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颈椎有关的神经系统检查

与颈椎有关的神经系统检查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准确、有序的神经系统检查对于颈脊髓损伤部位和程度的判断,颈椎疾患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步态和肢体姿势观察、有关的脑神经检查、感觉系统检查、运动系统检查、反射及病理反射检查、自主神经功能检查。下颈椎疾患一般不累及脑神经,而上颈椎疾患有时可出现后4对脑神经受损表现,因此在上颈椎疾患的诊断中,后4对脑神经的检查具有一定的意义。绝大多数为脊髓胸段的病变所致。

准确、有序的神经系统检查对于颈脊髓损伤部位和程度的判断,颈椎疾患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步态和肢体姿势观察、有关的脑神经检查、感觉系统检查、运动系统检查、反射及病理反射检查、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一)步态与肢体姿势观察

步态与姿势同本体感觉以及各部位的肌力、肌张力与小脑、前庭等功能密切相关,是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功能与反射活动综合表现的主要肌肉活动。对全瘫患者要注意其在卧位时的姿势,对不全瘫的患者还要注意其在坐位、立位及行走的姿势。肢体的姿势是指举止状态而言,主要靠骨骼结构和各部分肌肉的紧张度来维持。急性颈椎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呈弛缓性瘫痪状态,肢体位置由医务人员根据治疗需要放置,不具特征性。稍晚期,肢体可出现某些特征性姿势,可借以判断脊髓损伤节段。如颈5平面脊髓损伤,上肢运动功能丧失,但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肘关节呈屈曲旋前位,腕关节背伸或呈自然伸展状态;颈6水平脊髓损伤,双上肢置于头两侧,肩关节外展外旋位,肘关节屈曲及腕部伸展状态;颈7水平脊髓损伤,肩关节呈轻度屈曲,肘关节呈完全屈曲位,双腕部下垂,手指呈半握状。急性颈脊髓损伤早期下肢呈自然伸展位,晚期如出现痉挛性瘫痪则可呈现屈膝、屈髋,严重者四肢均可出现痉挛,表现为痉挛状态。

(二)有关的脑神经检查

下颈椎疾患一般不累及脑神经,而上颈椎疾患有时可出现后4对脑神经受损表现,因此在上颈椎疾患的诊断中,后4对脑神经的检查具有一定的意义。

1.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X) 询问患者有无吞咽困难,喝水有否逆流及呛咳,说话有无声音嘶哑、鼻音及失音等。

(1)运动:嘱患者张口做“啊”的动作,观察软腭运动是否正常,双侧是否对称,悬雍垂是否偏斜。

(2)感觉:用棉签轻触咽部黏膜,检查一般感觉,用酸、甜、苦、咸等物试舌后1/3味觉区,双侧分别进行。

(3)咽反射:用压舌板分别轻触两侧咽后壁黏膜,引起作呕及软腭上抬动作为阳性。其反射弧传入传出神经分别为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中枢为延髓。

2.副神经(Ⅺ)

(1)观察患者有无斜颈、塌肩,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有无萎缩。

(2)嘱患者做转头和耸肩动作,检查两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肌力,并进行双侧对比。

3.舌下神经(Ⅻ)

(1)嘱患者伸舌,观察有无偏斜,舌肌有无萎缩及肌纤维颤动。

(2)嘱患者用舌尖分别顶推两侧颊部,用手指自外向内按压,检测肌力。

(三)感觉系统检查

颈脊髓发出神经纤维支配枕、颈、上胸及部分上肢皮肤感觉,并呈节段性分布。检查时必须在安静、温暖的条件下进行,并对患者说明检查方法,以取得配合。注意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排除患者的主观臆断,检查要从感觉缺失或减退区开始,逐渐再到过敏区及正常区,为避免错误,应反复检查核实,注意感觉障碍的程度、性质及其范围。

感觉程度分为6级:

0级,无知觉;

1级,深区感觉存在;

2级,触觉及浅区感觉存在;

3级,能辨别尖锐及钝性感觉;

4级,能分辨触觉部位;

5级,两点辨别觉及形体感觉正常。

1.感觉检查内容

(1)浅感觉:触觉、痛觉、温觉。应注意痛、温、触觉有无分离性感觉障碍。

(2)深感觉:运动觉、振动觉、位置觉。

(3)皮质觉:主要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实体觉、重量觉等。

2.感觉检查方法

(1)浅感觉

①触觉。用棉絮轻触皮肤或黏膜,自躯干到四肢上端逐次向下,询问有无觉察及敏感程度。对异常区域做出标记。

②痛觉。用锐针轻刺皮肤,询问有无痛感及疼痛程度。要求用力适当,不应重刺,以免出血,并记录结果。检查时应自上而下,从一侧至另一侧,从无痛觉区移向正常区,不应遗留空白区。

③温觉。选用盛冷(5~10℃)、热(40~50℃)水的试管轻触皮肤,询问患者感觉(冷或热)。

(2)深感觉

①运动觉。轻轻掰动患者的手指或足趾,做被动伸、屈动作,询问是否觉察及其移动方向。

②振动觉。将振动的音叉(C128Hz或C256Hz)置于患者骨隆起处,如踝、腕、肘、指、趾、髂嵴等,询问有无振动感及其程度和维持时间。

③位置觉。让患者闭目,然后将其肢体放置在某种位置上,询问能否确切说明肢体所处的位置。

(四)运动系统检查

1.肌容积 观察肌肉有无萎缩,测量肢体周径,判断肌肉营养状况。

2.肌张力 指静息状态肌肉紧张度。检查方法:嘱患者肌肉放松,用手触摸肌肉硬度,并测定其被动运动时的阻力是正常、增高或降低,以及关节运动的幅度;亦可叩击肌腱听声音,声音高者肌张力高,声音低者肌张力低。

(1)肌张力升高:触摸肌肉时有坚实感,做被动运动检查时阻力增加,可表现为:①痉挛性。在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较大,终末时突感减弱,称为折刀现象,多见于锥体束损害。②强直性。指一组拮抗肌肉的张力增加,做被动运动时,伸肌与屈肌肌力同等增加,如同弯曲铅管,称为铅管样强直,多见于锥体外系损害;如在强直性肌张力增强的基础上又伴有震颤,当做被动运动时可出现齿轮顿挫样感觉,称齿轮样强直。

(2)肌张力减弱:触诊肌肉松软,被动运动时肌张力减低,可表现关节过伸,多见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灰质前角病变。

3.肌力的测定标准 指肌肉主动收缩的力量。肌力评级标准是目前通用的Code 6级分法:

0级,肌力完全消失,无活动;

1级,肌肉能收缩,关节不活动;

2级,肌肉能收缩,关节稍有活动,但不能对抗肢体重力;

3级,能对抗肢体重力使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外来阻力;

4级,能对抗外来阻力使关节活动,但肌力较弱;

5级,肌力正常。

4.颈脊神经支配肌肉的肌力检查

(1)胸锁乳突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3-4和副神经。

检查方法:将患者的头向一侧倾斜,脸转向对侧,并给予阻力;或后仰位前伸,并给予阻力,便可分别测试同侧、双侧的胸锁乳突肌肌力。

运动功能:头颅屈曲、旋转。

(2)斜方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3-4和副神经。

检查方法:检查者面对患者背部,患者抗阻力耸肩,可测试其上部肌肉肌力;患者抗阻力向后并拢双肩、内收肩胛骨,可触摸其下部肌肉的收缩(图3-5)。

图3-5 斜方肌肌力检查法

运动功能:向上、后、下移动肩胛骨。

(3)菱形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4-5和肩胛背神经。

检查方法:双手叉腰,肘抗阻力后移(图3-6)。

运动功能:肩胛骨内收和上抬。

(4)冈上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5和肩胛上神经。

检查方法:上臂抗阻力外展15°(图3-7)。

运动功能:上臂外展15°。

图3-6 菱形肌肌力检查法

(5)冈下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5-6和肩胛上神经。

检查方法:屈肘90°,上臂外旋,检查者从前臂外侧加以阻力(图3-7)。

运动功能:上臂外旋。

图3-7 冈上、冈下肌肌力检查法

(6)前锯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5-7和胸长神经。

检查方法:双手臂前伸推向墙壁,肩胛展开,呈翼状肩胛、双手下垂时,患侧肩胛向脊柱中线移位(图3-8)。

运动功能:肩胛骨向外、向前。

图3-8 前锯肌肌力检查法

(7)肩胛下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5-6和肩胛下神经。

检查方法:屈肘90°前臂内旋,检查者从前臂内侧加阻力。

运动功能:上臂内旋。

(8)小圆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5-6和腋神经。

检查方法:前屈肘,上臂置于胸前,抗阻力外展前臂。

运动功能:上臂内旋。

(9)胸大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5至胸1、胸前神经。

检查方法:患者将上举高于水平面的两上臂放下并抗阻力内收,可测试其锁骨部分(颈5-8);将平举的上臂抗阻力内收,可测试其肋骨部分,即颈6至胸1,见图3-9。

运动功能:上臂内收、内旋。

(10)背阔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6-8和胸背神经。

图3-9 胸大肌肌力检查法

检查方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抗阻力内收、内旋、后伸。

运动功能:上臂内收、内旋、后伸。

(11)三角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5-6、腋神经。

检查方法:上臂抗阻力外展向水平位,上臂与躯干成角,<90°而>15°(图3-10)。

运动功能:上臂外展。

(12)肱二头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5-6、肌皮神经。

检查方法:患者前臂完全旋后,屈肘位,抗阻力屈肘(图3-11)。

运动功能:前臂屈曲外旋。

(13)肱三头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7-8、桡神经。

检查方法:托住上臂,微屈肘,抗阻力伸直前臂(图3-12)。

运动功能:前臂伸直。

(14)肱桡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5-6、桡神经。

检查方法:前臂在半旋前旋后的中立位做抗阻力屈曲前臂(图3-13)。

图3-10 三角肌肌力检查法

图3-11 肱二头肌肌力检查法

运动功能:前臂屈曲,内旋。

(15)旋后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5-6、桡神经。

检查方法:前臂伸展,用力旋后(图3-14)。

运动功能:前臂旋后。

(16)旋前圆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6-7、正中神经。

检查方法:伸展前臂,用力旋前可触及该肌(图3-15)。

运动功能:前臂旋前。

图3-12 肱三头肌肌力检查法

图3-13 肱桡肌肌力检查法

(17)桡侧腕伸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5-6、桡神经。

检查方法:伸直五指,抗阻力伸腕并外展(图3-16)。

运动功能:腕背屈、向桡侧外展。

(18)尺侧腕伸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7-8、桡神经。

检查方法:抗阻力向尺侧伸腕(图3-17)。

运动功能:腕背屈,向尺侧内收。

(19)指总伸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7-8、桡神经。

检查方法:屈指间关节,伸掌指关节,抗阻力伸示指至小指掌指关节;或抵抗使掌指关节屈曲的阻力(图3-18)。

图3-14 旋后肌肌力检查法

图3-15 旋前圆肌肌力检查法

图3-16 桡侧腕伸肌肌力检查法

运动功能:示指至小指掌指关节伸直。

(20)拇长展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7-8、桡神经。

检查方法:拇指抗阻力向垂直于手掌面方向外展,或每一掌骨向桡侧外展(图3-19)。

图3-17 尺侧腕伸肌肌力检查法

图3-18 指总伸肌肌力检查法

图3-19 拇长展肌肌力检查法

运动功能:拇指外展。

(21)拇长伸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7-8、桡神经。

检查方法:患者用力抵抗屈曲拇指指间关节的阻力。

运动功能:拇指指间关节伸直。

(22)拇短伸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6-7、桡神经。

检查方法:患者用力抵抗屈曲拇指掌指关节的阻力。

运动功能:伸直拇指掌指关节。

(23)桡侧腕屈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6-7、桡神经。

检查方法:抗阻力向桡侧屈腕(图3-20)。

运动功能:腕屈曲、外展。

图3-20 桡侧腕屈肌肌力检查法

(24)尺侧腕屈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7~胸1、尺神经。

检查方法;抗阻力向尺侧屈腕(图3-21)。

运动功能:腕屈曲、内收。

(25)指浅屈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7~胸1、正中神经。

检查方法:固定患者示指至小指的任一近节指骨,使患者在远端指间关节伸直的同时,抗阻力屈曲近端指间关节。

运动功能:屈曲示指至小指的中节指骨。

(26)指深屈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7~胸1、正中神经、尺神经。

图3-21 尺侧腕屈肌肌力检查法

检查方法:固定示指至小指的中节指骨于伸直位,患者抗阻力屈曲远端指间关节。

运动功能:屈曲示指至小指的末节指骨。

(27)拇长屈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6-7、正中神经。

检查方法:固定患者腕部于中立位,固定拇指近节指骨,使患者抗阻力屈曲末节指骨。

运动功能:屈曲拇指末节指骨。

(28)拇短屈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6-7、正中神经浅头、颈8~胸1、尺神经深头。

检查方法:固定腕部,伸直拇指指间关节,抗阻力屈曲拇指近节指骨。

运动功能:屈曲拇指近节指骨。

(29)拇短展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8~胸1、正中神经。

检查方法:患者拇指甲面垂直手掌面,伸直,抗阻力外展拇指,同时保持甲面垂直于手掌面。

运动功能:拇指外展。

(30)拇对掌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6-7、正中神经。

检查方法:抗阻力使拇指轻触小指,同时保持拇指甲面与手掌面平行。

运动功能:拇指对掌运动。

(31)拇收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8~胸1、尺神经。

检查方法:拇指内收,夹持一纸片或手指于它和第2掌骨之间,同时保持拇指甲面与手掌面垂直(图3-22)。

运动功能:拇指内收。

图3-22 拇收肌肌力检查法

(32)小指展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8~胸1、尺神经。

检查方法:抗阻力外展小指。

运动功能:小指外展。

(33)蚓状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第1、第2蚓状肌:颈6-7,正中神经;第3、第4蚓状肌:颈8~胸1,尺神经。

检查方法:患者伸直手指指间关节,抗阻力屈曲掌指关节或固定腕部于稍伸直位、掌指关节于过伸位,抗阻力伸直近侧指间关节(此法包括骨间肌的作用),见图3-23。

运动功能:屈曲近节指骨,伸直中节指骨。

(34)背侧骨间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8~胸1、尺神经。

检查方法:手平放于桌面上,抗阻力外展示指、中指、环指(图3-23)。

运动功能:除拇指外,使手指分开。

(35)掌侧骨间肌:对应的脊髓节段及神经为颈8~胸1、尺神经。

图3-23 蚓状肌和背侧骨间肌肌力检查法

检查方法:手平放于桌面上,抗阻力内收小指、中指、环指。

运动功能:除拇指外,使手指并拢。

5.轻瘫试验(Barres试验) 若肌力减弱不明显,用上述检查方法无法诊断时可用此法估测。嘱患者平举双上肢,掌心向下,瘫痪侧上肢表现为旋前、掌心向外并下垂,即上肢Barres试验阳性;嘱患者卧位,两小腿抬高约45°,并保持此姿势,瘫痪侧肢体自然缓缓下落即下肢Barres试验阳性。

6.瘫痪分类 单瘫、偏瘫、截瘫、交叉性瘫和四肢瘫。现将各类瘫痪简述如下。

(1)单瘫:指仅出现一个肢体瘫痪者。如周围神经丛或神经根病损则可导致单瘫伴患侧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低下,符合神经支配区的感觉障碍;脊髓前角病损可有肌萎缩,肌张力低下,但无感觉障碍;若伴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则考虑为脊髓空洞症;大脑中央前回的一局部病变则可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的单瘫;瘫痪肢体不恒定,与情绪波动有关,伴有神经支配区域以外的感觉障碍,极少符合神经解剖的体征,则多为癔症性单瘫。

(2)偏瘫:指一侧上、下肢及面神经、舌下神经瘫,为皮质运动区、内囊、脑干及脊髓的病损所致。其鉴别点:一般皮质及皮质下偏瘫多不完全,或上肢重,或下肢重,可伴有癫发作,即失用、失语、失认等症状;内囊性偏瘫者多为三偏征,即偏瘫、偏侧感觉障碍、偏盲。

(3)交叉性瘫:脑干损伤者为交叉性偏瘫,即患侧病变平面脑神经周围性瘫,对侧平面下中枢性脑神经瘫及上、下肢瘫;脊髓性偏瘫者为不伴面神经、舌下神经瘫的上、下肢瘫。

(4)截瘫:指双下肢瘫痪;也有将双上肢瘫者称为颈性截瘫。绝大多数为脊髓胸段的病变所致。多因外伤、感染、血管性疾病、中毒、遗传病、脱髓鞘病、肿瘤等引起,还有脑性、癔症性截瘫。

(5)四肢瘫:指四肢均瘫痪。可为神经性或肌源性。双侧大脑及脑干病变者可有真、假延髓性麻痹、神经症状、意识障碍、痴呆等;高位颈髓病变者可伴有延髓性麻痹,但无痴呆、面瘫等;颈膨大病变者为双上肢迟缓性、双下肢中枢性瘫痪;周围神经病变者可表现为四肢迟缓性瘫痪。常伴有主观感觉障碍,如疼痛、麻木等,以及客观感觉障碍如手套样、袜筒样痛,温觉减退等。

7.共济运动检查 当脊髓后索、小脑等器官发生病变时可出现共济失调,常用检查方法有指鼻试验、快速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和闭目难立征(Romberg征)等。

(五)反射及病理反射检查

反射是机体对感受刺激引起的不随意运动的定型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完成每个反射必经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的任何部位中断或抑制均可致反射消失或减弱。检查反射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保持患者全身肌肉放松,并分散其注意力。

(2)被检查肢体被动放置于适当位置,使肌肉保持适当张力。

(3)检查时做到双侧肢体姿势相同,叩击或划擦部位和力量一致。检查结果进行双侧对比。

(4)若腱反射引不出,则可用加强法,即让未检查的肌肉同时收缩,例如检查上肢反射可让患者同时咬牙、夹紧双膝或另手握拳;若检查下肢反射则嘱患者同时用力扣住双手。

(5)被检查部位有无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如外伤、瘢痕、炎症、挛缩、畸形等。

常用的浅、深反射及病理反射简介如下:

1.浅反射 指刺激体表感受器(如皮肤、黏膜等)引起的反射,常用浅反射检查法如下。

(1)腹壁反射:让患者仰卧,双下肢稍屈曲使腹壁放松,检查者用钝头竹签迅速由外向内轻划上、中、下腹壁,正常时可见受刺激的部位腹肌收缩(图3-24)。

图3-24 腹壁反射检查

(2)提睾反射:用钝头竹签在患者大腿内侧由下向上轻划,引起同侧提睾肌收缩,睾丸上提的反应(图3-25)。

(3)足跖反射:用钝头竹签由后向前轻划足底外侧,正常反应为足趾向跖面屈曲(图3-26)。

(4)肛门反射:轻划或刺激肛周皮肤,引起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反应(图3-27)。

临床意义为:

图3-25 提睾反射检查

图3-26 足跖反射检查

图3-27 肛门反射检查

(1)浅反射消失或减弱表示反射弧中断或抑制。

(2)腹壁、提睾、足跖反射除有节段性反射弧外,还有皮质反射弧,即反射的冲动通过脊髓至大脑皮质后,再沿锥体束至脊髓前角细胞。当该反射弧受损时,上述反射亦可出现减弱或消失,多见于锥体束病损或末梢神经病变;腹壁反射减弱还见于急腹症、尿潴留、大量腹水、妊娠后期、老年人、多次分娩腹壁松弛或皮下脂肪过厚等。

(3)提睾反射在正常人亦可双侧不对称。

(4)肛门外括约肌受双侧会阴神经支配,故一侧锥体束或马尾神经损害时肛门反射仍存在,而两侧均有损害时反射减弱或消失。

2.深反射 指刺激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肱二头肌反射:检查者一手托住受试者的肘部,另一手指按压肱二头肌腱部,用叩诊锤叩击拇指,正常反应为肱二头肌收缩,前臂屈曲(图3-28)。

(2)肱三头肌反射:检查者左手托住被检者的肘部,并让受检者的前臂搭在检查者左前臂上,稍外展,然后用叩诊锤叩击肱三头肌腱部,正常反应为肱三头肌收缩,前臂伸展(图3-29)。

(3)桡骨膜反射:医生以左手托住被检者腕部,并使其腕部自然下垂,然后用叩诊锤叩击桡骨外侧或桡骨茎突,正常出现前臂旋前、屈曲的反应(图3-30)。

图3-28 肱二头肌反射检查

图3-29 肱三头肌反射检查

图3-30 桡骨膜反射检查

(4)膝腱反射:让被检者的膝部稍屈曲,用叩诊锤叩击股四头肌腱,正常反应为小腿伸展(图3-31)。

图3-31 膝腱反射检查

(5)跟腱反射:让受试者仰卧,髋外展外旋,医生用手托足底,叩击其跟腱,正常反应为小腿三头肌收缩,踝关节跖屈(图3-32)。

图3-32 跟腱反射检查

临床意义为:

(1)深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反射弧抑制或中断。

(2)深反射亢进通常由上运动神经元病损所致,如锥体束病损,导致脊髓反射弧的抑制释放,亦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神经官能症。

(3)深反射对称性改变不一定是神经系统病损所致,而不对称改变,如一侧增强、减弱或消失,则是神经系统损害的重要体征。

3.病理反射 指当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主要是锥体束受损时,对脊髓的抑制作用丧失而出现的异常反射。主要的病理反射检查法如下。

(1)霍夫曼(Hoffmann)征:医生用左手扶持被检查者腕关节上方,使其腕部稍背屈,右手以中指和示指夹持被检查者中指第二节稍向上提,并用拇指向下弹刮受检查者的中指,若出现其拇指及其他四指屈曲动作为阳性表现(图3-33)。

图3-33 Hoffmann征

(2)巴宾斯基(Babinski)征:医生用钝头竹签在受检者足底由后向前轻划足底外侧至足趾侧,若出现足趾背屈,其他四趾呈扇形展开为阳性表现(图3-34)。

(3)奥本海姆(Oppenheim)征:医生用拇指及示指沿被检者的胫骨前缘由上向下推移,阳性反应与巴宾斯基征相同(图3-35)。

(4)戈登(Gordon)征:医生用拇指与其他四指分置于小腿后方两侧,以适当力量捏压腓肠肌,出现与巴宾斯基征相同表现为阳性。

图3-34 Babinski征

图3-35 Oppenheim征

(5)查多克(Chaddock)征:医生用钝头竹签划外踝下方及足背外缘,出现与巴宾斯基征相同表现为阳性。

临床意义为:

(1)病理反射出现表示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的病损。

(2)Babinski征可在1岁以下的婴儿、深睡状态及昏迷者出现,往往为双侧性,也可在末梢神经疾病或肌病、足屈肌麻痹伸肌肌腱麻痹同时出现。

(3)Hoffmann征偶见于正常人,无病理意义,仅在反应强烈或双侧明显地不对称时才具有临床意义。

(4)当一侧病理反射阳性,伴有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时,提示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受损。

(5)病理反射阴性,而深浅反射均减弱或消失时,常提示周围神经病损。

(6)病理反射阴性,深反射正常、浅反射活跃,常提示神经功能性障碍,如癔症等。

4.脊髓自动反射 亦称缩回反射或防御反射,是指脊髓横贯性损害,脊髓与大脑联系中断,刺激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皮肤或强力跖屈诸趾,引起髋、膝、踝三关节屈曲运动的现象。

(六)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1.一般性观察

(1)皮肤、黏膜是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重要部位。观察皮肤黏膜有无苍白、红斑、潮红、发绀等;外表是否光滑、变硬、增厚、脱屑、溢脂、潮湿、干燥等;有无皮疹、水肿、疱疹、溃疡及褥疮等。

(2)毛发、指甲毛发的分布是否异常,有无脱发、多毛、少毛,质地、颜色光泽如何等;指甲是否变脆、起条纹、凹陷、发绀等。

(3)唾液、流泪、出汗情况有无异常。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否正常,有无特殊规律。

2.括约肌功能

(1)排尿障碍:有无尿急、排尿困难、尿潴留及失禁等。一般病变有:

①膀胱传入神经病变表现尿潴留合并充盈性尿失禁。

②骶髓病变为真性尿失禁。

③颈、胸、腰段脊髓病变早期出现尿潴留合并充盈性尿失禁,中期为间断性尿失禁,晚期为自主性膀胱。

④双侧锥体束及旁中央小叶病变为尿急或间断性尿失禁。

(2)排便障碍:便秘及大便失禁是神经系统病变时较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脊髓圆锥病变可出现大便失禁,绝大多数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便秘。

(3)性功能障碍:自主神经的低级中枢发生损伤可出现阳萎或月经失调等表现。

3.自主神经反射

(1)眼心反射:患者安静仰卧,压迫单侧眼球,约20min后脉搏减慢,若减慢超过15/min则为迷走神经兴奋过强;若加快则为交感神经兴奋过强。但应注意,在检查时应做好可能发生的心跳骤停的预防和救治准备。

(2)皮肤划痕征:以一钝物在皮肤上划一条线,20s内出现白色条纹,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毛细血管收缩所致。若局部出现红色条纹,时间超过8min者,且有皮肤隆起、水肿,则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皮肤血管扩张所致。正常为先白后红的条纹。

(3)发汗试验:以碘酒涂于患者身上,喝大量热水或于高温环境,使之出汗。正常出汗,皮肤变蓝;而不变色区为不出汗部位,提示交感神经功能障碍,以此判断脊髓神经病变范围和节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