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生物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微生物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常菌群中的某些微生物可引起自身感染而出现各种疾病。①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有,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和抗癌作用。②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为,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发生改变;机体免疫力低下;不适当的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菌群失调。

1.正常菌群 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部、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上存在的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对人体无害或有益的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或正常菌群(表7-1)。

表7-1 正常人体各部位常见的正常菌群

重点提示

正常菌群存在于皮肤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表面,而正常人体的血液、内脏、骨骼和肌肉等部位是无菌的。

2.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与正常菌群之间、正常菌群内各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制约,构成了一种生态平衡,其主要生理作用有以下几点。

(1)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可以抑制病原菌的定居和生长繁殖。如阴道内的乳酸杆菌可维持阴道低p H环境,阻止白色念珠菌等定居。

(2)营养作用:正常菌群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合成和吸收。如肠道内的大肠埃希菌能合成维生素K和维生素B族;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等可合成烟酸、叶酸及维生素B族等以供人体利用。

(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作为免疫原可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和免疫应答的发生,限制了正常菌群本身对机体的危害,同时还可抑制或杀灭具有交叉抗原的病原菌。如双歧杆菌可诱导产生的sIg A能与那些具有相同抗原的微生物发生交叉反应,从而阻断它们对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定植作用。

(4)抗衰老和抗癌作用:人生的不同阶段,肠道正常菌群的构成和数量是不同的,它们和人体的发育、成熟和衰老有着一定的关系,如儿童及青少年时期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比老年时期多,而到老年时期肠道内的产气杆菌较多;正常菌群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激活巨噬细胞,促进其吞噬作用和降解某些致癌物质有关。

3.正常菌群的病理意义 通常情况下寄居于人体一定部位的正常菌群和宿主之间处于生态平衡状态下是不致病的,当生态平衡被打破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的发生。这些在特定条件下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常为毒力弱或无明显毒力的菌株。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寄居部位发生改变:如大肠埃希菌在肠道内通常是不致病的,由于手术、外伤、留置导尿管等原因,使细菌进入腹腔、血液或泌尿道等部位,可引起相应部位的感染。

(2)机体免疫力低下:如大量使用皮质激素、抗肿瘤放疗或化疗、长期患消耗性疾病、AIDS患者晚期等,可造成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正常菌群中的某些微生物可引起自身感染而出现各种疾病。

(3)不适当的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菌群失调: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宿主某些部位寄居细菌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称为菌群失调。因菌群失调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菌群失调症,由于菌群失调往往是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有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产生的另一种感染,故在临床上又称为二重感染。如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机体正常菌群中的优势菌群如大肠埃希菌、类杆菌等被大量杀灭,而原来数量极少,且对抗生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一些革兰阴性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疾病。临床表现有假膜性肠炎、鹅口疮、肺炎或败血症等。菌群失调症轻者停用原来抗生素即可恢复;重者可做药敏试验,选用合适药物治疗,同时使用微生态制剂使正常菌群恢复微生态平衡。

重点提示

①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有,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和抗癌作用。②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为,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发生改变;机体免疫力低下;不适当的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菌群失调。③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有效避免菌群失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