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胰岛素抵抗经常性低血糖反应

胰岛素抵抗经常性低血糖反应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糖尿病低血糖症是糖尿病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低血糖严重者可伴有昏迷。持续性严重低血糖将导致不可逆性脑损害,甚至死亡。其中1型糖尿病比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者更易出现低血糖,故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者应避免长时间的剧烈运动。血糖下降速率快时,此组症状明显。若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或昏迷转为清醒,均是低血糖症的有力证据。

糖尿病低血糖症是糖尿病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所谓低血糖是指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50mg/dl)的患者。低血糖严重者可伴有昏迷。持续性严重低血糖将导致不可逆性脑损害,甚至死亡

1.病因

(1)胰岛素使用不当:使用胰岛素剂量紊乱,体力活动量大时,胰岛素剂量反而小;无体力活动时,反而剂量大。如每日注射1~2次混合胰岛素者,而长短效胰岛素比例不当。短效胰岛素过多致迟发性餐后低血糖;长效胰岛素过多致夜间或次日晨空腹低血糖;注射胰岛素后因某些原因未按时进餐或进食量减少者;注射部位和深度不当,致吸收不良而注射处出现较多未吸收硬结,热水浴时,局部搓压致胰岛素释放过多导致低血糖。

(2)胰岛素用量过大:如对1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一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进行强化治疗时,较胰岛素常规治疗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危险性增加3倍。

(3)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恶化时,胰岛素排泄延缓,此时胰岛素剂量应减少或停用,否则易致低血糖。

(4)口服降糖药物:所有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均可引起低血糖。其中氯磺丙脲因半衰期长达35小时,极易在体内蓄积而致低血糖。格列本脲(优降糖)因降糖作用强而持久亦常致低血糖。

(5)其他药物:水杨酸盐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β受体阻滞药、单胺氧化酶抑制药、苯妥英钠、磺胺类药物和四环素类亦可引起低血糖症

(6)进食减少或吸收不良:进食减少或延迟易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特别是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

(7)运动过度:过度运动时胰岛素浓度不但不能相应降低,反而血流加速,皮下吸收增多,血中浓度上升,使肝糖释放减少,易致低血糖症。其中1型糖尿病比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者更易出现低血糖,故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者应避免长时间的剧烈运动。

(8)饮酒:饮酒可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主要原因在于乙醇可阻碍肝脏糖原异生作用,而空腹时正常血糖的维持主要依赖于糖异生作用;饮酒能阻碍或掩盖对低血糖前驱症状的及时发现。

2.临床症状

(1)临床分级

①轻度低血糖:低血糖症发作时有出汗(胆碱能样),或有心动过速(肾上腺样)、心悸或震颤。

②中度低血糖:低血糖发作时,伴有明显的糖供应不足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模糊、视力减退、运动不协调、嗜睡

③重度低血糖:重度低血糖神经系统症状十分明显,可有癫样发作、知觉丧失、定向力消失、唤不醒,或有精神病样发作。

(2)临床症状

①交感嗜铬系统兴奋症候群:由交感神经受刺激和肾上腺素大量释放所引起。主要有紧张、焦虑、恐惧感、心悸、心动过速、出汗、苍白、畏寒、震颤、血压轻度增高等表现。血糖下降速率快时,此组症状明显。β受体阻滞药能阻断该组症候群。此组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凡引起交感嗜铬系统兴奋的因素均可使上述症状出现。

②神经低血糖症候群:神经低血糖症候群,是由于脑细胞缺乏能量供给而出现的功能性紊乱症候群,这是低血糖症的特异性临床症状。起病之初,仅为心理活动轻度受损,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思维混乱。继而出现以脑功能抑制为主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如视力障碍、复视、听力减退、嗜睡、意识模糊、行为改变、眩晕、头痛、木僵、感觉异常、运动失调、语言含糊,有时有轻度偏瘫,体温不升。儿童常出现抽搐或癫样发作,最后导致昏迷。延脑受累时出现去大脑强直、反射消失、呼吸循环衰竭。慢性低血糖可致痴呆或精神病样发作。

3.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即心慌、出汗、饥饿、无力、手抖、视物模糊、面色苍白;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即头痛、头晕、定向力下降、吐字与词不清、精神失常、意识障碍;糖尿病患者有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的病史等可以诊断。但要注意这些症状无特异性,有的患者无上述典型症状,检验静脉血浆葡萄糖2.8mmol/L(50mg/dl)为界值,但也有人建议在2.5~3.3mmol/L(45mg/dl)作为诊断依据。

(2)鉴别诊断:低血糖昏迷者需与其他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相鉴别,详见本书有关章节。

4.治疗

(1)补充葡萄糖:凡是低血糖症患者,应立即给予葡萄糖。轻者口服,重者静脉注射。若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或昏迷转为清醒,均是低血糖症的有力证据。通常用50%葡萄糖40~60毫升静脉注射。为防止低血糖再发生,应继续静脉滴注10%葡萄糖维持。

(2)胰升糖素治疗:胰升糖素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由于其作用时间短,且会再次出现低血糖,因此,在注射后仍要补充葡萄糖或进食。

5.预防

(1)预防低血糖的关键是要告诉正在使用促胰岛素分泌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的可能性。

(2)患者应熟悉低血糖的症状以及自我处理低血糖症的方法。

(3)外出时随身携带病情卡,万一发生低血糖昏迷时能及时得到他人帮助。

(4)糖尿病患者家属及照顾的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使用的降糖药,监督患者不误用或过量使用降糖药物。

(5)老年患者血糖不宜控制太严,空腹血糖不超过7.8mmol/L(140mg/dl),餐后血糖不超过11.1mmol/L(200mg/dl)即可。

(6)病情较重,无法预料患者餐前胰岛素用量时,可以先吃饭,然后再注射胰岛素,以免患者用胰岛素后尚未进食而发生低血糖。

(7)初用各种降糖药时要从小剂量开始,然后根据血糖水平逐步调整药物剂量。

(8)1型糖尿病作强化治疗时容易发生低血糖,为了预防低血糖,患者要在每餐前、后测定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4.4~6.7mmol/L为宜,餐后血糖<10mmol/L,晚睡前血糖5.6~7.8mmol/L,凌晨3时血糖不低于4mmol/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