胞缺乏症0.3%~0.6%,治疗开始后数周或数月可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如果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必须停药。大部分病例可自行恢复。②神经系统异常:罕见;罕有味觉紊乱(味觉障碍、味觉丧失),停药后可恢复。非常罕见: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病。③非常罕见胆汁淤积性黄疸或中毒性肝炎,停药后一般可恢复。非常罕见急性涎腺肿胀。④过敏性皮肤反应,如瘙痒、皮疹、风疹,通常轻微,继续治疗可缓解。⑤常见关节痛,逐渐出现,可能治疗数月后出现。

【安全用药须知】 ①对本品及其他硫脲类药过敏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严重粒细胞缺乏、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者、甲状腺瘤者禁用。②肝功能异常、外周血白细胞数偏低者应慎用。③对诊断的干扰:甲巯咪唑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并使血清碱性磷酸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还可能引起血胆红素及血乳酸脱氢酶升高。④服药期间宜定期检查血象。

放射性131

【其他名称】 131 I。

【用法用量】 一般按甲状腺大小和病情个体化治疗。

【药动学】 正常情况下口服131碘3~6min,即开始被胃肠道吸收,1h后可吸收75%,3h后则几乎全部被吸收。131碘被吸收进入血液,正常人10%~25%能被甲状腺摄取,甲状腺内碘量约占全身总碘量的1/5(约8mg)。口服24h后,甲状腺内的有效半衰期为7.6d。大部分碘经尿液排出体外。

【不良反应】 ①少数患者在服药1周内有乏力、食欲缺乏、恶心等轻微反应,一般在数天内可消失。②服碘后由于射线破坏甲状腺组织,释放出大量甲状腺激素进入血液,2周左右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加剧现象,个别人甚至发生甲状腺危象,其原因可能是在电离辐射作用下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入血液及精神刺激、感染等诱发之故。③最重要的并发症是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治疗后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国外发病率每年递增2%~3%,我国为1.0%左右。④治疗甲状腺癌转移灶时,由于剂量较大可出现胃肠道反应(恶心和呕吐)、一过性骨髓抑制、放射性涎腺炎、急性甲状腺危象。治疗后3d左右可发生颈部疼痛和肿胀、吞咽时疼痛、喉部疼痛及咳嗽,用镇痛药后往往不易生效。治疗后2~3个月可发生头发暂时性脱落等。

【安全用药须知】 ①本品仅在具有《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的医疗单位使用。②20岁以下患者慎用。③含碘中草药、化学药及食物等,如海带、紫菜、海蜇等,可以阻滞或抑制甲状腺对131碘的摄取,一般饮食中含碘每天超过0.5mg即可影响甲状腺对碘的摄取,服用本品前,需停服上述食物及药物2~6周,复方碘溶液需停服4~5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