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

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典条件反射是行为疗法一条重要的理论基石。他认为,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奖赏就是为了逃避惩罚。食物是对按压行为的奖励,因此这也称为“奖励性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有力地说明:行为的后果直接影响该行为的增多或减少。行为疗法的主要指征是所谓变态行为。因此,行为疗法总的原理是:如果所有的行为都遵循学习的规律,那么变态行为也莫能除外,它可以被习得,也可以被弃掉。

(一)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行为疗法一条重要的理论基石。巴甫洛夫(1849~1936年)通过实验发现,一个无关刺激,比如铃声,可以由于食物的强化作用而逐渐成为食物的信号,继而单独的铃声也能引起唾液的分泌。从一个无关刺激转变为具有某种信号属性的过程就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新的行为模式形成的过程。条件反射一旦形成之后,又能作为“无条件反射”引起第二级条件反射。例如,当狗已经建立了听到铃声便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之后,在响铃的同时又给它看一只彩球,它又可以建立只见彩球也分泌唾液的第二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还发现了条件反射的泛化和消退等规律。他用这些实验结果,来解释行为的建立、改变和消退。

(二)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1878~1958年)。他从老鼠跑迷津的实验中观察到学习的作用。他认为无论是简单的或是如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行为的形成遵循两条学习规律:①频因律:即某一行为反应对某一刺激发生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行为反应就越有可能被固定保留下来,并在以后遇到相同刺激时发生。②近因律:即某一行为反应发生的时间与某一刺激越接近,那么这一行为反应越有可能被固定保留下来,并在以后遇到相同刺激时发生。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作用,认为无论任何行为既可以习得,也可以弃掉,因而十分崇尚教育。

(三)强化作用

强化作用的代表人物桑代克(1874~1949年)仔细地观察了猫为了吃到笼子外面的鱼如何设法打开笼门的种种行为。他提请人们注意:美味的鱼是决定猫的行为的关键因素。他认为,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奖赏就是为了逃避惩罚。最初,动物对同一种刺激可能会作出几种不同的行为反应,但只有那些能给自身带来好处的行为反应更容易与这一刺激相联结,并在这一刺激重现时更有可能再发生;而那些会给自身带来痛苦的行为反应不易与这一刺激相联结,因而在这一刺激重现时再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桑代克称这一原理为效果律。

(四)操作性条件反射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1904~1990年)进行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在一个后人以他的姓名命名的斯金纳箱中,安放有一个杠杆装置和一个食物盘。如果按压杠杆,就有食物落入盘中。然后把一只饥饿的小白鼠放入箱中,它在寻找食物的活动中可能会偶然碰压了杠杆,因而意外地获得了食物。如果这种偶然重复几次,小白鼠便会主动地去按压杠杆。也就是说,这只白鼠学会了使用杠杆来获取食物的行为。食物是对按压行为的奖励,因此这也称为“奖励性学习”。根据同一原理,斯金纳还设计了“惩罚性学习”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小白鼠为了避免被电击也学会了按压杠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有力地说明:行为的后果直接影响该行为的增多或减少。后果是奖励性的,该行为发生频度倾向增加,称为正性强化;后果是惩罚性的,该行为发生频度减少而避免惩罚的行为发生频度倾向增加,称为负性强化。根据这一原理,可使行为朝预期的方向改变,逐渐建立原来没有的行为模式,即所谓行为塑造。

虽然上述各种理论不尽相同,但都是以“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来解释行为的。行为疗法的主要指征是所谓变态行为。行为医学认为,变态行为和所谓正常行为一样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变态行为是社会适应不良的。因此,行为疗法总的原理是:如果所有的行为都遵循学习的规律,那么变态行为也莫能除外,它可以被习得,也可以被弃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