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预防食物中毒从6个方面做起

预防食物中毒从6个方面做起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b.追回已经售出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3.职业病诊断 结合职业史、现场职业卫生调查、相应临床表现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并排除非职业因素所致的类似疾病。4.职业病报告及处理 ①急性职业中毒和急性职业病:诊断后24h之内报告,卫生监督部门会同有关单位下厂调查,提出报告,督促预防工作。

一、环境卫生

1.概念 环境卫生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对象,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达到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环境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各种污染物进入环境,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为环境污染。

2.环境污染及其来源 环境污染主要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3种。

3.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2006)

(1)远期作用:①致癌。②致畸胎。③致突变。

(2)间接效应:①温室效应。②臭氧层的破坏。③酸雨

4.环境污染物的危险度评鉴 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一般分4个阶段进行(2008):①危害鉴定。②暴露评定。③剂量-反应关系评定。④危险度特征分析。

5.环境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 ①制定并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②强化环境管理,依法进行监督。③加强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采用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④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二、食品安全

1.概念

(1)食品安全:是指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的条件下长期食用,对食用者不产生不良反应的实际担保。不良反应包括由于偶然摄入所导致的急性毒性和长期少量摄入所导致的慢性毒性。

(2)食品污染:是指非食品本身的有害物质在食品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烹调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进入食品的状态。

(3)食品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4)食源性疾病:指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

(5)食品添加剂:是指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和组织结构或储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2.分类

(1)食品污染:按性质划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危害:①影响食品的感官性状;②造成食物中毒;③引起机体的慢性危害;④对人类的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2)食物中毒:按病原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有毒植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①发病与食物有关;②潜伏期短,发病突然,呈暴发性;③中毒病人临床表现相似;④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在我国发生的食物中毒中,以细菌性食物中毒占绝大部分,其中又以沙门菌属引起者为多(2005)。

(3)食物中毒特点:潜伏期短,多为集体暴发;临床表现相似,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发病与某种食物有明显关系,不食者不发病,停用该食物后,发病即停止(2007)。

3.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

(1)流行病学特点:发病率高,病死率因致病菌不同而有差异;全年皆可发生,但夏秋季高发;动物性食品是引起中毒的主要食品。

(2)临床表现:急性胃肠炎为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3)预防与急救措施:①预防。②急救:催吐、洗胃、导泻,迅速排出毒物。③对症治疗,抢救呼吸衰竭。

4.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常见的有赤霉病麦中毒、霉玉米中毒、霉甘蔗中毒等。

5.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常见河豚鱼中毒。

6.化学性食物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临床症状为组织缺氧、皮肤发绀)、砷中毒、有机磷中毒等。

7.食物中毒调查与处理

(1)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①人群流行病学调查;②危害因素调查;③实验室检验。

(2)技术处理总则:①对患者采取紧急处理,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报告:a.停止食用中毒食品。b.采取患者标本,以备送检。c.对患者急救治疗,包括急救(催吐、洗胃、清肠),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②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a.保护现场,封存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b.追回已经售出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c.对中毒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③对中毒场所采取消毒处理。

三、职业卫生服务与职业病管理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1.定义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或产生的,能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和劳动者能力的因素。

2.分类及对健康的危害 ①物理性有害因素:热致疾病、低温疾病或冻伤、减压病、高原病、听觉系统损伤、手臂振动病等。②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常致职业性中毒、刺激性呼吸系统炎症、窒息、皮肤症状、肺尘埃沉着病等。③生物性有害因素: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④不良生理、心理性有害因素。⑤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职业卫生服务质量等。

(二)职业卫生服务

1.概念 职业卫生服务,是在工作场所或其附近提供的全面保护工人健康的服务,内容是预防性的,目的是使工作符合工人健康要求。

2.实施原则 适应性、和谐关系、责任与便利、社会服务。

3.核心内容 核心是有针对性和有效地解决工作所致作业者的健康问题,内容包括: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状况的定位和规划,工作环境监测,作业者健康监护,健康危险度评估,危害告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施与作业者健康有关的其他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三)职业人群健康监护

1.概念 职业人群健康监护是通过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职业人群健康检查 包括:就业前健康检查、定期健康检查、离岗或转岗时体格检查、职业的健康筛检。

3.职业环境监测 对作业者工作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地检测,分析工作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及消长规律。

(四)职业病

1.概念 职业病是某一特异职业危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有立法意义。

2.职业病的特点 ①病因有特异性,控制接触后可控制或消除发病;②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剂量-反应关系);③在不同的接触人群中,有不同的发病集从;④仅治疗患者,无助于保护仍在接触人群的健康;⑤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重点在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

3.职业病诊断 结合职业史、现场职业卫生调查、相应临床表现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并排除非职业因素所致的类似疾病。

4.职业病报告及处理 ①急性职业中毒和急性职业病:诊断后24h之内报告,卫生监督部门会同有关单位下厂调查,提出报告,督促预防工作。②慢性职业中毒和慢性职业病:15d内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提出报告并登记,及时掌握和研究动态,制定预防措施。

5.预防管理 按三级预防措施加以控制。

(五)工作有关疾病

工作有关疾病常见的有矿工的消化性溃疡、建筑工的肌肉骨骼疾病(如腰背痛)、与职业有关的肺部疾病等。

1.定义 住院患者、医院职工、就诊患者、探视者或陪住者,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2.影响因素 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先前感染的存在、侵袭性操作、应用类固醇和其他免疫抑制药、手术部位、备皮方法、其他。

3.预防控制措施 加强管理、医院感染监测、合理使用药物和医疗措施、宣传教育。

四、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1.概念

(1)传染病:是指由特异病原休(或它们的毒性产物)所引起的一类疾病;这种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可以通过感染的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方式(经由中介的动物宿主、昆虫、植物宿主或其他环境因素)传染给易感宿主。

(2)传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生物引起的所有人类疾病。

(3)计划免疫: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及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4)预防接种:是指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发生。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统称为免疫制剂。

(5)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医院职工、就诊患者、探视者或陪住者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可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两大类。

2.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策略与措施

(1)策略:①预防为主;②加强监测;③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2)措施:传染病报告、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多种预防措施,预防接种等。

3.计划免疫 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免疫人群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4.疫苗的效果评价

(1)效果评价指标:①免疫学效果:接种后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和抗体持续时间。②流行病学效果。

(2)计划免疫管理评价指标。

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

1.世界流行概况 发达国家,主要和吸烟、高脂饮食与其他不良生活习惯、职业暴露、环境污染等有关。发展中国家,除以上因素,还和营养不良、多种病原体感染有关。

2.我国流行概况 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总死亡人数中占绝大部分。②发病人数多,发病增长速度较快。③主要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不断提高。

3.防治原则 ①社区及家庭水平。②三级预防并重,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③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④向创新慢性病保健模式发展。⑤加强社区防治行动。⑥行为危险因素干预。

4.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控制(2004) 以社区为基础,三级预防相结合,运用健康促进策略,开展综合防治。①一级预防:合理膳食、禁烟限酒、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心理平衡。②二级预防:对心血管已患病者采取措施,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③三级预防:合理适当的康复治疗措施。

5.糖尿病预防与控制 ①一级预防:对象为一般人群,预防和延缓易感高危人群和高危社区发生糖尿病。②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及时筛检。③三级预防:对已诊断的患者进行管理。

6.恶性肿瘤预防与控制 ①一级预防:对比较明确的致癌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进行防癌健康教育。②二级预防:对高危人群预防性筛检,积极治疗癌前病变,阻断癌变发生。③三级预防即康复预防。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①一级预防:寻找高危人群,做好控制吸烟工作,防止和治理空气污染,控制、减少职业性损害。②二级预防:在高危人群中定期普查,加强戒烟工作。③三级预防:康复锻炼、家庭氧疗、注射疫苗、系统教育和系统管理等康复措施。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

1.概念 疾病的管理是一个协调医疗保健干预和与患者沟通的系统,它强调患者自我保健的重要性。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的原则 ①强调在社区及家庭水平上降低最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4种共同的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静坐生活方式),进行生命全程预防;②三级预防并重,采取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把慢性病作为一类疾病来进行共同的防治;③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④传统保健系统服务内容、方式向包括鼓励患者共同参与,促进和支持患者自我管理,加强患者定期随访,加强与社区、家庭合作等内容的创新性慢性病保健模式发展;⑤加强社区慢性病防治的行动;⑥改变行为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病时,应以生态健康促进模式及科学的行为改变理论为指导,建立以政策及环境改变为主要策略的综合性社区行为危险因素干预项目。

3.慢性病自我管理

(1)定义:慢性自我管理指的是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

(2)任务:医疗行为的管理、角色管理和情绪管理。

(3)基本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决策技能、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能力、寻找和利用社区资源的能力、目标设定及制订行动计划的能力。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

1.概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①特点:突发性、普遍性、非常规性。②危害:人群健康和生命严重受损;造成心理伤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国家或地区形象受损及政治影响。

2.分类 ①重大传染病疫情;②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③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④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3.应急预案 ①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止;④善后处理;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保障;⑥预案管理与更新。

4.群体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理 核实诊断、确定暴发;准备和组织;现场调查;资料整理;确认暴发终止;文字总结。全过程中同时进行暴发控制。

5.急性化学中毒的应急处理 组织调度、个体防护、现场卫生救援区域设定、现场调查、毒物的检测和监测、现场医疗救援、应急响应终止、技术队伍及必备的特效解毒药品和必备的医疗器械

6.电离辐射损伤的应急处理 进入现场开展调查、保证人群脱离伤害区并设立警戒防护、治疗病人及隔离伤害源、调查采样、确定原因、设立卫生防护分区、实行现场处理、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能力。

七、医疗场所健康安全管理

1.概念 医院安全管理是指通过对医院有效和科学的管理,保证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和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不受医院内在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伤害。

2.医院常见的有害因素及其来源

(1)医院专业因素(医源性因素):主要是指医务人员在专业操作过程中的不当或过失行为,给患者造成的不安全感或者不安全结果。

(2)医院环境因素:是医院建筑卫生、卫生工程、消毒隔离、环境卫生、营养卫生、作业劳动卫生等诸多环境卫生学因素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潜在威胁。

(3)医院管理因素:是指由于医院的各项组织管理措施不到位或不落实、运行机制不顺畅等原因造成患者或医务人员安全受到威胁的因素。

(4)医院社会因素:是指可能引发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危害的医院相关的外界社会因素。

3.患者安全防范措施

(1)患者安全:是在医疗过程中对于可能引起患者不良结果或损害所采取的避免、预防与改善措施。

(2)患者安全防范措施:①建立医疗质量保障体系。②制定并严格执行各种安全相关制度。③采取措施预防错误的发生。④建立报告制度。⑤提高患者接受医疗服务过程的安全性。

4.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措施

(1)医源性安全事件:①种类:主要包括物理伤害、化学伤害、生物伤害。②防范措施: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强化个人标准预防;做好职业安全管理。

(2)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是指卫生从业人员在其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或袭击,从而造成对其安全、幸福和健康明确或含蓄的挑战。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分为心理暴力和身体暴力,心理暴力包括口头辱骂、威胁和言语的性骚扰;身体暴力包括打、踢、拍、推、扎、咬、枪击等暴力行为。

防范措施:改善医患关系;改善环境设计;开展预防训练项目;强化政府的职能和媒体公正宣传。

历年考点串讲

近十年共考45题,其中人群健康与社区预防服务1题,环境卫生共19题,食品安全7题,职业卫生服务与职业病管理4题,传染病预防与控制9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5题。出题重点在环境污染及其来源、环境有害因素的控制、重点环境因素导致的疾病种类等。其次结合传染病防治法规,掌握传染病防治的基本概念与原则。常见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亦应了解。每年必考,题量在4~7题。常考的细节有:

1.当今环境污染最受人关注的是生物性污染物。

2.硫化氢中毒的机制是该气体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二价铁结合,引起细胞内窒息。

3.一氧化碳中毒的机制是影响血液中氧的释放和传递,导致低氧血症和组织缺氧。

4.环境镉污染可致骨痛病;严重缺碘地区可发生克汀病;长期摄入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可致水俣病。

5.氟骨症多见的年龄段为青壮年。

6.急性苯中毒主要损害的系统是神经系统

7.我国饮用水的卫生标准(GB5749-85)中规定每毫升饮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

8.职业病主要应采取第一级预防。

9.硅沉着病的诊断应依据 ①粉尘接触史,包括原料和成品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生产环境中粉尘浓度、粉尘颗粒大小、生产操作方法和防护措施(包括个人防护);②患者详细职业史和过去健康情况;③临床症状、体征和X线检查;④同工种工人既往和目前发病情况。主要以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肺功能测定为主。

10.典型病例 在某工地食堂用餐后半小时左右,有多名工人口唇、指甲和全身皮肤出现发绀,并出现精神萎靡、头晕、头痛、乏力、心率加速,有的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其最大可能是亚硝酸盐中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