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学在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都要遵循这一原则。阴阳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这部分虽为了解内容,但其中的阴阳学说应用于疾病的治疗方面较为重要,希望考生能引起足够重视。克色之脉为逆,主预后不良;生色之脉为顺,主预后良好。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考点进阶详解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基本理论体系主要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二、整体观念★★★

1.含义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且与自然界相互关联。

2.体现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学在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都要遵循这一原则。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三、辨证论治★★★

1.含义

(1)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2)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情况下对于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一种反应,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3)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能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提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4)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5)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原则。

(6)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7)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2.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并通过辨证进一步认识疾病。

真题模拟与解析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

1.中医学认为人体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是通过下列何者联系的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经络

E.以上均不是

答案[D]

2.不同病人分别表现脱肛,眼睑脱垂等不同病症,临床治疗时均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此称为

A.因人治宜

B.因地治宜

C.辨病论治

D.异病同治

E.同病异治

答案[D]

3.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经络

E.以上均不是

答案[A]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

B.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C.证治异同和整体观念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四诊合参和阴阳五行

答案[D]

5.均表现为发热,恶寒的病人,但临床治疗方法不同,此为

A.因人治宜

B.四诊合参

C.辨病论治

D.异病同治

E.同病异治

答案[E]

6.“证”是指

A.症状

B.望、闻、问、切的结果

C.体征

D.病人某一阶段的病理表现

E.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答案[E]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

[1-2]

A.整体观念

B.望闻问切

C.四诊合参

D.同病异治

E.三因论治

1.属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的是

2.同一病人在疾病发展不同阶段应用的治疗原则是

答案[AD]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

1.整体观念体现于

A.人体是一有机整体

B.精气学说

C.人与宇宙的统一

D.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E.阴阳五行学说

答案[AD]

2.下列哪些属于“证”的范畴

A.病因

B.病理

C.病性

D.病位

E.邪正关系

答案[ACDE]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有

A.望闻问切

B.辨证论治

C.精气学说

D.整体观念

E.阴阳五行

答案[BD]

第二节 阴阳学说

考点进阶详解

一、阴阳的属性★★

1.自然界事物的阴阳属性分类: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皆为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器质方面的皆属阴。

2.医学领域中阴阳属性分类: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与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与功能统属于阴。

二、阴阳学说的相互关系★★★

1.阴阳对立制约

(1)含义:即阴阳相反。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相反相成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制约,即阴阳相互抑制、相互约束,主要体现在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中。

(2)说明

①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

②阴阳的动态平衡叫“阴平阳秘”。人体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是“阴平阳秘”的结果。

2.阴阳互根互用

(1)含义: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2)说明

①阴阳的互根互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②阴阳的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3.阴阳消长平衡

(1)含义:阴阳消长平衡是事物运动变化形式。

(2)说明

①消长是绝对的运动状态,平衡是相对的静止状态。消长变化是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内进行的,事物在总体上仍呈现出相对稳定状态,即在绝对的消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在相对的平衡之中,又存在着绝对的消长。

②阴阳消长变化形式:此长彼消(阴长阳消、阳长阴消);此消彼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③阴阳消长失调,则“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④阴阳消长是量变过程。

4.阴阳相互转化

(1)含义: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

(2)说明

①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是因为存在着阴阳依存的关系;外部条件是“物极”。

②阴阳转化是“质变”的过程。

③阴阳的消长是其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是其消长发展的结果。

④阴阳是事物的相对属性,存在着无限可分性。

三、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

(2)在诊法方面:色泽鲜明的为病在阳分;色泽晦暗的为病在阴分。语高,多言而躁动者为阳,语低无力,少言而沉静者为阴。怕热者为阳,呼吸微弱者属阴,呼吸有力者属阳。脉浮大洪滑者为阳,脉沉小细涩者为阴。

(3)在辨证方面:八纲辨证中,以阴阳为总纲。外科感染性疾病中,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的属阳证;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等症状的属阴证。

3.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①治疗疾病的总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②阴阳偏胜时治疗原则:阴阳偏胜为邪气盛的实证,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的原则。凡阴盛的实寒证,用热性方药治疗(寒者热之);阳盛的实热证,用寒性方药治疗(热者寒之)。若阴盛伤阳或阳盛伤阴,而出现兼有阳虚或阴虚时,又须酌加温阳或养阴之品,以兼顾其不足。

③阴阳偏衰时治疗原则:阴阳偏衰为正气不足的虚证,治疗时采用“补其不足”的原则。凡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而致阳亢的虚热证,用补阴的方药治疗,既“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既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同理,阳虚不能制约阴气而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用补阳的方药治疗,既“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既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阳虚所生的阴寒。并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补阴药中酌加补阳药,以阳中求阴,适用于阴虚证;并在补阳时酌加补阴药,以阴中求阳,适用于阳虚证。

(2)归纳药物的性能:四气中寒、凉属阴;热、温属阳。五味中酸、苦、咸属阴;辛、甘、淡属阳。升降浮沉中沉、降属阴;升、浮属阳。既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为阳;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为阴。

阴阳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这部分虽为了解内容,但其中的阴阳学说应用于疾病的治疗方面较为重要,希望考生能引起足够重视。

请将此处内容与病机中阴阳学说内容相结合,并结合后附1复习。

真题模拟与解析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

1.下列对阴阳的概念的理解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古代哲学范畴

B.必为相关的事物

C.既是矛盾

D.是相互对立的

E.可用以分析一事物内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点是矛盾与阴阳间的区别,阴阳必为相互关联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而矛盾则为任何对立的两个事物,其范围比阴阳大,矛盾包括阴阳。

2.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下列属于阴的是

A.胆

B.心

C.胃

D.大肠

E.小肠

答案[B]

3.“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最终会导致

A.实寒证

B.阴阳亡失

C.虚寒证

D.实热证

E.阴阳两虚

答案[E]

4.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可用下列哪项加以概括

A.阳胜则热

B.阴胜则寒

C.阴损及阳

D.阳损及阴

E.阴阳失调

答案[E]

5.阴阳的消长平衡是

A.相对的平衡与相对的消长的统一

B.相对的平衡与绝对的消长的统一

C.绝对的平衡与绝对的消长的统一

D.绝对的平衡与相对的消长的统一

E.以上均不是

答案[B]

6.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状态是

A.动态平衡

B.阴平阳秘

C.阳平阴

D.绝对平衡

E.相对平衡

答案[B]

7.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

A.阴阳之间相互感应

B.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

C.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D.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E.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答案[D]

8.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E.以上均不是

答案[B]

9.根据阴阳理论,下列不属于阴的表现有

A.少言倦卧

B.面色无华

C.面色鲜明

D.口唇色淡

E.语声低微无力10.“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答案[C]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11.在用补阳药治疗阳虚时,兼用补阴药,其根据的原理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12.下列属于阳味的是

A.酸

B.苦

C.涩

D.淡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13.下列属于阴味的是

A.酸

B.甘

C.淡

D.辛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14.在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此为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平补阴阳

答案[B]

15.“实证”是指

A.邪气不足

B.正气不足

C.正气有余

D.邪气有余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16.“虚证”是指

A.邪气不足

B.正气不足

C.正气有余

D.邪气有余

E.以上都不是17.根据阴阳理论,下列属阴的是

答案[B]

A.上升

B.无形

C.明亮

D.内守

E.发散

答案[D]

18.根据阴阳理论,下列属阳的是

A.抑制

B.闭阖

C.滋润

D.推动

E.内守19.在中医学领域中,下列属阳的功能是

答案[D]

A.滋润

B.温煦

C.凝聚

D.收敛

E.抑制

答案[B]

20.在中医学领域中,下列属阴的功能是

A.兴奋

B.滋润

C.温煦

D.发散

E.推动

答案[B]

2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最适用于

A.实热证

B.虚热证

C.虚寒证

D.实寒证

E.以上均不是

答案[C]

2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最适用于

A.实热证

B.虚热证

C.虚寒证

D.实寒证

E.以上均不是

答案[B]

23.脉的形态属阴的是

A.涩

B.洪

C.滑

D.浮

E.大

答案[A]

24.“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阴阳两虚

E.阳偏衰

答案[E]

[解析]“阴病治阳”指病人机体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肢体,而表现为畏寒肢体,脘腹隐痛,得温痛减等虚寒的表现,此即“阴病”;治疗时,应用温热性的药物来温中祛寒,使阳气得复,则虚寒自止,此即“治阳”。

25.“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阴阳两虚

E.阳偏衰

答案[C]

26.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

A.阴病治阳

B.损其有余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之

E.热者寒之

答案[C]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

[1-2]

A.质变过程

B.量变过程

C.变化过程

D.运动过程

E.平衡过程

1.阴阳的相互转化是

2.阴阳的消长平衡是

答案[AB]

[3-4]

A.阴消阳长

B.阳消阴长

C.阴长阳长

D.阴消阳消

E.以上均不是

3.由夏至冬属于

4.饭后体温升高属于

答案[BA]

[5-8]

A.损其有余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补其不足E.寒者热之

5.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是

6.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

7.实热证的治疗原则是

8.虚热证的治疗原则是

答案[ADBC]

[9-10]

A.阴不足则阳相对亢盛

B.阳不足则阴相对有余

C.阳有余则津伤

D.阴有余则阳受损

E.阴亡则阳无所附

9.“阴盛则阳病”是指

10.“阳盛则阴病”是指

答案[DC]

[11-13]

A.阳中求阴

B.用寒凉药治实热证

C.用热药治实寒证

D.扶阳益火以退寒

E.滋阴壮水以制火盛

11.“寒者热之”是指

1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指

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答案[CDE]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

1.根据阴阳含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

B.阴阳是对自然界某些事物双方的概括

C.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

D.阴阳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E.阴阳可用以分析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答案[ACDE]

2.下列属于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的是

A.对立制约

B.阴平阳秘

C.相互转化

D.互根互用

E.消长平衡

答案[ACDE]

3.下列属于阳的是

A.无形

B.刺痛

C.烦躁

D.脉浮大

E.滋润

答案[ABCD]

4.阴阳是事物的相对属性,因为

A.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

B.阴消阳长

C.阳消阴长

D.阴阳互相制约对方

E.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答案[AE]

5.阴阳的互根互用是

A.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

B.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C.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D.阴阳对立制约的结果

E.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

答案[ABC]

6.阴阳消长平衡的形式是

A.阴消阳长

B.阴长阳消

C.阳消阴长

D.阴消阳消

E.阳长阴消

答案[ABCE]

7.用阴阳来概括人体的病理状态,正确的是

A.阴盛则寒

B.阴损及阳

C.阴阳两虚

D.阴阳失调

E.阴消阳长

答案[ABCD]

8.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

A.寒者热之

B.损其有余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之

E.热者寒之

答案[BD]

9.阴阳偏盛的治疗方法是

A.补阴抑阳

B.阳中求阴

C.热者寒之

D.阴中求阳

E.寒者热之

答案[CE]

10.阴阳偏衰的治疗方法是

A.滋阴抑阳

B.补阴泻阳

C.寒者热之

D.扶阳抑阴

E.热者寒之

答案[AD]

11.阴阳失调的治疗原则是

A.调整阴阳

B.补其不足

C.泻其有余

D.滋阴抑阳

E.恢复阴阳相对平衡

答案[ABCE]

12.症见发热,其病机是

A.阴虚

B.阳虚

C.阴盛

D.阳胜

E.阴阳两虚

答案[AD]

13.症见恶寒,其病机是

A.阴虚

B.阳虚

C.阴盛

D.阳胜

E.阴阳两虚

答案[BC]

14.根据阴阳互根原理推出的治法是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扶阳抑阴

D.热者寒之

E.滋阴抑阳

答案[AB]

15.从夏至到冬至的气候变化是

A.热极生寒

B.寒极生热

C.阳消阴长

D.阳长阴消

E.阴阳皆长

答案[AC]

16.五脏分阴阳,属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肾

E.肺

答案[BE]

第三节 五行学说

考点进阶详解

一、五行的特性★★★

1.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作用的事物均属于木。

(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引申为具有温热,上升作用的事物均属于火。

(3)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为具有生化,受纳,承载作用的事物均属于土。“土为万物之母”。

(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为具有肃降,清洁,收敛作用的事物均属于金。

(5)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引申为具有滋润,寒凉,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属于水。

2.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事物的五行属性,是根据五行的特性,对客观事物运用归类和推演的方法而获知的。掌握下列简表(表1-1):

表1-1 事物的五行属性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1)含义

①五行相生:即资生,助长,促进的意思。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具有依次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作用。

②五行相克:有克制,抑制,制约的意思。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具有间隔递相克制,抑制,制约的关系。

③五行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

④五行相侮:侮,指反侮。五行的相侮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又称反克。

(2)说明

①五行相生和相克为自然界正常现象;在人体生理上,属正常生理现象。

②五行相生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顺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图1-1)。

图1-1 五行生克图

③相生关系《难经》中称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克关系《内经》中称为“所胜”“所不胜”。既“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

④五行中任何一行既受一行生,又受一行克,从而维持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

⑤五行相乘与相侮是五行中正常的生克关系遭到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的相克现象。

⑥导致五行相乘相侮的原因,是由于五行中某一行发生太过或不及,就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一行太过,则去乘“我克”(所胜)之行,去侮“克我”(所不胜)之行。一行不及,则受“克我”(所不胜)之行所乘,受“我克”(所胜)之行所侮。

三、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肝病可见面青,嗜酸,脉来弦。

(2)从它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

(3)从色脉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

克色之脉为逆,主预后不良;生色之脉为顺,主预后良好。如:肝病见面白,脉浮为克者之色脉主预后不良;如面黑,脉沉为生者之色脉,主预后好。

2.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

(1)控制五脏疾病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补脾。”

(2)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真题模拟与解析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

1.五行学说中“火”的特性是

A.从革

B.炎上

C.稼穑

D.曲直

E.润下

答案[B]

2.下列哪一项属于五行之“金”

A.五色之白

B.五化之藏

C.五体之肌肉

D.五志之恐

E.五官之口

答案[A]

3.下列不属五行之“火”的是

A.五味之苦

B.六腑之小肠

C.五气之燥

D.五脏之心

E.五色之赤

答案[C]

4.下列属于五行之“土”的是

A.五味之苦

B.六腑之胃

C.五气之燥

D.五脏之心

E.五色之赤

答案[B]

5.下列不符合五行生克规律的是

A.木为水之子

B.火为土之母

C.金为土之子

D.水为火之所不胜

E.金为木之所胜

答案[E]

6.下列符合母子关系的是

A.木和金

B.水和火

C.土和木

D.水和木

E.水和土

答案[D]

7.下列归属于五行之“火”的是

A.汗

B.唾

C.涎

D.涕

E.泪

答案[A]

8.下列归属于五行之“金”的是

A.汗

B.唾

C.涎

D.涕

E.泪

答案[D]

9.下列归属于五行之“水”的是

A.大肠

B.小肠

C.膀胱

D.胃

E.胆

答案[C]

10.脾脏与下列何官窍相对应

A.目

B.鼻

C.舌

D.口

E.耳

答案[D]

11.五行中肝开窍于目属于下列何种归类方法

A.试探法

B.推演法

C.比较法

D.取类比象

E.反证法

答案[B]

12.“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从五行间相互关系看属于

A.木克土

B.木生土

C.木侮土

D.木乘土

E.以上均不是

答案[D]

13.脾虚病人,面见青色按五行间的相互关系属于

A.火来乘土

B.土来侮木

C.木来乘土

D.火来乘水

E.水来乘火

答案[C]

14.肝病人,面见黄色按五行间的相互关系属于

A.火来乘土

B.土来侮木

C.木来乘土

D.火来乘水

E.水来乘火

答案[B]

15.下列五行生克关系中哪项是正确的

A.金克水

B.火克水

C.木生火

D.水生火

E.木生水

答案[C]

16.根据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下列不属于心病表现的是

A.面见赤色

B.喜食苦味

C.脉见洪象

D.两目红赤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17.在五行学说中,下列哪项不是肾病的诊断依据

A.面见黑色

B.口中泛甜

C.耳聋

D.小便淋漓涩痛

E.腰膝酸软

答案[B]

18.下列哪项不是五行中“克”的异常

A.相侮

B.相乘

C.相克

D.反侮

E.反克

答案[C]

19.下列属于五行相生传变的是

A.肺病传肝

B.脾病传肾

C.肾病及心

D.水不涵木

E.肝病传脾

答案[D]

20.肝火犯胃属于

A.相乘

B.相侮

C.相克

D.子病犯母

E.母病及子

答案[A]

21.下列属于根据五行之间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是

A.抑木扶土法

B.滋水涵木法

C.金水相生法

D.培土生金法

E.以上均不是

答案[A]

22.下列属于“母病及子”的是

A.脾病及肝

B.肺病及肾

C.脾病及肾

D.肾病及脾

E.肝病及脾

答案[B]

23.根据五行相生关系确定治法,治疗肝火亢盛则应配合

A.泻肺热

B.泻肾火

C.泻脾气

D.泻肝火

E.泻心火

答案[E]

24.下列情志相胜中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喜胜悲

B.思胜恐

C.忧胜悲

D.怒胜思

E.悲胜怒

答案[C]

[解析]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忧与思同属于脾。

25.按五行生克规律心的“所不胜”脏腑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E]

26.在五行学说中,五季中的“长夏”归属于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答案[C]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

[1-5]

A.五行中木的特性

B.五行中火的特性

C.五行中土的特性

D.五行中金的特性

E.五行中水的特性

1.清洁,肃降,收敛属于

2.温热,升腾属于

3.升发,生长,条达舒畅属于

4.生化,承载,受纳属于

5.滋润,向下运行属于

答案[DBACE]

[6-8]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6.五脏中五行归类属土的是

7.五脏中五行归类属木的是

8.五脏中五行归类属水的是

答案[CAE]

[9-11]

A.青

B.赤

C.黄

D.白

E.黑

9.五色中五行归类属火的是

10.五色中五行归类属水的是

11.五色中五行归类属金的是

答案[BED]

[12-14]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2.面见黄色,口味甘,脉象缓,病多在

13.面见黑色,口味咸,脉象沉,病多在

14.面见青色,口味酸,脉象弦,病多在

答案[CEA]

[15-18]

A.母

B.子

C.所胜

D.所不胜

E.以上都不是

15.火为木之

16.金为木之

17.土为木之

18.水为木之

答案[BDCA]

[19-22]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相克

E.母子相及

19.五行中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克,在五行中属于

20.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在五行中属于

21.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在五行中属于

22.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在五行中属于

答案[BACD]

[23-25]

A.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

B.用健脾益肺的方法,治因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的方法

C.肺阴肾阴相互滋生的方法

D.补肾阳而益脾阳的方法

E.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

23.培土生金法是

24.滋水涵木法是

25.扶土抑木法是

答案[BAE]

[26-27]

A.肝病影响到肺

B.肾病影响到脾

C.脾病影响到肺

D.肺病影响到脾

E.肝病影响到脾

26.属于子病及母的是

27.属于母病及子的是

答案[DC]

[28-29]

A.木来乘土

B.火来乘金

C.土来乘水

D.金来乘木

E.水来乘火

28.肝脏病人,面见白色,为

29.脾虚病人,面见青色,为

答案[DA]

[30-33]

A.金水相生

B.泻南补北

C.佐金平木

D.益火补土

E.培土制水法

30.主要用于肺虚不能布津以滋肾,或肾阴亏虚,不能上荣于肺,而致肺肾阴虚病证的方法是

31.主要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溢而致水肿胀满的证候

32.主要用于肺阴不足,肝火上逆犯肺之证的方法是

33.主要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的病证的方法是

答案[AECD]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

1.下列物质五行中属于“火”的是

A.小肠

B.鼻

C.湿

D.汗

E.皮毛

答案[AD]

2.下列物质五行中属于“金”的是

A.小肠

B.鼻

C.湿

D.汗

E.皮毛

答案[BE]

3.下列物质五行中属于“土”的是

A.长夏

B.鼻

C.湿

D.白

E.皮毛

答案[AC]

4.根据五行学说,下列哪些表现可作为心病的诊断依据

A.面见白色

B.舌尖红赤

C.急躁易怒

D.口泛苦味

E.心烦失眠

答案[BE]

5.根据五行学说,下列哪些表现可作为脾病的诊断依据

A.面见黄色

B.舌尖红赤

C.脉缓无力

D.口泛苦味

E.口唇色淡

答案[ACE]

6.五行乘侮关系中,属于相乘的是

A.金不足则火来乘之

B.火有余则木来乘之

C.土不足则水来乘之

D.土不足则木来乘之

E.木有余则土来乘之

答案[AD]

7.五行乘侮关系中,属于相侮的是

A.金不足则木来侮之

B.水不足则火来侮之

C.土不足则水来侮之

D.金有余则土来侮之

E.木不足则金来侮之

答案[ABC]

8.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推断病情转归,下列为逆证的是

A.肝病色青见浮脉

B.心病面赤见沉脉

C.脾病色黄见沉脉

D.肺病色白见洪脉

E.肾病色黑见沉脉

答案[ABCD]

9.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

A.扶弱

B.泻子

C.补母

D.抑强

E.母子双补

答案[AD]

10.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

A.扶弱

B.泻子

C.补母

D.抑强

E.母子双补

答案[BC]

11.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

A.木和火

B.土和水

C.木和金

D.水和金

E.水和火

答案[BCE]

12.下列属于根据五行之间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是

A.抑木扶土法

B.滋水涵木法

C.金水相生法

D.培土生金法

E.以上均不是

答案[BCD]

[解析]“金水相生”为肺阴与肾阴相互滋生的含义。因为肺为肾之母,肾阴为人体阴阳的根本,所以二者相互滋生。

第四节 藏  象

脏腑分为三类:一是五脏,心、肝、脾、肺、肾;二是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泻;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奇恒之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藏象学说的形成有一定的古代解剖学知识基础,但主要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所以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

考点进阶详解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①化生和贮藏精气;②藏神。

1.心

(1)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

①含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功能。

②生理意义:心脏搏动正常,有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心对血液的生成有化赤的作用。

(2)心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

①含义:指心具有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②生理意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属于五脏,且主要属于心。心主神志,依赖于心血,心阴对心神的滋养和心气,心阳的鼓动和振奋作用。

③关系: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病理上两者互为影响。

2.肺

(1)主宣发肃降

①含义: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发和清肃下降的运动特点。

②生理意义:宣发功能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排出浊气;二是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形成汗液。

肃降功能表现在:排除肺内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主气司呼吸

①含义:指肺有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作用。

②生理意义:肺是体内外气体的交换的场所;肺吸入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在肺结合生成宗气;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

(3)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①含义:指肺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②生理意义: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肺气宣发将水液经汗孔排出为汗;二是肺气肃降将水液向下输布,经肾生成尿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所以称“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

(4)肺朝百脉

①含义: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汇聚于肺,经肺的呼吸作用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

②生理意义:血液的正常运行。

因肺位最高,故称“华盖”;因其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3.脾

(1)脾主运化

①含义:指脾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其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②生理意义:运化内容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即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物质的作用;运化水液,即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脾主升

①含义:指脾气的功能是以向上升散为特点。

②生理意义:升散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主升清,吸收并转输精微,化生气血,营养全身,以维持生命活动;二是主升提,固摄内脏。

(3)脾主统血

①含义: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功能。

②生理意义:脾气旺盛,能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而不发生出血。

4.肝

(1)主疏泄

①含义: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泄、条达、升发等综合生理功能。

②主要表现三方面:一是调节情志活动;二是促进消化吸收;三是维持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

③意义: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液运行和津液运行的重要环节。

(2)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①含义: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②生理意义:贮藏血液的作用表现三方面。一是制约肝阳,使其条达;二是防止出血;三是调节外周血量。调节血量的作用以贮藏血液为前提。

5.肾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①含义:肾藏精是指肾具有封藏精气的作用。

先天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并具有生殖、繁衍后代的基本功能。后天之精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并维持机体生殖功能作用的精微物质。

②生理意义:肾精主要作用一是主生长,发育;二是主生殖。

(2)主水液

①含义:是指肾具有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②生理意义:肾主水,又称为肾的气化作用。主要是通过肾阳,肾气的作用完成的。肾气将水液之清者和水液之浊者分别开来。清者上升,固摄体内;浊者下降,排出体外。在肾主水的作用下,完成人体水液的输布和排泄,保持水液代谢平衡。

(3)主纳气

①含义: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保证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

②生理意义:肾气充足,纳气正常,则能助肺吸气,防止呼吸表浅,保证呼吸运动正常。

(4)濡养温煦脏腑

①含义:肾中还有肾阴,肾阳。

②生理意义:肾阴对机体组织器官有滋养濡润作用;肾阳对机体组织器官有温煦推动作用。肾阴,肾阳又叫元阴,元阳,真阴,真阳;是各脏阴阳的根本。

二、五脏之间的主要关系★★★

(1)心与肺:心与肺的关系,主要是心主血,肺主气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即气与血的关系。宗气积于胸中加强了心与肺之间的联结作用。

(2)心与脾: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①血液的生成:脾运化功能正常,血液化生功能旺盛,血液充盈,心有所主。

②血液的运行:心为运血原动力,脾统血,保证血液正常运行。

(3)心与肝:主要反映在血液运行方面及精神情志方面。

①血液运行:心主血,肝藏血。心血充盈,心气旺盛,血行正常,肝才有血可藏;肝藏血充足,并能调节血流量,则有利于心推动血行。

②精神情志:心神正常,则有利于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正常,有利于心主神志。

(4)心与肾:主要表现在一是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二是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为“心肾相交”关系,又叫“水火即济”及“精血同源”。心在五行属火,位于上端,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于下端,而属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应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应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此为水火即济,心肾相交。

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相互化生。

(5)肺与脾:主要反映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上。

①气的生成:主要依赖肺的呼吸功能吸入自然界清气,及脾的运化功能吸收来的水谷精微为气构成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肺的呼吸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是否健全与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②津液的输布上:肺的宣发肃降以通调水道,使水液正常的输布与排泄;脾的运化水液作用,使水液正常地生成与输布。二者相互协作,以保证水液代谢正常。

(6)肺与肝:主要反映在气机调节方面。肺气主降,肝气主升,一升一降,使全身气机得以调畅。

(7)肺与肾

①水液代谢: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主水(为水之下源),二者互相协调,保证水液的正常输布和排泄。

②呼吸运动:肺主气,司呼吸(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维持呼吸深度,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呼吸运动。

③金能生水,水能润金。(肺肾阴液相互资生)

(8)肝与脾:表现于消化功能和血液运行方面。

①消化功能: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分泌胆汁,协助脾运;脾主运化,脾气旺盛,运化正常,有利于肝的疏泄。

②血液运行:肝藏血,调节血流量;脾统血而防止血逸出脉外,二者协同,维持血液正常运行。

(9)肝与肾

①肝肾精血相互化生。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所以说肝肾“精血同源”。

②肝肾阴阳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生理上,肝的阴阳与肾的阴阳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维持肝肾阴阳的充足与协调平衡。病理上,如果肾阴不足,水不涵木,会导致肝阳上亢;如果肝阴不足,肾阴亏虚会导致肝肾阴虚。

(10)脾与肾

①先后天的关系:肾藏精,源于先天,主生长发育生殖,为先天之本;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津液,为后天之本,二者互相资生,互相促进,为人体生命之本。

②水液代谢方面:脾运化水湿的功能依赖肾阳的温煦;肾主水的功能有赖于脾气的协同,二者相互协同,保证水液代谢正常。

三、五脏在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1.心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汗液,是人体津液经过阳气的蒸化,从汗孔排出的液体。血汗同源。脉:脉是气血阴阳流通的管道,血液在其中运行。心主血脉。心开窍于舌,表现于结构,功能及病理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心其华在面:面部血管最丰富。开窍于舌指舌为心之外候。

2.肺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悲、忧属肺。皮肤是一身之表,与肺相连。肺与皮肤的关系体现于:①肺具有宣发卫气和津液以营养皮肤的作用;②汗孔排泄汗液有协助肺排泄废物的作用。所以“肺主皮毛”。

3.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窍为口。

正常思考问题对人体无不良影响。肌肉营养来源于脾运化的营养物质,因而脾主肌肉。四肢又叫四末,故脾主四肢。脾开窍于口,指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与否,可以反映于口味食欲是否正常。脾开窍于口,故其华在唇。

4.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怒伤肝。肝主筋。因为筋有赖于肝的阴血的滋养。肝开窍于目表现于结构,生理,病理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爪为筋之余”,肝主筋,故其华在爪。

5.肾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和二阴。

恐伤肾。骨的生长发育及其功能的发挥,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充养。所以说“肾主骨”。另外,“齿为骨之余”,所以牙齿与骨同属肾所主。肾开窍于耳,主要指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二阴:指前后二阴。齿,骨,发能看出肾中精气充盈程度。

四、六腑的生理功能★★

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所以说“六腑以通为用”。

1.胆(又属奇恒之腑) 贮藏和分泌胆汁。

2.胃(又称“后天之本”,“水谷之海”,“太仓”)

(1)受纳和腐熟水谷;

(2)主通降,以降为和。

所以又有“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说法,又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3.小肠

(1)主受承和化物,表现:①小肠为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的盛器;②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必须在小肠内停留相当长的时间。

(2)主泌别清浊,表现:①将小肠消化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②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将水谷精微吸收;③在吸收水谷精微时,吸收大量水液。又称“小肠主液”。

4.大肠(“大肠主津”) 传化糟粕。

5.膀胱 贮尿,排尿。

6.三焦

(1)整体上:①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②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2)局部上:①上焦:包括心、肺,“上焦如雾”,主气的升发和宣散;②中焦:包括脾胃,“中焦如沤”,主气血生化之源;③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和膀胱。“下焦如渎”,主向外排糟粕,水液。

三焦因在人体十二脏腑中,唯它最大,故有“孤府”之称。

五、奇恒之腑★

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脑

(1)生理功能:人体生命活动中枢;主管精神活动。

(2)与五脏关系:中医以五脏为中心,将脑的功能分属五脏。但与心、肝、肾关系更为密切。

2.女子胞

(1)生理功能:发生月经,孕育胎儿。

(2)影响因素:

①肾中精气与天癸:肾中精气充沛到一定程度,产生天癸,月经来潮。具有生育能力。

②肝气肝血:“女子以肝为先天”。因为一是肝主疏泄,女子月经通调和排卵有关。二是肝藏血,与女子月经量多少及养育胎儿相关。三是冲任二脉的作用,“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3.精室 为男性生殖器,功能是产生和贮存精液。

六、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脾与胃

(1)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纳一运,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以营养全身。

(2)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相互协调。

(3)燥湿相合。

2.肝与胆 胆汁来源于肝的精气,其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依靠肝的疏泄功能。

3.肾和膀胱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依靠肾的气化。

4.心与小肠 生理上,小肠分别清浊,其清者可转化为心血。心主血脉,将气血输送于小肠,有利于小肠的受盛和化物。

5.肺与大肠 肺主肃降,肺气的下降可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的下行。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

真题模拟与解析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

1.根据藏象理论,人体的中心是

A.经络

B.精

C.六腑

D.气血津液

E.五脏

答案[E]

2.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A.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B.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C.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D.既不似脏,又不似腑

E.以上均不是

答案[B]

3.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A.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B.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C.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D.既不似脏,又不似腑

E.以上均不是

答案[A]

4.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A.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B.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C.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D.既不似脏,又不似腑

E.以上均不是

答案[C]

5.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B]

6.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

A.精气

B.天癸

C.津液

D.血液

E.以上均不是

答案[D]

7.心主神志指的是

A.调节情绪平衡

B.调节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C.调节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D.调节血液代谢正常

E.以上均不是

答案[B]

8.下列属于心的生理功能的是

A.主藏血

B.主血脉

C.主治节

D.主朝百脉

E.主统血

答案[B]

9.心在体为

A.骨

B.皮

C.筋

D.肌肉

E.脉

答案[E]

10.心其华在

A.面

B.皮

C.唇

D.肌肉

E.瓜

答案[A]

11.心开窍于

A.口

B.鼻

C.目

D.舌

E.耳

答案[D]

12.心在液为

A.血

B.涕

C.汗

D.唾

E.涎

答案[C]

13.与心相表里的脏腑为

A.胆

B.大肠

C.膀胱

D.小肠

E.胃

答案[D]

14.观察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应主要观察

A.面部颜色

B.口唇颜色

C.爪甲颜色

D.头发光泽度

E.毫毛荣枯

答案[A]

15.称为“华盖”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D]

16.肺朝百脉是指

A.百脉由肺统帅

B.肺将血液送到全身

C.全身血液汇聚于肺

D.肺与全身血液生成有关

E.全身血液汇聚于肺,经气体交换输布全身

答案[E]

17.肺的肃降功能表现在

A.排除肺内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B.排出浊气

C.宣发卫气

D.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

E.调节腠理,形成汗液

答案[A]

18.下列不属于肺的生理功能的是

A.主气,司呼吸

B.主疏泄

C.肺朝百脉

D.主通调水道

E.主宣发与肃降

答案[B]

19.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

A.肺与心

B.肺与肾

C.肺与肝

D.心与肝

E.脾与肺

答案[B]

20.肺在志为

A.怒

B.恐

C.悲

D.思

E.喜

答案[C]

21.肺开窍于

A.耳

B.口

C.舌

D.鼻

E.目

答案[D]

22.与肺相表里的脏腑为

A.胆

B.大肠

C.膀胱

D.小肠

E.胃

答案[B]

23.外邪侵犯人体首先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D]

24.与脾相表里的是

A.胆

B.大肠

C.膀胱

D.小肠

E.胃

答案[E]

25.“后天之本”是指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C]

26.具有喜燥而恶湿特点的脏腑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C]

27.脾主统血的功能与气的哪项功能有关

A.推动作用

B.气化作用

C.温煦作用

D.固摄作用

E.防御作用

答案[D]

28.人的视觉功能异常主要与哪个脏腑功能

有关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A]

29.与人体生长发育有关的脏腑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E]

30.肾主纳气的功能主要表现于

A.促进肝气的疏泄

B.促进肺气的宣发

C.促进元气的生成

D.促进精液的固摄

E.使肺的呼吸达到一定的深度

答案[E]

31.与性功能成熟有关的物质是

A.肾精

B.天癸

C.肾阴

D.肾气

E.肾阳

答案[B]

32.称为元阳,真阳的是

A.肝阳

B.脾阳

C.心阳

D.肾阳

E.肺阳

答案[D]

33.与头发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E]

34.具有喜润而恶燥特点的脏腑是

A.肝

B.心

C.脾

D.胆

E.胃

答案[E]

35.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津液代谢方面

B.血液生成方面

C.血液运行方面

D.血液贮存方面

E.气和血相互为用方面

答案[E]

36.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呼吸功能的完成

B.先天后天相互滋养上

C.气机的调节上

D.饮食的消化上

E.精血的生成上

答案[B]

37.胆汁的生成与排泄与下列哪项关系密切

A.肝的疏泄功能

B.心的主神志功能

C.脾的运化功能

D.肺的主一身之气功能

E.肾的藏精功能

答案[A]

38.“孤府”指的是

A.脉

B.胆

C.三焦

D.膀胱

E.心包

答案[C]

39.具有“受盛,化物”功能的六腑是

A.胆

B.小肠

C.三焦

D.大肠

E.胃

答案[B]

40.下列脏腑中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是

A.胆

B.脑

C.胃

D.髓

E.脉

答案[A]

41.反应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的脏腑是

A.心与脾关系

B.脾与胃关系

C.肺与肝关系

D.心与肺关系

E.肝与肾关系

答案[D]

42.“水火既济”属于

A.心与脾关系

B.心与肺关系

C.心与肝关系

D.心与肾关系

E.脾与胃关系

答案[D]

43.肺与肝的关系表现于

A.血液的生成方面

B.气的生成方面

C.呼吸运动方面

D.津液的代谢方面

E.气的运行方面

答案[E]

44.三焦称为“孤府”的原因是

A.十二脏腑中最大

B.作用最多

C.只此一个

D.生理功能十分重要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45.精明是下列何者的别名

A.目

B.耳

C.口

D.鼻

E.前阴

答案[A]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

[1-5]

A.小肠

B.大肠

C.膀胱

D.胆

E.胃

1.与肝脏互为表里的是

2.与心脏互为表里的是

3.与脾脏互为表里的是

4.与肺脏互为表里的是

5.与肾脏互为表里的是

答案[DAEBC]

[6-9]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6.主统血的脏腑是

7.朝百脉的脏腑是

8.主藏血的脏腑是

9.主血脉的脏腑是

答案[CDAB]

[10-11]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0.“后天之本”指的是

11.“先天之本”指的是

答案[CE]

[12-13]

A.肝

B.心

C.脾

D.肾

E.胃

12.“喜燥而恶湿”的脏腑是

13.“喜润而恶燥”的脏腑是

答案[CE]

[14-18]

A.脉

B.筋

C.肌肉

D.骨

E.皮肤

14.心在体合

15.肾在体合

16.肝在体合

17.肺在体合

18.脾在体合

答案[ADBEC]

[19-22]

A.胆

B.脾

C.胃

D.大肠

E.肾

19.主运化水谷精微的脏腑是

20.主传化糟粕的脏腑是

21.主司二便的脏腑是

22.主储存和排泄胆汁的脏腑是

答案[BDEA]

[23-27]

A.舌

B.目

C.口

D.鼻

E.二阴

23.肝开窍于

24.心开窍于

25.脾开窍于

26.肺开窍于

27.肾开窍于

答案[BACDE]

[28-32]

A.爪

B.发

C.毛

D.唇

E.面

28.肝其华在

29.心其华在

30.脾其华在

31.肺其华在

32.肾其华在

答案[AEDCB]

[33-35]

A.雾

B.雨

C.雪

D.沤

E.渎

33.上焦如

34.中焦如35.下焦如

答案[ADE]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

1.心脏正常搏动的条件是

A.心的化赤作用

B.精志正常

C.心阳的温煦

D.心气的推动

E.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

答案[CDE]

2.肺称为“娇脏”的原因是

A.肺叶娇嫩

B.肺不耐寒热

C.肺易被邪侵

D.肺在人体最上端

E.肺主气

答案[ABC]

3.“肺的主气”功能包括

A.人体的生长发育

B.主一身之气

C.气的运化

D.主呼吸之气

E.气化的调节

答案[BD]

4.下列属于肺的生理功能的是

A.主宣发肃降

B.主通调水道

C.朝百脉

D.主统血

E.主气司呼吸

答案[ABCE]

5.下列哪项表现出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

A.调节汗液的排泄

B.调节宗气的生成

C.调节唾液的生成

D.调节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E.调节血液的运行

答案[AD]

6.脾脏又称为

A.先天之本

B.后天之本

C.水之上源

D.气血生化之源

E.命门之火

答案[BD]

7.肺的宣发功能主要表现于

A.排出体内的浊气

B.宣发卫气

C.保持呼吸道通畅

D.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

E.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答案[ABDE]

8.下列哪些属于脾的功能

A.主统血

B.主藏血

C.主血脉

D.主升清

E.主运化

答案[ADE]

9.脾的运化功能体现于

A.运化吸入的清气

B.运行元气

C.运化水谷精气

D.运化水液

E.运化天癸

答案[CD]

10.脾主升的功能体现于

A.上升布散吸入的清气

B.上升布散元气

C.上升布散水谷精气

D.维持内脏位置

E.上升布散卫气

答案[CD]

11.与血液运行相关的脏腑有

A.肺朝百脉

B.肾主藏精

C.脾主统血

D.肝主藏血

E.心主血脉

答案[ACDE]

12.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体现于

A.贮藏血液

B.调畅情志

C.精血同源

D.促进消化吸收

E.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

答案[BDE]

13.肝藏血的作用是

A.制约肝的阳气的升腾

B.防止血瘀

C.防止出血

D.助心行血

E.调节外周血量

答案[ACE]

14.肾中所藏精气具有

A.主生长,发育作用

B.主水作用

C.生髓作用

D.主生殖作用

E.生血作用

答案[ACDE]

15.肾的生理功能包括

A.主藏精

B.主水

C.主统血

D.主纳气

E.主濡养温煦脏腑

答案[ABDE]

16.通过望下列哪些部位可分辨出肾中所藏精气是否充沛

A.皮肤

B.齿

C.面

D.骨

E.发

答案[BDE]

17.肺与皮肤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滋养肝血

B.营养肌肉

C.助人体生长

D.宣发卫气和津液以营养皮肤

E.汗孔排泄汗液有协助肺排泄废物的作用

答案[DE]

18.下列属于脑的生理功能的是

A.发生月经

B.人体生命活动中枢

C.孕育胎儿

D.气的运行方面

E.主管精神活动

答案[BE]

19.小肠的受承和化物主要体现于

A.食物进入人体首先入小肠

B.小肠为后天之本

C.小肠为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之盛器

D.小肠可传化糟粕

E.指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必须在小肠内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利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答案[CE]

20.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主要体现于

A.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B.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C.将水液排出体外

D.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

E.在吸收水谷精微同时,也吸收大量水液,使无用的水液渗入于膀胱

答案[BDE]

21.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消化方面

B.血液生成方面

C.血液运行方面

D.血液贮存方面

E.精神情志方面

答案[CE]

22.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消化方面

B.阴阳相互依存方面

C.血液运行方面

D.精血互化方面

E.精神情志方面

答案[BD]

23.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

A.血液的生成方面

B.气的生成方面

C.气的运行方面

D.津液的生成方面

E.血液的运行方面

答案[AE]

24.肺与脾的关系表现于

A.血液的生成方面

B.气的生成方面

C.气的运行方面

D.津液的输布与排泄方面

E.血液的运行方面

答案[BD]

25.肺与肾的关系表现于

A.血液的生成方面

B.气的生成方面

C.呼吸运动方面

D.津液的代谢方面

E.气的运行方面

答案[CD]

26.肝与脾的关系表现于

A.津液的生成方面

B.饮食物的消化方面

C.血液的运行方面

D.血液的生成方面

E.血液的贮藏方面

答案[BCDE]

27.肝与肾的关系表现于

A.精血同源

B.肝肾同源

C.津液的生成

D.血液的运行

E.肝肾阴阳相互制约,协调平衡

答案[ABE]

28.脾与肾的关系表现于

A.先天后天相互滋养

B.气的生成方面

C.津液的代谢方面

D.气的运行方面

E.血液的运行方面

答案[AC]

29.脾与胃功能间的相互配合主要体现于

A.脾为脏,胃为腑,二者相互表里

B.脾为刚脏,胃为其提供营养物质

C.脾升胃降,一升一降,相互协调

D.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E.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纳一运,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物质的输布,以营养全身

答案[CDE]

第五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考点进阶详解

一、气

1.气的功能★★★ 见表1-2。

表1-2 气的功能

2.气的运行★★

气的运动叫“气机”。气的基本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3.气的分类与分布★★★

根据气的来源、分布部位及功能特点的不同进行分类。

(1)元气

[含义] 又叫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成] 来源于先天之精,充养于后天水谷之精。

[分布] 藏于肾中,通过三焦循行全身。

[功能] 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对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起激发,推动作用。

(2)宗气

[含义] 是聚于胸中之气。

[生成] 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脾吸入的水谷之精气结合于胸中生成宗气。

[分布] 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

[功能] 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临床通过心尖搏动部位(虚里)的搏动情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的盛衰。

(3)营气(又称荣气,营阴,营血)

[生成] 脾胃吸收水谷精气的精华部分化生。

[分布] 行于脉内。

[功能] 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4)卫气(卫阳)

[生成] 水谷之精气所化。

[分布] 行于脉外,循行于全身。

[功能] 温养肌肤腠理;司汗孔开合,控制汗液排泄,调节体温;抗御外邪侵入。

二、血

1.血的生成★★★

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及肾精化生。因精和血之间有相互资生相互转化作用,故“精血同源”。

2.血的功能★★

(1)濡润滋养全身。

(2)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3.血的运行★★★

血液正常循行需要两种力量既推动力和固摄力。推动力是血液循行的动力。具体体现在心气的推动、肺朝百脉及肝的疏泄功能方面。另一方面是固摄的力量,它是保障血液不致外溢的因素,具体体现在脾统血和肝藏血的功能方面,这两种力量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行。所以血的运行是在心、肺、肝、脾等内脏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4.气与血的关系★★★

(1)气能生血

[生理] 营气化血,水谷精微化生血液。

[病理] 气虚则血虚(治血虚病证,常配合补气药)。

(2)气能行血

[生理] 气的推动作用是血行的动力。

[病理] 气虚则血瘀(治血瘀加补气或行气药)。

(3)气能摄血

[生理] 气的固摄作用使血行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

[病理] 气虚不能摄血而表现出血病症(治出血病症用补气药)。

(4)血为气之母

[生理] 表现于血能生气;血能载气两方面。

[病理] 表现为血虚则气虚;血脱则气散,治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法。

三、津液

1.津液的代谢★★★

(1)津液的生成:津液是通过脾,胃,大、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而生成的。即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小肠主液,泌别清浊,吸取饮食物中精微和水液,“上输于脾”。

(2)津液的输布与排泄:津液的输布是由脾、肺、肾、心、肝、三焦等脏腑功能的综合作用而完成的。但以肺、脾、肾三脏为主。即脾运化水液,上输心肺。肺通调水道,宣发水液至体表,肃降水液至内脏,下输肾与膀胱,对于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重要作用。肾气化水液,使水液清者上升,浊者下降膀胱为尿,对全身津液平衡起主导和调节作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津液运行。三焦为决渎之官,是运行水液的通道。

津液的排泄,是依赖肺,肾,膀胱,大肠等脏腑功能的共同作用,通过呼吸道,汗,尿,大便而排泄出体外。

2.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2)化生血液。

(3)运输代谢废料。

真题模拟与解析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

1.卫气行于

A.肾中

B.脉内

C.脉外

D.膻中

E.以上均不是

答案[C]

2.治血虚同时用补气药的原因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生气

E.血能载气

答案[A]

3.治血瘀的同时配以行气药的原因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生气

E.血能载气

答案[B]

4.治气虚同时用补血药的原因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生气

E.血能载气

答案[D]

5.大出血时,同时伴随少气乏力的表现其原理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生气

E.血能载气

答案[E]

6.治疗大失血时,用补气药其机制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生气

E.血能载气

答案[C]

7.各脏腑功能低下,是气的何种功能异常导致的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的固摄作用

C.气的气化作用

D.气的温煦作用

E.气的营养作用

答案[A]

8.患者体温偏低,是气的何种功能异常导致的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的固摄作用

C.气的气化作用

D.气的温煦作用

E.气的营养作用

答案[D]

9.患者小便排泄异常,是气的何种功能异常导致的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的固摄作用

C.气的气化作用

D.气的温煦作用

E.气的营养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点为膀胱贮尿和排尿的功能是与肾的气化功能相关。

10.生成宗气的器官是

A.心和肺

B.肺和脾

C.肝和肾

D.肝和脾

E.肺和肝

答案[B]

11.与卫气生成有关的脏腑是

A.心主血脉

B.肝藏血

C.肾主水

D.脾运化水谷精微中的运动性强的物质

E.脾运化水谷精微中的精微物质12.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气是

答案[D]

A.精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元气13.化生血液最基本的物质是

答案[B]

A.生殖之精

B.水谷精微

C.津液

D.自然界清气

E.营气答案[B]

[解析]血液的生成与肾精,津液,营气,自然界清气均有关,但最基本的物质是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将脾胃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4.构成人体的先天之精指的是

A.生殖之精

B.水谷精微

C.津液

D.自然界清气

E.以上均不是

答案[A]

15.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

A.气

B.津液

C.神

D.精

E.血

答案[A]

16.具有营养人体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

A.精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元气

答案[C]

17.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的是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的温煦作用

C.气的防御作用

D.气的固摄作用

E.气的气化作用

答案[A]

18.“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映了气的何种作用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的温煦作用

C.气的防御作用

D.气的固摄作用

E.气的气化作用

答案[C]

19.气化指的是

A.气是活动力极强的精微物质

B.气具有和抵抗各种邪气的作用

C.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D.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E.气对身体各组织器官具有营养作用

答案[D]

20.气的运动叫做

A.气滞

B.气机

C.气逆

D.气脱

E.气陷

答案[B]

21.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

A.精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元气

答案[E]

22.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及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组成的胸中之气是

A.精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元气

答案[B]

23.对人体具有护卫作用的气是

A.精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元气

答案[D]

24.如患者平素易于感冒,是气的何种功能失常

A.气的固摄作用

B.气的温煦作用

C.气的气化作用

D.气的推动作用

E.气的防御作用

答案[E]

25.使内脏维持于固有位置而不下垂是气的何种功能

A.气的固摄作用

B.气的气化作用

C.气的防御作用

D.气的推动作用

E.气的温煦作用

答案[A]

26.积聚于“膻中”的气是

A.精气

B.元气

C.宗气

D.卫气

E.营气

答案[C]

27.营气行于

A.脉内

B.脉外

C.内脏

D.体表

E.周身

答案[A]

28.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

A.肝心肾

B.肝心胃

C.脾肺心

D.肺肝肾

E.肺脾肾

答案[E]

29.元气根于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E]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

[1-4]

A.气化作用

B.固摄作用

C.防御作用

D.温煦作用

E.推动作用

1.人体正常体温的恒定靠气的

2.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是气的何种功能

3.患者病后,机体能早日康复是与气的何种功能有关

4.使汗液,尿液,唾液,胃液等正常分泌和排泄的气的功能

答案[DACB]

[5-8]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精气

5.运行于胸中的气是

6.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

7.有营养作用,运行于脉内的气是

8.由水谷精微化生,运行于脉外的气是

答案[BACD]

[9-10]

A.心肝肺

B.肺脾肾

C.肺脾肾肝

D.心肺脾肾

E.心肺肝脾

9.与推动血液运行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

10.与津液的生成和分布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答案[AB]

[11-15]

A.血虚气亏

B.气随血脱

C.气虚血滞

D.气不摄血

E.气虚血少

11.气不能生血则会出现

12.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则会出现

13.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会出现

14.大出血时则会出现少气乏力的表现是由于

15.贫血的患者如出现少气乏力则是由于

答案[ECDBA]

[16-19]

A.气逆

B.气滞

C.气陷

D.气脱

E.气闭

16.气运动受阻,局部运行不畅称为

17.气上升太过称之为

18.气外出运动太过称之为

19.气内敛而不外达称之为

答案[BADE]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

1.“血为气之母”包括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生气

E.血能载气

答案[DE]

2.血不溢出脉外与哪些脏腑有关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答案[CD]

3.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下列哪些脏腑有关

A.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

B.脾的散精作用

C.肾的气化功能

D.肺的通调水道作用

E.三焦为津液代谢的通道

答案[ABCDE]

4.“气为血之帅”包括

A.血能生气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气能生血

E.血能载气

答案[BCD]

5.气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答案[ABCDE]

6.气的推动作用表现于

A.化生气血

B.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C.促进血液的运行

D.促进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E.促进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答案[BCDE]

7.气的温煦作用表现于

A.人体正常体温的恒定

B.与邪气抗衡以祛邪外出

C.防止内脏下垂

D.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动

E.保持血和津液在体内正常的运行

答案[ADE]

8.气的固摄作用表现为

A.固摄血液,使之行于脉内

B.固摄汗液,尿液,唾液等正常物质的分泌与排泄

C.固摄脏腑使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

D.固摄胎儿在胞宫内的安定和正常发育

E.完成正常的新陈代谢

答案[ABCD]

9.气的防御作用表现于

A.防止血液溢出脉外

B.防止津液的亡失

C.保持各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D.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

E.与侵入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

答案[DE]

10.气的基本运动方式有

A.升

B.降

C.入

D.出

E.消

答案[ABCD]

11.按气的部位不同,功能不同,来源不同则气分为

A.卫气

B.元气

C.宗气

D.营气

E.精气

答案[ABCD]

12.卫气的生理功能是

A.化生水谷精气

B.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C.反应宗气的盛衰

D.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E.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答案[BDE]

13.血的功能是

A.营养全身

B.促进生长发育

C.产生精气

D.滋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

E.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答案[ADE]

14.血液的正常运行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心主血脉

B.脾气的统摄

C.肝的藏血

D.肺朝百脉

E.肾藏精

答案[ABCD]

15.津液的生理功能是

A.化生血液

B.滋润和濡养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运输代谢废物

答案[ABE]

16.宗气的盛衰可通过下列哪些方面观察出来

A.心尖搏动状况

B.脉象

C.呼吸的强弱

D.声音的大小

E.皮肤的荣枯

答案[ABCD]

[解析]宗气功能走吸道以司呼吸,走血脉以行气血,所以其功能强弱可从呼吸,声音,语言及血液运行情况了解。

第六节 经  络

考点进阶详解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十二经脉★

1.走向和交接规律 见表1-3。

表1-3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

注: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叉之后,则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其中,阴经与阳经交接在足手(四肢),阳经与阳经交接在头面部,阴经与阴经交接在胸腹部,构成一循环经路(图1-2)。

图1-2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图

(2)十二经脉交接规律:见图1-3。

十二经脉的流注示意图

注:①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

②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

③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①其分布和走向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②与奇恒之腑和部分脏腑有一定的联系,但同五脏六腑无直接络属关系;③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相配之关系。

(2)作用:①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②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③参与人体生殖及脑髓功能的调节。奇经与肝、肾及女子胞的关系极为密切。

2.督、任、冲、带的基本功能

(1)督脉:①调节阳经的气血;②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

(2)任脉:①调节阴经气血;②主持妊养胞胎。

(3)冲脉:①调节十二经气血;②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能,并同妇女的月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4)带脉:①约束纵行诸经;②主司妇女的带下。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络作用

2.运输气血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功能活动作用

真题模拟与解析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

1.走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厥阴心包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手少阴心经

答案[A]

2.走行于上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厥阴心包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手少阴心经

答案[C]

3.走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阴脾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太阳膀胱经

答案[D]

4.走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A.足厥阴肝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足少阴肾经

E.手太阴肺经

答案[B]

5.走行于小腿下部,内踝上四寸中线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足太阴脾经

D.足少阴肾经

E.足厥阴肝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点是在小腿内侧内踝下八寸处足厥阴肝经走于前,足太阴脾经走于中线,在内踝上八寸,足厥阴肝经走于中线,脾经走于后。6.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足少阴肾经

E.足厥阴肝经

答案[D]

7.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足少阴肾经

E.足厥阴肝经

答案[C]

8.与手厥阴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足少阴肾经

E.手太阳小肠经

答案[B]

9.与足太阴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阳明大肠经

D.足少阴肾经

E.足厥阴肝经

答案[A]

10.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相交于

A.头

B.足

C.腹

D.胸

E.手指末端

答案[E]

11.手三阴经与足三阴经交于

A.头

B.背部

C.手指末端

D.足趾末端

E.胸腹

答案[E]

12.手三阳与足三阳相交于

A.头

B.背部

C.足趾末端

D.手指末端

E.胸腹

答案[A]

13.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于

A.小指端

B.无名指

C.鼻旁

D.足小趾

E.食指端

答案[B]

14.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

A.耳前

B.目外眦

C.目内眦

D.鼻旁

E.耳内

答案[C]

15.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于

A.心中

B.胸中

C.肺中

D.无名指端

E.足小趾

答案[B]

16.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于

A.小指端

B.无名指

C.鼻旁

D.足小趾

E.食指端

答案[E]

17.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于

A.小指端

B.无名指

C.鼻旁

D.足小趾

E.食指端

答案[A]

18.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相交于

A.小指端

B.足大趾

C.鼻旁

D.足小趾

E.食指端

答案[B]

19.手足少阳经相交于

A.目内眦

B.目外眦

C.鼻旁

D.足小趾

E.食指端

答案[B]

20.手足太阳经相交于

A.目内眦

B.目外眦

C.鼻旁

D.足小趾

E.食指端

答案[A]

21.手足阳明经相交于

A.目内眦

B.目外眦

C.鼻旁

D.足小趾

E.食指端

答案[C]

22.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交于

A.目内眦

B.足大趾

C.鼻旁

D.足小趾

E.食指端

答案[D]

23.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足太阴脾经的气血将流入

A.手少阴心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阳明胃经

D.手厥阴心包经

E.足少阳胆经

答案[A]

24.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手太阳小肠经的气血将流入

A.手少阴心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阳明胃经

D.手厥阴心包经

E.足太阳膀胱经

答案[E]

25.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手厥阴心包经的气血将流入

A.手少阴心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厥阴心包经

E.手少阳三焦经

答案[E]

26.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足厥阴肝经的气血流入

A.手少阴心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阳明胃经

D.手太阴肺经

E.足少阳胆经

答案[D]

27.肾经的经脉名称是

A.足少阴经

B.足厥阴经

C.足太阴经

D.足阳明经

E.足太阳经

答案[A]

28.心经的经脉名称是

A.手少阴经

B.手厥阴经

C.手太阴经

D.手阳明经

E.手太阳经

答案[A]

29.手太阴经所属脏腑是

A.小肠

B.心包

C.膀胱

D.肺

E.肝

答案[D]

30.足太阴经所属脏腑是

A.小肠

B.膀胱

C.脾

D.肺

E.肝

答案[C]

31.内踝上八寸以上,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太阴脾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阳膀胱经

答案[B]

32.古人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是因为

A.头部体温高

B.头在上属阳

C.头为清空

D.手足三阳经交于头部

E.以上均不是

答案[D]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

[1-4]

A.头

B.足

C.手

D.背

E.胸腹

1.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相交于

2.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相交于

3.手三阴经与足三阴经相交于

4.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相交于

答案[ACEB]

[5-8]

A.足少阴肾经

B.手太阴肺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阳明胃经

E.手少阳三焦经

5.走于下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6.走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7.走行于上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

8.走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答案[ABEC]

[9-13]

A.食指端

B.无名指

C.小指端

D.鼻旁

E.足大趾

9.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

10.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

11.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

12.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

13.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14-18]

答案[DCBAE]

A.面部,额部

B.面颊,头顶,头后部

C.头侧部

D.肩胛部

E.腋下

14.手,足少阳经行于

15.手,足阳明经行于

16.手,足太阳经行于

17.手三阴经出于

18.手三阳经行于

答案[CABED]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1.经络的生理功能体现在

A.沟通联络作用

B.运输气血的作用

C.感应传导作用

D.营养全身的作用

E.调节功能活动的作用

答案[ABCE]

2.走向手指末端的经脉是

A.手太阴经

B.手少阳经

C.手厥阴经

D.手少阴经

E.手太阳经

答案[ACD]

3.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主要表现在

A.脏腑同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

B.脏腑同官窍之间的联系

C.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联系

D.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

E.脏腑之间的联系

答案[ABDE]

4.下列属于经脉组成的是

A.十二正经

B.经筋

C.十二经别

D.奇经八脉

E.浮络

答案[ACD]

5.下列属于奇经八脉特点的是

A.其分布和走向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

B.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相配之关系

C.与奇恒之腑和部分脏腑有一定的联系,但同五脏六腑无直接络属关系

D.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

E.奇经与肝、肾及女子胞的关系极为密切

答案[ABC]

第七节 体  质

一、体质形成与分类★

1.体质的构成和特点

(1)构成:父母的体质情况直接影响子女的体质,这是体质形成的第一个因素。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在遗传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体质的形成,它使某种体质相对的稳定和巩固,或者促使体质的转变。

(2)特点:体质不仅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经络中气血阴阳的运行、防病抗邪愈病的能力以及神态等人体功能的差异性表现出来,且不同的体质可表现在躯体组织器官的大小、骨骼的长短、肌肉的丰萎等形态方面的差异。

2.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脏腑和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是构成并决定体质差异的最根本因素。

3.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4.体质的分类 分类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内经》中将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质。以及木、火、土、金、水型之人。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包括:禀赋、年龄、性别、情志、疾病;饮食、劳逸、针药;地理环境及其他三方面。

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详见表1-4)

1.个体对某些病因有易感性。

2.体质影响发病、病变的从化和传变。

3.指导辨证与治疗。

表1-4 体质与疾病关系

真题模拟与解析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

1.功能较协调的体质是

A.偏阳质

B.偏阴质

C.阳虚质

D.阴虚质

E.阴阳平和质

答案[E]

2.阴阳偏盛形成的是

A.虚证

B.实证

C.热证

D.里证

E.寒证

答案[B]

3.下列除哪项外为偏阳质的人常见表现

A.性格随和

B.易急躁

C.反应快

D.性格外向

E.自制力弱

答案[A]

4.下列除哪项外为偏阴质的人常见表现

A.偏寒

B.性格随和

C.喜静

D.形体偏胖

E.易于疲劳

答案[B]

5.偏阳质的人多易感受下列何种病邪

A.风寒

B.风湿

C.风暑热

D.寒湿

E.七情

答案[C]

6.偏阴质的人多易感受下列何种病邪

A.风燥

B.风湿

C.风暑热

D.寒湿

E.七情

答案[D]

二、X型题(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阴阳平和质的人的表现有

A.胆小易惊

B.身体强壮,目光有神

C.性格随和开朗

D.面色略偏红

E.有时易于疲劳

答案[BC]

2.体质学说的应用表现在

A.调节功能活动

B.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C.运行气血

D.影响发病,病变的从化和传变

E.指导辨证与治疗

答案[BDE]

第八节 病  因

考点进阶详解

一、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概述

(1)定义: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在正常情况下叫六气。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①致病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②六淫可单独致病,也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侵入人体致病;③六淫在发病过程中,其所引起的病证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④六淫致病,多首先侵犯肌肤,或从口鼻侵入,或从两者同时侵入。

2.各论

(1)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行无定处;数变指症状变幻无常,发病迅速;③风为百病之长。风为六淫邪气的主要致病因素。

(2)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

(3)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夹湿。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重:沉重。浊:秽浊,指分泌物秽浊不清。

③湿性黏滞。黏:黏着,黏腻;滞:停滞。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不爽;二是病程缠绵难愈,反复发作。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其病多见于人体下部。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6)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故“壮火食气”;③火易生风动血。故“热极生风”;④火易发肿疡。

3.疫疠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二、七情★★★

1.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可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引发疾病。

2.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情志所伤以心、肝、脾多见。

(2)影响内脏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惊则气乱;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情志的异常变化首先影响的是心脏的功能。

三、饮食不调★

1.饮食不节 过饥可致气血生化无源,正气不足而生病;过饱可致脾胃虚弱。

2.饮食不洁 引起胃肠疾病和肠道寄生虫。

3.饮食偏嗜 寒热偏嗜可使人体阴阳失调,变生他病;五味偏嗜日久可使五脏功能偏盛或偏衰。

四、劳逸失常★

1.过度劳累致病 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三方面。

2.过度安逸致病 《内经》说:“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五、痰饮★★

1.形成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的局部或全身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一般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黏稠者称痰,清稀者称饮。

2.致病特点

(1)痰:“百病多由痰作祟”。在肺,喘咳咳痰;在心,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癫狂;在胃,恶心呕吐,胃脘痞满;在经络筋骨,肢体麻木,半身不遂,阴疽流注;上犯于头,眩晕;结于喉,则梅核气。

(2)饮:留肠间,则肠鸣有声;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在胸隔,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溢于肌表,则水肿,无汗,身体疼痛。

六、瘀血★★

1.形成 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瘀滞。二是由于内外伤,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引起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

2.共同致病特点

(1)疼痛:性质多为刺痛;部位固定不移;疼痛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外伤在体表,局部多表现为青紫肿胀;在体内多为癥积,位置固定,按之有痞块。

(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

(4)望诊: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沉弦,结代脉。

真题模拟与解析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

1.六淫指

A.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B.六种毒气

C.六种自然界的清气

D.风寒暑湿燥火

E.六种致病因素

答案[A]

2.六淫中,常伤及人体上部,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疏松的是

A.风

B.寒

C.暑

D.湿

E.燥

答案[A]

3.风邪的致病特点是

A.多挟湿

B.凝滞主痛

C.易生风动血

D.易伤津耗气

E.易袭阳位

答案[E]

4.下列哪个表现不是风邪伤人所引起的

A.恶风

B.汗出

C.病情变化迅速

D.带下异常

E.病位游走不定

答案[D]

5.风为百病之长是指

A.风邪致病,常见头身疼痛

B.风邪伤人多得风寒表证

C.风邪致病病情变化多端

D.风邪致病常兼有它邪表现E.风邪致病,使腠理疏松而多汗

答案[D]

6.风邪致病常表现为病位不固定是因为

A.风为阳邪

B.风邪善行

C.风邪易袭阳位

D.风邪为百病之长

E.风邪数变

答案[B]

7.六淫中致病时多以疼痛为主症的邪气是

A.风

B.寒

C.暑

D.湿

E.燥

答案[B]

8.下列何种表现不是寒邪的致病特点

A.气血运行不畅

B.恶寒

C.心烦

D.筋脉收缩而挛急

E.疼痛

答案[C]

9.寒邪的致病特点是

A.寒性趋下

B.寒性黏滞

C.寒性炎上

D.寒性升散

E.寒性凝滞

答案[E]

10.寒性收引是指

A.寒邪侵袭人体,使人体的腠理疏松

B.寒邪侵袭人体,使人体的气血凝滞不通

C.寒邪侵袭人体,使人体感觉周身沉重

D.寒邪侵袭人体,使人体皮肤瘙痒

E.寒邪侵袭人体,使毛窍闭塞恶寒而无汗

答案[E]

11.外感六淫邪气所致诸病中,以病程缠绵难愈为特点的病邪为

A.寒

B.火

C.暑

D.湿

E.风

答案[D]

12.外感六淫邪气所致诸病中,最易侵袭人体下部的病邪为

A.寒

B.火

C.暑

D.湿

E.风

答案[D]

13.每日晨起时两目有较多分泌物,请问患者体内多

A.湿邪

B.寒邪

C.燥邪

D.风邪

E.热邪

答案[A]

14.郝某,女,54岁,于六月份因外感而见高热,心烦,口渴,同时伴随胸闷恶心,大便溏泄,请问郝某的病情反应了六淫致病的哪一特性

A.火易伤津耗气

B.风为百病之长

C.湿性黏滞

D.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E.暑多挟湿

答案[E]

15.湿邪与寒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

A.易黏滞重浊

B.易凝滞收引

C.易伤阴位

D.易产生疼痛

E.易阻碍气机

答案[E]

16.燥邪伤人最易伤及人体的哪个脏腑

A.肝

B.肺

C.脾

D.心

E.肾

答案[B]

17.干咳少痰,痰黏难咳与感受何邪有关

A.风

B.寒

C.暑

D.湿

E.燥

答案[E]

18.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病邪是

A.燥

B.暑

C.火

D.寒

E.风

答案[C]

19.六淫中最易与湿邪共同为病的病邪是

A.风

B.寒

C.暑

D.火

E.燥

答案[C]

20.恐则

A.气乱

B.气上

C.气下

D.气消

E.气缓

答案[C]

21.肝在志为

A.怒

B.喜

C.思

D.悲

E.恐

答案[A]

22.劳则

A.气逆

B.气下

C.气结

D.气耗

E.气乱

答案[D]

23.下列何项为火,燥,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

A.为阳邪,其性炎上

B.易伤津液

C.易生风动血

D.易伤肺脏

E.易挟湿邪

答案[B]

24.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的表现与何种情志致病有关

A.怒

B.惊

C.思

D.恐

E.喜

答案[B]

25.“百病多由痰作祟”说明了痰饮的致病特点是

A.痰饮致病病位较广

B.痰饮致病易伤及人体的阴液

C.痰饮致病易致神志异常

D.痰饮致病病势缠绵

E.痰饮致病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答案[A]

26.胸胁胀满,咳唾引痛为饮留于

A.皮毛

B.胸膈

C.肌肤

D.肠间

E.胸胁

答案[E]

27.瘀血的疼痛多为

A.刺痛

B.灼痛

C.隐痛

D.闷痛

E.胀痛

答案[A]

28.燥邪致病最易伤人体的是

A.气

B.血

C.津液

D.精

E.以上均不是

答案[C]

29.下列何种表现不是湿邪的致病特点

A.气血运行不畅

B.小便浑浊

C.肢体困重

D.筋脉收缩而挛急

E.带下秽浊不清

答案[D]

30.暑邪伤人可见口渴喜饮,气短乏力是由于

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B.暑邪伤气,湿热弥漫

C.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D.暑邪挟湿,湿困脾阳

E.暑性炎热,腠理开泄

答案[C]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

[1-5]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1.气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可见于感受

2.“肝风内动”可见于感受

3.风疹可见于感受

4.下肢水肿明显可见于感受

5.肢体屈伸不利可见于感受

答案[CEADB]

[6-10]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6.思伤

7.悲伤

8.喜伤

9.恐伤

10.怒伤

答案[CDBEA]

[11-15]

A.气结

B.气消

C.气缓

D.气上

E.气下

11.怒则

12.悲则

13.恐则

14.思则

15.喜则

答案[DBEAC]

[16-20]

A.其性易挟湿邪

B.其性易伤肺脏

C.其性易生风动血

D.善行而数变

E.其性趋下

16.火邪的致病特点是

17.湿邪的致病特点是

18.燥邪的致病特点是

19.风邪的致病特点是

20.暑邪的致病特点是

答案[CEBDA]

[21-24]

A.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痛

B.胸胁胀满,咳唾引痛

C.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

D.喉中有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E.肠鸣沥沥有声

21.饮留胸胁则见

22.饮在胸膈则见

23.饮留肠间则见

24.饮溢肌肤则见

答案[BCEA]

[25-27]

A.骨

B.筋

C.气

D.血

E.脉

25.久卧伤

26.久立伤

27.久行伤

答案[CAB]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

1.六淫的致病特点是

A.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有关

B.六淫致病多与居处环境有关

C.六淫病邪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D.六淫致病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

E.六淫致病多首先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答案[ABCDE]

2.六淫中属于阳邪的病邪是

A.风

B.燥

C.湿

D.寒

E.火

答案[ABE]

3.六淫中属于阴邪的病邪是

A.风

B.寒

C.暑

D.湿

E.燥

答案[BD]

4.六淫中易伤津液的病邪是

A.燥

B.寒

C.暑

D.风

E.火

答案[ACE]

5.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是

A.发病急骤

B.病情较重

C.症状相似

D.传染性强

E.易于流行

答案[ABCDE]

6.七情的致病特点是

A.直接伤及内脏

B.发病急骤

C.影响内脏气机

D.多兼有外邪

E.病情较重

答案[AC]

7.下列属于外感病因的是

A.六气

B.六淫

C.饮食失宜

D.七情

E.疫疠

答案[BE]

8.六淫致病最易耗气伤津的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答案[CE]

9.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B.火性开泄

C.火易生风动血

D.火多挟湿

E.火易伤津耗气

答案[ACE]

10.瘀血形成的原因是

A.血热

B.血寒

C.气虚

D.气滞

E.内外伤

答案[ABCDE]

11.瘀血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出血血色暗,并伴有血块

B.舌质紫暗

C.脉细涩或结代

D.刺痛,痛处固定不变,夜间疼甚

E.肿块青紫肿胀,位置固定不移

答案[ABCDE]

1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B.为百病之长

C.主动

D.易伤津液

E.善行而数变

答案[ABCE]

13.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为阴邪易伤阳气

B.性收引

C.主痛

D.性凝滞

E.重浊

答案[ABCD]

14.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为阳邪

B.易伤津耗气

C.多挟湿

D.性重浊

E.性升散

答案[ABCE]

15.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为阴邪,易阻滞气机

B.为百病之长

C.性黏滞

D.性趋下

E.易伤津液

答案[ACD]

16.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性干涩

B.为百病之长

C.主动

D.易伤津液

E.易伤肺答案[ADE]

17.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易扰心神

B.为阳邪,其性炎上

C.多挟湿

D.易耗气伤津

E.易致肿疡

答案[BDE]

18.湿性黏滞表现为

A.临床表现黏滞不爽

B.易伤阳气

C.四肢酸重

D.易伤阴位

E.病程反复难愈

答案[AE]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A.寒性凝滞

B.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C.寒性黏滞

D.寒性收引

E.寒易伤肺

答案[ABD]

20.七情多伤及下列何脏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答案[ABC]

第九节 发病与病机

考点进阶详解

一、发病★★★

1.概念

(1)正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的总称。正气的作用方式有三:一是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逐邪外出;二是病后的自我修复,恢复康复;三是自身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生理平衡。

(2)邪气:存在于外在环境中的,或人体内部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2.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 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都不能忽视。人体正气的强弱,可以决定疾病的发生与否,并与发现部位、程度轻重有关,所以说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所以邪气对疾病的发生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说正气在抗邪防病方面的主要作用。

二、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是中医病机学的基本病机之一。

实证主要是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虚证主要是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虚实错杂证是指患者同时具有正虚和邪盛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一般发病规律正盛邪退则病势好转或向愈;邪去正虚则病去而体虚;正虚邪恋则病势缠绵而难愈;邪盛正衰则病势恶化,甚至死亡。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证因为邪气与机体的抗病能力均强;邪气虽盛,正气没衰,正邪相搏,反应明显。常见于外感病初期,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体内引起的病证。虚证因为机体抗病力低,正气无力抗邪,反应不明显,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而导致虚实错杂证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疾病失治或误治,以致病邪久留,损伤正气;二是正虚无力驱邪外出;三是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由实转虚,由虚致实和虚实夹杂常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以上均为现象与本质相一致的情况。在特殊情况下,既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则会出现真虚假实和真实假虚现象。“真实假虚”现象是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故称“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现象是由于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所致故称“至虚有盛候”。

三、阴阳失调病机★★★

1.概念 阴阳失调是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的意思。是中医病机学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失调病理变化虽然复杂,但总不外乎阴阳偏胜(盛)和偏衰两个方面。

阴阳偏胜,胜,邪气盛。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偏盛,是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阴阳偏衰,衰,指正气虚。阴阳偏衰,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2.规律 “邪气盛则实”,阴阳偏胜的证候为实证。阴邪盛所致病证的性质为实寒证,“阴胜则寒”;阳盛所致病证的性质为实热证,“阳胜则热”。在阴阳偏胜的病变过程中,邪气盛必然要损伤人体正气,阴邪胜容易损伤人体阳气,阳邪胜容易耗伤人体阴液。因此,阴偏胜的实寒证可以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偏胜的实热证可以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精气夺则虚”,阴阳偏衰的证候为虚证。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亢盛出现热象,称为虚热证,“阴虚则热”;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出现寒象,称为虚寒证,“阳虚则寒”。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之阳虚为主,由于肾阳为诸阳之本,所以肾阳虚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由于肾阴为诸阴之本,所以肾阴虚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在病机及临床表现上有不同,前者为虚而有寒,后者是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而阴虚则热与阳胜则寒在病机及临床表现上也不同,前者为虚而有热,后者是以热为主,虚象不明显。

请将此处内容与阴阳学说内容相结合,并结合后附1复习。

四、气、血、津液失调病机★★

1.气失常 包括气不足和气失调两方面。

(1)气不足(气虚)

①概念:指元气虚损,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②原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肺脾肾功能失调;劳倦内伤,久病不复。

(2)气机失调

①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

②表现:气滞,气的流通障碍。

气逆,气机升多降少而上逆的病理状态。

气陷,气的上升力量不足,而致升举无力的病理状态。

气闭,气的外出受阻的病理状态。

气脱,是气失内守而外脱的病理状态。

2.血失常 指血不足和血行失常(出血和血瘀)的病理变化。

(1)血虚:是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2)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或瘀滞不畅,产生停滞的病理状态。

(3)出血:是血液不循常道,流出脉外的病变。

3.津液失常 指津液代谢障碍所引起的津液不足和输布排泄障碍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1)津液不足表现为口、鼻、皮肤干燥,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形瘦肉脱,肌肤毛发枯槁,甚则手足震颤蠕动等临床表现。

(2)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表现为内生水湿,酿痰成饮,引起多种病变。

真题模拟与解析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

1.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

A.邪衰正盛

B.邪衰正亦不足

C.邪胜正亦胜

D.邪气充盛

E.正气不足

答案[E]

2.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属重要因素的是

A.正气

B.邪气

C.社会环境

D.生活环境

E.饮食习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点是人体之所以生病其关键是感受外邪,如无外邪,即使正气再虚,也不会发病。所以说邪气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3.病势好转并向痊愈发展说明机体是

A.正胜邪退

B.正虚邪恋

C.邪去正安

D.邪去正虚

E.邪胜正衰

答案[A]

4.正气指的是

A.充实于体内的精气

B.体内诸气的总称

C.具有抗邪能力的卫气

D.具有固摄作用的卫气

E.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的总称

答案[E]

5.实证指的是

A.正气胜

B.邪气胜

C.正气虚

D.邪气虚

E.邪正俱虚

答案[B]

6.虚证指的是

A.正气胜

B.邪气胜

C.正气虚

D.邪气虚

E.邪正俱胜

答案[C]

7.下列在疾病发展中属于现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的是

A.肺虚咳喘无力

B.虚实夹杂证

C.脾虚大便溏泄

D.至虚有盛候

E.胃火牙痛

答案[D]

8.阴阳偏盛形成的是

A.虚证

B.实证

C.热证

D.里证

E.寒证

答案[B]

9.阴阳偏衰形成的是

A.虚证

B.实证

C.热证

D.里证

E.寒证

答案[A]

10.高热病人有时会有口渴表现说明了

A.阳盛则热

B.阴盛则阳病

C.阳盛则阴病

D.阴盛则寒

E.以上均不对

答案[C]

11.下列哪项不属于气的失调

A.气逆

B.气陷

C.气脱

D.气虚

E.气闭

答案[D]

[解析]气的失调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

常,而气虚为气的生成不足。

12.阳气不足一般以何脏阳虚为主

A.肝脾

B.肝肾

C.脾肾

D.肺脾

E.肺肾

答案[C]

13.阴液不足一般以何脏阴虚为主

A.肝阴虚

B.心阴虚

C.脾阴虚

D.肺阴虚

E.肾阴虚

答案[E]

14.阳偏衰的病机是指

A.阴邪郁闭阳气于内

B.阳气抗邪于外

C.阳气的推动作用减弱

D.机体精,血,津液亏耗,阴不制阳,阳相对亢奋

E.机体阳气受损,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

答案[E]

15.阴偏衰的病机是指

A.阴邪郁闭阳气于内

B.阳气抗邪于外

C.阳气的推动作用减弱

D.机体精,血,津液亏耗,阴不制阳,阳相对亢奋

E.机体阳气受损,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

答案[D]

16.阴胜则寒属于

A.虚寒证

B.外寒证

C.实寒证

D.内寒证

E.假寒证

答案[C]

17.阳胜则热属于

A.虚热证

B.外热证

C.实热证

D.内热证

E.假热证

答案[C]

18.阳虚则寒属于

A.虚寒证

B.外寒证

C.实寒证D.内寒证E.假寒证

答案[A]

19.阴虚则热属于

A.虚热证

B.外热证

C.实热证

D.内热证

E.假热证

答案[A]

20.“至虚有盛候”为

A.虚证

B.实证

C.虚实间夹证

D.虚实真假证

E.以上均不是

答案[D]

21.“大实有羸状“属于

A.虚证

B.实证

C.虚中夹实证

D.真虚假实证

E.真实假虚证

答案[E]

二、B型题(配伍选择题)

[1-4]

A.气滞

B.气闭

C.气脱

D.气陷

E.气逆

1.气的外出受阻称之为

2.气的流通障碍称之为

3.气的上升运动过强或下降运动不及称之为

4.气的上升力量不足或下降力量过强称之为

答案[BAED]

[5-8]

A.虚而有热

B.虚而有寒

C.以热为主,虚象不明显

D.只虚而无实象

E.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5.阳虚则寒的临床表现特点是

6.阴虚则热的临床表现特点是

7.阴胜则寒的临床表现特点是

8.阳胜则热的临床表现特点是

答案[BAEC]

[9-10]

A.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B.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C.邪久留体内,正气受损

D.正气趋邪外出,正气亏虚

E.病人表现高热,汗出,口渴

9.实证的机制是

10.虚证的机制是

答案[AB]

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

1.用邪正盛衰解释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盛邪退疾病好转或向愈

B.邪去正虚则病去而体虚

C.正虚邪恋则病势缠绵难愈

D.邪盛正衰则病势恶化甚至死亡

E.在特殊情况下可出现虚实真假的变化

答案[ABCDE]

2.人体发病的基本原理是

A.正气虚则邪有所乘而发病

B.邪气对疾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C.正气充足则不发病

D.体质与发病也有一定联系

E.邪气在一定条件下对疾病的发生起

主导作用

答案[ABCDE]

3.下列属于基本病机的是

A.邪正盛衰

B.阴阳失调

C.气血失常

D.水液代谢失常

E.脏腑失调

答案[ABCD]

4.下列哪种情况会出现实证

A.邪气与正气相争,正虚邪恋

B.正气不足无力趋邪外出

C.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

D.邪气虽盛而机体正气已衰

E.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

都比较强盛

答案[CE]

5.实证多见于

A.饮食失宜时

B.外感六淫病邪的初期

C.外感六淫病邪的中期

D.外感六淫病邪的末期

E.内伤七情时期

答案[BC]

6.虚证多见于

A.慢性病证

B.饮食失宜时

C.疾病的后期

D.内伤七情时期

E.素体虚弱

答案[ACE]

7.虚实错杂的病理反映常见于

A.邪气过于亢盛时

B.正气与邪气相争时

C.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

D.正虚而致病理产物凝结阻滞

E.失治误治而使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

答案[CDE]

8.下列属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一致的情

况的是

A.至虚有盛候

B.脾虚泄泻

C.风热表证

D.大实有羸状

E.风寒表实主证

答案[AD]

9.下列对阴阳失调的病机描述正确的是

A.阳盛则阴病

B.阴盛则阳病

C.阳胜则热

D.阴虚则热

E.阴胜则寒答案[ABCDE]

10.下列引起血虚的病因是A.外伤失血过多B.血热耗伤

C.脾虚生血乏源

D.肝不藏血

答案[ACE]

11.血瘀形成的原因是

A.气机郁滞

B.气虚血运迟缓

C.热入营血

D.寒凝血脉

E.痰浊阻于经络

答案[ABCDE]

第十节 预防与康复

考点进阶详解

一、预防★★

1.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则和方法:

(1)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2.既病防变

(1)早期诊断。

(2)控制疾病的传变。

二、康复★

1.原则 形神共养;调养气血阴阳。

2.常用方法

真题模拟与解析

X型题(多项选择题)

1.康复的基本原则是

A.疏通气血

B.调养正气

C.调养气血阴阳

D.形神共养

E.药物康复

答案[CD]

2.康复时调养气血阴阳的原则运用时应包括

A.疏通经络

B.调养气血

C.调养阴阳

D.协调脏腑

E.补充津液

答案[ABCD]

3.治未病的原则包括

A.未病先防

B.治病求本

C.既病防变

D.扶正祛邪

E.治标治本

答案[AC]

4.未病先防包括

A.早期诊断

B.扶正祛邪

C.控制疾病的传变

D.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E.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答案[DE]

5.既病防变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指

A.早期诊断

B.扶正祛邪

C.控制疾病的传变

D.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E.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答案[A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