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小板减少症新的治疗方法

血小板减少症新的治疗方法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外周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自身抗体产生和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以及皮肤黏膜广泛出血或内脏出血。ITP是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见于青少年,成年女性多于男性。确诊ITP需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障、急性白血病、DIC等,注意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并不少见。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外周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自身抗体产生和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以及皮肤黏膜广泛出血或内脏出血。ITP是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见于青少年,成年女性多于男性。临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病因】

ITP的确切病因并不清楚,与以下因素有关。

1.感染 细菌或病毒感染与ITP的发病有关,其佐证有:①约80%的急性ITP病人,在发病前2周左右有上呼吸道感染史;②慢性ITP病人,常因感染而致病情加重。

2.免疫因素 大多数ITP病人血浆和血小板表面有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PAIg),这种致敏的血小板可被单核巨噬细胞当作异物吞噬破坏,可能是ITP发病的主要机制。

3.脾 脾脏既是破坏血小板的重要场所,也是血小板自身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切脾后,血小板迅速增加,PAIg减少即是证据。肝在血小板的破坏中有与脾类似的作用。

4.其他因素 ①血小板自身抗体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其通透性增加;应用激素后,血小板数量还未增加,但出血已减轻;②慢性ITP多见于女性,可能是由于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的生成和(或)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吞噬的作用。

【临床表现】

1.急性型 各种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多见,男女无差别,80%病例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特别是病毒感染。起病急骤,表现为皮肤黏膜大量瘀点、瘀斑,严重者可有血疱和血肿;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血疱常见,也有结膜下出血、眼底出血,严重者(血小板<20× 109/L)有内脏出血,如消化道、泌尿生殖系出血;若有颅内出血,表现为剧烈头痛、意识改变,常危及生命。出血较多者可有不同程度贫血。尽管临床经过较凶险,但常为自限性,多于半年内痊愈,极少数迁延成慢性。

2.慢性型 青年女性多见,尤其是生育年龄的女性。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和黏膜出血,轻而反复;可伴有牙龈出血、鼻出血,女性月经过多可能为惟一症状。感染等原因可使病情加重,表现同急性型。病程大多在6个月以上,常迁延不愈,易于复发。

【辅助检查】

1.血象 ①血小板体积大,染色过深;血小板计数减少,急性型常<20×109/L,慢性型常在(30~80)×109/L;②急性型多有贫血,慢性型可无贫血。少数可见溶血证据(Evans综合征);③白细胞多正常,但出血量较大时,可有白细胞升高,一般<15×109/L。

2.骨髓象 急性型的巨核细胞总数正常或增多,以幼稚型增多为主,伴成熟障碍(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慢性型巨核细胞数常增多,以颗粒型为主,伴成熟障碍。粒系和红系多无变化。

3.血小板自身抗体 大部分ITP病人PAIg及PAC3阳性,主要抗体成分为IgG,亦可为IgM,偶有两种以上抗体同时出现。目前的检测方法中,以“血小板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方法”最为敏感和特异。

【诊断】

诊断要点:①全身广泛出血;②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③脾不大或轻度增大;④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⑤泼尼松或脾切除治疗有效;⑥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鉴别诊断】

ITP本身应区别急性型和慢性型,与过敏性紫癜鉴别不难。确诊ITP需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障、急性白血病、DIC等,注意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并不少见。

【治疗】

1.对症治疗 出血严重或血小板<20×109/L者,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外伤;禁止使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应用止血药物及局部止血。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是治疗慢性ITP的首选药物,常用泼尼松1mg/(kg·d),顿服;待血小板正常后逐渐减量(5mg/周)至5~10mg/d,维持3~6个月。病情严重者可用地塞米松10mg/d,静滴,好转后改泼尼松减量维持。激素对80%的慢性ITP有效,但能长期维持缓解者仅10%~15%,其余仍有复发。目前认为,如无明显出血倾向,血小板>30×109/L者可以不治疗。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①减少自身抗体生成和减轻抗原抗体反应;②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③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④刺激骨髓造血及血小板向外周血的释放。

3.脾切除

(1)适应证:①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②糖皮质激素维持量需>30mg/d者;③糖皮质激素治疗有禁忌证者;④51Cr扫描脾区放射指数增高者。

(2)禁忌证:①年龄<2岁;②妊娠期;③因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

(3)疗效:慢性型ITP有效率为70%~90%,切脾后血小板迅速上升,出血很快停止。手术后血小板数维持正常达2个月以上者为有效,达6个月以上者为治愈,若术后复发再用激素,可能有效。

4.免疫抑制

(1)适应证:①糖皮质激素和(或)脾切除治疗疗效欠佳或无效者;②有使用糖皮质激素和脾切除的禁忌证;③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以提高疗效及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2)药物:①环磷酰胺(CTX):50~100mg/d,口服或静注,3~6周为一疗程;或400~600mg/d,静注,3~4周1次。②硫唑嘌呤:100~200mg/d,口服,3~6周为一疗程,有效后改25~50mg/d维持8~12周;注意骨髓抑制。③长春新碱(VCR):1mg/次,静注,每周1次,4~6周为一疗程。有人报道静脉滴注效果更佳。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外,还可促进血小板生成和释放,是最常用的免疫抑制药。④环孢素A(CsA):250~500mg/d,口服,维持量50~100mg/d,可维持6个月以上。主要用于难治性ITP的治疗。⑤霉酚酸酯(骁悉,MMF):0.5~1.0/d,作用同CsA。

(3)单克隆抗体:①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美罗华,rituximab):抗CD20抗体,375mg/(m2·次),每周1次,连用4周。目前研究有替代脾切除的趋势。②抗CD40配体(CD154)单抗、MDX33、Campath-1H(CD52单抗)以及新近提出的独特性-抗独特性治疗,包括独特性疫苗、独特性寡肽及抗独特性抗体等都有用于ITP治疗。

5.其他 对于反复发作或难治型ITP病人,也可选用:

(1)达那唑(danazol):300~600mg/d,口服,疗程4~6个月;与调节免疫和抗雌激素作用有关。

(2)氨肽素:1g/d,分次口服。

(3)TPO极其类似物:促进巨核细胞的成熟和血小板的释放。

6.急症处理

(1)适应证:①出血严重或血小板<20×109/L者;②广泛严重出血者、疑有或已有颅内出血者;③近期将实施手术或分娩者。

(2)处理。①输注血小板悬液:由于反复输注血小板会产生同种抗体,使血小板破坏加速,故应严格掌握指征。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0.4g/kg,静滴,连用4~5d,1个月后可重复;与封闭单核巨噬Fc受体、中和抗体及调节免疫有关。③大剂量甲泼尼龙:1g/d,静滴,连用3~5d。④血浆置换:,3~5d,连续3次以上,每次置换3 000ml以上血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