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脾本质研究的误区

脾本质研究的误区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脾虚证动物模型才能最大限度地符合人体的脾虚证。如很多科研单位用肌注利血平制成的脾虚证模型,虽然出现体重下降、腹泻、脱肛等类似中医脾虚的证候,但这种模型实际上是西药造成的一种病理状态,有多大应用价值值得探讨。由于中医证候本身的模糊性和笼统性,使得采用中医证候特证作为动物模型的评价标准存在主观性,如仅仅从实验动物的拱背、竖毛、腹泻等到外在表现而判定脾虚证肯定有不妥之处。

近20年来,中医脾本质的研究趋于临床与实验相结合,学者们立足于中医理论,借鉴现代科技知识,引进现代科技方法,对中医脾主运化、主肌肉、主统血等功能,以及脾阴虚、脾阳虚实质等进行了探讨研究,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吸收、运动、能量转化、内分泌、免疫、微量元素、血液流变学、血液循环诸方面。但研究多偏于脾虚证,缺乏脾胃实证、虚实夹杂等证的研究,多方位、多层次、多指标的动态观察甚少,健脾方药的研究开发有待加强。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中医脾本质将会得到更为系统深入的阐发,必将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医脾胃学说。现将脾本质研究存在的误区分析如下。

1. 证候的标准化不统一 证候研究的前提是首先明确证的内涵和外延。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证候诊断的金标准。以脾虚证诊断标准为例,包括1982年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防治会议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脾虚证的标准共有5种,内容不完全相同,这给研究运用时带来很大困惑,这也给研究的可比性带来了疑问。比如运用较多的广州中西医学院标准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标准比较,前者诊断合格者仅23.7%符合后者。

2. 研究中存在务虚化倾向 目前对脾虚证的研究无论是临床还是动物实验研究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务虚化倾向。

(1)很多研究严重脱离临床实际,造成研究成果不能被应用而被束之高阁。

(2)在研究结果上,追求普遍规律,忽视特殊规律,对任何研究结果都认为是代表脾虚证的规律。

(3)研究结果求同多于求异,对与其他研究的不同结果甚少加以讨论。

(4)缺乏病证结合研究是务虚化的一种普遍表现,使脾虚证的研究成果不能与具体的疾病联系起来,也不能体现不同疾病脾虚证表现的差异性,最终使实际应用时无章可循。

(5)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例如在探讨脾虚证与免疫的关系时,全国多家科研单位一哄而上,而很多的研究目的、方法、内容大同小异,造成资源的浪费。

3. 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还不深入 虽然脾虚证的研究已持续多年,但综观大部分的研究,不难发现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还不深入。

(1)研究角度局限,仍以消化系统为主,而中医脾虚证的内涵和外延绝不仅仅是消化系统。

(2)试图寻找一个或几个特异性很强的能够完全取代宏观脾虚证的指标。由于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由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来决定的,以及机体的调节活动是通过错综复杂的多途径、多层次来进行的,这就决定了证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证本质的研究不可能也不应该仅局限一种或几种特异性很强的指标上,这也不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若证能找到单一的特异性指标来体现,那说明已符合疾病的诊断标准,而进入病的范畴,已不再是证的范畴。但遗憾的是目前很多研究者没有重视这一问题,大多数研究存在这一倾向。

(3)对脾虚证的研究较多局限在脾气虚上,面对脾阳虚、脾阴虚等脾虚证的研究较少涉及。

4. 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证候模型是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利用特定的致病因素,在动物身上复制出人体疾病的症状和病理改变相同或相似的证候,它是中医证候实验研究的一个必定要素,也是阐明、创新中医的一个重要手段。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历经20多年取得了许多进展,研制出了具有代表性的16种脾虚证模型,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1)缺乏中医理论指导。中医的证是一个综合的症候群,它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是辨证论治的核心,也是中医证候模型的灵魂。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脾虚证动物模型才能最大限度地符合人体的脾虚证。若用西药造成的中毒反应或病理状态来复制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是没有理论根据的,也是不可取的。如很多科研单位用肌注利血平制成的脾虚证模型,虽然出现体重下降、腹泻、脱肛等类似中医脾虚的证候,但这种模型实际上是西药造成的一种病理状态,有多大应用价值值得探讨。

(2)模型缺乏稳定性。目前很多方法造成的脾虚证模型在造模因素取消后就出现自然复健现象,这无疑给研究造成困难。如用大黄苦寒泻下法制成的脾虚模型,在停用大黄后不再出现腹泻,虚证也逐渐消失。因此动物模型的稳定性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脾虚证实验研究的成功如何。

(3)脾虚证动物模型的评价标准主观而分散。由于中医证候本身的模糊性和笼统性,使得采用中医证候特证作为动物模型的评价标准存在主观性,如仅仅从实验动物的拱背、竖毛、腹泻等到外在表现而判定脾虚证肯定有不妥之处。近年来有学者试图从微观角度找一特异性指标作为脾虚证动物模型的金指标,但目前来看有关脾虚证模型的指标有60多个,这些指标大多缺乏特异性,而且很多指标的可重复性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