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时间变化过程

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时间变化过程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服给药后随着药物的吸收增多,血药浓度逐渐上升,达到最小有效血药浓度(阈浓度)时开始出现药物效应。从效应出现到效应基本消失这段时间,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或基本效应的时间,称为药物效应持续期。而体内药物已降至有效浓度以下,但又未从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称为残留期。为了取得很好的疗效,临床用药多采用维持量多次间歇给药或持续滴注,使稳态血药浓度维持在治疗浓度范围内。

药物进入机体后,体内药量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可用药-时曲线表示。

(一)一次性给药的药-时曲线

不同给药途径药-时曲线不同(图1-6)。静脉注射因无吸收过程,血药浓度高,下降也快;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和口服均需吸收,给药后血药浓度逐渐上升,达峰值后下降。

口服给药后随着药物的吸收增多,血药浓度逐渐上升,达到最小有效血药浓度(阈浓度)时开始出现药物效应。在出现效应前的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从给药至峰浓度的时间称为达峰时间;之后血药浓度逐渐下降,当达到最小有效浓度时,药物效应开始消失。从效应出现到效应基本消失这段时间,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或基本效应的时间,称为药物效应持续期。而体内药物已降至有效浓度以下,但又未从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称为残留期(图1-7)。

图1-6 不同给药途径的药-时曲线

图1-7 非静脉给药的药-时曲线

(二)多次给药的稳态血药浓度

临床口服给药,以t1/2为给药间隔时间,连续恒量给药,经4~5次给药后,基本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也称坪值(图1-8)。为了取得很好的疗效,临床用药多采用维持量多次间歇给药或持续滴注,使稳态血药浓度维持在治疗浓度范围内。因维持量给药通常需要4~5个t1/2才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增加剂量或者缩短给药间隔时间均不能提前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只能提高药物浓度,因此如果患者急需达到稳态治疗浓度以迅速控制病情时,可采用首次用药剂量加倍的负荷量给药(图1-8),使稳态治疗浓度提前产生,然后再给予维持量,如利多卡因的t1/2是1h,对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需利多卡因立即控制症状,如以维持量静脉滴注,患者须等待4~5h才能达到治疗浓度,因而必须使用负荷量。

图1-8 恒量多次给药的药-时曲线

实齿线:剂量D,间隔t1/2 虚齿线:首次剂量2D,后用D,间隔t1/2

讨论与思考

1.某患者服用苯巴比妥中毒,医师给予洗胃、吸氧、利尿药、呼吸兴奋药及碳酸氢钠解救。请问:①为什么用碳酸氢钠解救?②请描述该药的体内过程。

2.患者,女,38岁,因胃十二指肠溃疡到某基层医院住院治疗。医师要求患者做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化验检查,患者拒绝化验检查,认为住院就是为了尽早用药,何必检查肝肾功能,浪费时间和金钱。请问:①你认为患者观念是否正确?②你作为护士应该如何向患者解释?③肝肾功能不良对用药有何影响?如何做好肝肾功能不良患者的用药护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