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脏传导系统病理变化与猝死的关系

心脏传导系统病理变化与猝死的关系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猝死在法医案例中较为常见,以前没有常规检查CCS,无疑会有漏诊。宋一璇等检查了51例无心外原因猝死者的心传导系统,认为其中15例(29%)猝死系由CCS病变所致。JAMES报道一例心脏纤维瘤压迫CCS而致死,故许多学者认为CCS病理改变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心脏传导系统病变包括出血、炎症、脂肪浸润、纤维化、神经病变、肿瘤和发育异常等。

第四节 心脏传导系统病理变化与猝死的关系

猝死在法医案例中较为常见,以前没有常规检查CCS,无疑会有漏诊。LIE和TITUS等人提出对急性冠心病死亡或死因不明、青壮年急死综合征的尸解案例,均要检查心传导系统,否则是不全面和不认真的。美国著名病理学家BHARATI(1984年)通过多年CCS形态学研究,提出CCS结构异常包括2方面:①CCS组织结构超龄性变化,即随年龄的增加,其主质细胞明显减少,而间质则增多;②CCS病变包括炎症、出血、损伤等,并认为两者均可引起心律失常而致死。PEDERSON(1980年)、邱近明和张月梅等人报道冠心病可累及SAN结动脉,其严重狭窄或痉挛可引起结细胞变性、坏死或严重功能障碍。实验闭塞鼠之SAN动脉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随之心脏停搏。宋一璇等(1983年)认为SAN超龄性变化与神经调节有关,SAN结周神经节细胞变性,神经纤维肿胀、崩解,神经节炎或退行性变,可导致SAN起搏功能减弱,产生严重心律失常而猝死。HAROLD(1988年)观察到肌营养不良、心肌炎累及心脏时,CCS有淋巴细胞浸润,还见明显纤维化和脂肪浸润,可因传导阻滞猝死。舜田博文(1990年)在46例尸解案例中对未找到死因的10例进行CCS检查,认为有8例猝死系因CCS病变(脂肪浸润、AVN动脉严重狭窄及心内膜下左束支出血)引起。宋一璇等(1993年)检查了51例无心外原因猝死者的心传导系统,认为其中15例(29%)猝死系由CCS病变所致。这些病变包括了CCS发生的炎症、出血、脂肪浸润、纤维化、神经病变、SAN及AVN结动脉壁增厚、结构变异和淋巴细胞聚集等。JAMES报道一例心脏纤维瘤压迫CCS而致死,故许多学者认为CCS病理改变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

心脏传导系统病变包括出血、炎症、脂肪浸润、纤维化、神经病变、肿瘤和发育异常等。这些异常均可干扰心脏的正常节律,使临床上出现某些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律失常和异常心电图,甚至引起心性猝死。此类猝死者男性多于女性,并常有晕厥和心律失常病史,大多在工作、睡眠或轻微刺激(争吵、扭打)中猝死,因而易引发纠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